
你知道什麼是「功能性文盲」嗎?
「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cy)是近年媒體頻繁提及的重要社會議題。它不同於傳統定義上的「文盲」(Illiteracy),後者指完全無法讀寫的人;而功能性文盲則是指具備基本的讀寫能力,卻不足以應付現代生活與工作中超出基礎層次的閱讀與書寫任務。
這類人或許能辨識街道標誌、閱讀簡單菜單,卻難以理解政府表格、工作指令或合約條文等複雜文本。隨著現代社會對識字能力要求的提升,功能性文盲在已開發國家的比例往往高於傳統文盲。此現象不僅影響個人發展,也造成龐大的經濟與社會成本。
功能性文盲的定義與範疇
功能性文盲的定義具有爭議,至今沒有全球通用的標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78年界定:
「不能從事一切需要識字才能有效運作於其群體與社區中的活動,也不能持續運用讀、寫、算的能力以促進自身和社區發展的人。」
在當代社會,識字能力早已超越「能閱讀文字」的層次,還包含理解與應用資訊的能力。功能性識字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例如開立銀行帳戶、閱讀食品標籤、理解藥物說明或簽訂契約。若一個人無法從短文中找出關鍵資訊、理解句意或填寫表格,就可被歸入功能性文盲範疇。
學術界的定義進一步指出,功能性文盲是指:
「在接受足夠學校教育、具平均智力與語言能力的情況下,仍無法理解複雜文本的人。」
此處的「複雜文章」通常包含兩個以上句子、需理解連接詞與命題關係,方能回答問題。
與傳統文盲的區別則在於:傳統文盲多為從未受教育、無法讀寫的人;而功能性文盲則可能受過教育,但未達能在社會中有效運作的識字水準。
功能性文盲的流行率與爭議
媒體對功能性文盲的統計報導常引起誤解,因為數據取決於測驗標準與語言界定方式。
以美國為例,曾有報導稱 21% 的成年人屬於文盲或功能性文盲。然而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2019 年報告,實際上約有 4.1% 的美國成年人被歸類為功能性文盲,另有 4% 無法參與測試;若再計入「低水準識字者」(Low-Level Literacy),總比例為 21%。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在美國的調查多以英語能力為準。一位能以中文或西班牙語流利閱讀的人,若英語能力不足,在美國仍可能被統計為「功能性文盲」的一員。
在國際層面,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第二次《成人技能調查》(Survey of Adult Skills)指出:
過去十年間,多數 OECD 國家成年人的識字與算術技能呈下降或停滯趨勢,約有五分之一的成年人僅能理解簡單文本或進行基本運算。
功能性文盲的社會影響與後果
功能性文盲對個人與社會的衝擊深遠,可從經濟、健康與社會參與三方面觀察:
- 經濟與就業層面:低識字能力與高失業率、低收入密切相關。美國資料顯示,識字最低等級(NALS Level 1)的工人失業率接近 20%,而整體經濟每年因識字不足估計損失達 2.2 兆美元。
- 健康層面:低識字能力者難以理解藥物標籤與治療指示,導致慢性疾病與早逝風險提高。美國因低健康識字所造成的額外醫療支出估計每年約 730 億美元。
- 社會層面:識字能力最低的成年人約有 43% 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他們往往因羞愧或自卑而避免求助,也難以參與社區活動。在監獄人群中,文盲或低識字率的比例尤高,形成再犯與貧困的惡性循環。
科技發展與功能性文盲的關係
科技發展對識字議題的影響呈現雙面性:一方面提高了技能門檻,另一方面提供了便利的輔助工具。
科技提高了識字門檻
