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了 公共電視 《誰來晚餐》 有關 家庭照顧 的這一集,「我用一輩子了解她、放下她」,大都會感慨 #照顧者 很辛苦。真的,這是一個長期抗戰,深陷其中的人會感受到掉入泥沼,不知何時才能爬起來。

想討拍卻怕討人厭?
我們的自信,是關係裡的底氣,當內在感覺穩定、有自信時,面對父母的期望、批評、矛盾,就不容易被左右,也不必因為別人的眼光而動搖,不必追逐家人的認同,而是先學會肯定自己。
很多人習慣為了維持和諧或避免衝突而說「好」、「沒關係」、「對不起」……即使內心並不這麼想。書中提醒:不必事事討好、不必把「不好意思」掛在嘴邊,要學會在適當時候拒絕,為自己保留尊嚴與能量。
良好的親子關係,不是零距離、無限投入,而是懂得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保有適當界線,讓彼此都不容易受傷。拒絕「愚孝」的套路,就是學會適度拒絕與設界線;適度距離與留白,是關係能長久的策略。
關於人際關係,作者很豁達:「無須為他人的情緒買單,更不該讓他人承受你的情緒。」、「期待別人『就算不說也應該知道』,最終只會導致誤會。」、「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彼此受到傷害,關係才能走得長遠。」
如何與自己和解?
情緒是能量,要花在自己身上,書中最實用的地方,是它提醒我們「轉念」的可能性。內耗往往來自一種內在的迴圈:我是不是做錯了?他是不是不喜歡我?要不要補救?事情還沒發生,就已經先被自己的思緒磨到精疲力盡,折磨我們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腦袋。
把這股能量用在更實在的地方——照顧自己。討厭別人的那份力氣,不如用來跑一公里、讀一章書、或泡一杯茶。這不是雞湯,而是一種能量分配的智慧:既然精力有限,為什麼要浪費在無解的假設裡?
與自己的關係變好,其實就是先放過自己,作者直言:「決定的大小不重要,為自己做決定的次數,才會讓你愛上自己。」、「容身之所不只一處,這裡不歡迎你,不代表別處沒有你的歸屬。」、「只要照著自己的步調向前邁進,自然就能走得更遠。」
愛自己才能站回人際C位
只要願意多愛自己一點,日子會變得更簡單──這是作者給自己的承諾,也是給所有讀者的邀請。把書中思路具體化,可議做3個日常的練習:
1. 每日「界線練習」
一句拒絕 / 一次自我表達 在每天與人互動中(無論是同事、朋友、家人),選擇一件小事練習說「不」或表達「我比較難做到/我不太能這樣」,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漸漸建立拒絕的肌肉與語感。
2. 轉念紀錄
把內耗思維寫下來,重構視角。每次在內心出現自我懷疑、過度檢討、擔心別人的看法等情緒時,立即把它寫下來(如:「我是不是太過分了?」) 然後在旁邊寫一兩句反向思考或慈悲語句(如:「我這樣做是合理的」、「別人的情緒不是我該承擔的」)。 長期下來,可以看到自己的思維模式,並逐漸用更健康的角度回應。
3. 能量分配
把使用在討好他人的力氣,轉而用在自己身上。可以每天列出 1–2 件能量回充的活動(如:運動、閱讀、聽音樂、畫畫、靜坐等),並將時間挪出來。「先照顧自己」是減少內耗、強化內在穩定的關鍵。 對於那些常讓人情緒疲憊的互動,可以先從減少接觸、保持距離開始。
不累的方法
第一步要減少 內耗,找方法 照顧自己,只要願意,轉念 是有效的練習。
■覺察情緒:刻意觀察並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包括負面情緒。
■分辨情緒源頭:釐清情緒是來自外部可控的事件,還是內心想法,並主動處理可控部分。
■調整心態: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減少過度的糾結和自我消耗。
■健康溝通:在關係中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和需求,促進理解和尊重。
■愛護自己:從事能讓自己放鬆的活動,如運動、冥想、與人聊天,並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在書中,也提到如何從情緒內耗轉變為人際C位
◆從內而外:先學會「愛自己」,提升自我價值感,不再依賴他人的認可。
◆建立支持系統:尋找能讓你感到被支持和理解的朋友、家人或專業人士。
◆練習應對社交疲勞:透過設定界線和勇敢拒絕,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消耗。
◆以智慧處理情緒:情緒是智慧的信號,學會與各種情緒共處,而非否定或壓抑。
透過正念,活在當下,「尊重自己、從內在出發、在人際中保有主體」,你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