隨著數位社會的複雜化,功能性識字的「基本要求」不斷上升:
- 職場技能提升:企業導入新科技後,對員工的基本閱讀與理解能力要求提高。
- 基礎能力重要性增加:OECD 指出,隨科技重塑勞動市場,基礎識字與計算能力比以往更關鍵。
- 文件日益複雜:現代生活涉及的文件類型更繁瑣,例如使用手冊、線上服務條款等,都需更高層次理解能力。
當成人技能停滯或下降,而科技要求卻持續升高,落在門檻之下的人數自然增加,也使功能性文盲問題更加顯著。
科技同時提供應對策略
另一方面,科技也讓功能性文盲得以藉由「繞道」完成任務:
- 符號與圖像化設計取代文字說明
- 語音輸入、影片與有聲內容降低閱讀需求
- 透過 Podcast、影音與迷因文化吸收資訊
這些技術雖提升生活便利性,卻無法真正改善識字能力,僅是掩蓋問題的臨時解法。
功能性文盲的成人特徵與年齡因素
功能性文盲多發生於成人階段,因其核心問題並非「未受教育」,而是「已受教育卻未能維持足夠識字能力」。
年齡與教育條件
研究普遍將功能性文盲定義為 16 歲以上成年人現象,排除兒童族群。通常要求受試者至少完成基礎教育(約6–9年學業)。
能力喪失因素
部分成人因長期缺乏閱讀與學習刺激,或因認知需求下降而出現能力退化。這類「功能性退化」在年長族群中特別明顯。
貧困與就業因素
教育程度低或長期失業者的功能性文盲比率較高。根據研究,25–34 歲接受社會福利援助者中,識字水準普遍偏低。
避免與改善功能性文盲的策略
功能性文盲的解決需結合教育、健康與社會支持三重面向。
成人教育與家庭識字
- 成人基礎教育課程(Adult Basic Education, ABE):服務於閱讀能力在八年級或以下的成人,協助提升閱讀、寫作與計算能力。
- 家庭識字計畫(Family Literacy):強調家長識字能力對下一代的影響,也可延伸至祖父母世代,促進跨代學習。
健康識字教育
約 81% 年長患者存在健康識字不足問題。透過教育介入可改善其理解醫療資訊、遵從治療計畫的能力,進而降低醫療成本與提升生活品質。
終身學習與認知維持
持續的閱讀、社交與技能訓練能延緩能力退化。例如德國的 Alpha Plus 計畫 結合閱讀、寫作與生活應用技能訓練,有助維持成年與高齡族群的認知與社會功能。
克服心理與社會障礙
許多功能性文盲者因羞恥而避免學習。成人教育計畫應提供情感支持與彈性學習環境,協助學習者建立自尊與持續動力。
我的看法
功能性文盲是一種隱性但普遍的社會現象,它是一種狀態,但我覺得用「功能性語言障礙」來描述這個現象,可能會讓大家比較願意接受這樣的稱呼。它反映的不僅是個人讀寫能力不足,更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科技門檻提升與社會結構變化的綜合結果。
我認識的一些長輩朋友,有幾個人就是對於網路科技抱持的懷疑的態度,他們甚至完全不相信現在的 Web 服務,最可怕的是,也些人在原本年輕時期的就業市場中,還是屬於大學教授、權威醫生的角色。
在二十一世紀,「有效運作於社會」的能力,已不只限於閱讀紙本文字,而包含了使用網路資訊、辨識數位真偽、理解線上服務運作模式等新型識字能力。
如果一個人雖然學識豐富,但拒絕使用、甚至否認網路與數位系統的存在與價值,那麼他在現代資訊社會中就缺乏數位環境下的功能性識字能力。面對新環境的變化,他們選擇躲回自己理解的世界,拒絕學習新知識,有的長輩連手機都不喜歡用(對!你沒看錯),他們就是新型態的功能性文盲。(數位功能性文盲)
雖然他們現在還能夠自理生活,也能上街購物,但是隨著科技繼續的推進,他們很快就會面臨支付環境的改變、網路雲端的轉換,如果台灣未來走向大陸那樣幾乎不使用紙幣的大環境,完全不會使用數位支付的老人們要怎麼過下去?(我去大陸時看到好多)
最近親戚的一個老太太(長輩)請我幫她把 PPTX 轉成影片,但她完全不知道在手機上要如何把檔案丟給我……最後她選擇打開家裡的電腦,用 Outlook 把簡報檔案寄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