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照顧中「停止情緒內耗」,成為人際C位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很多人看了 公共電視誰來晚餐》 有關 家庭照顧 的這一集,「我用一輩子了解她、放下她」,大都會感慨 #照顧者 很辛苦。真的,這是一個長期抗戰,深陷其中的人會感受到掉入泥沼,不知何時才能爬起來。

raw-image


面對逐漸老邁的父母或家人,看到他們的笑容讓人歡喜,但大多數時候總讓人憂,照顧者容易心累,自救的方式就是找資源,先來看《#停止情緒內耗的人際C位》,提升內在能量。

想討拍卻怕討人厭?

我們的自信,是關係裡的底氣,當內在感覺穩定、有自信時,面對父母的期望、批評、矛盾,就不容易被左右,也不必因為別人的眼光而動搖,不必追逐家人的認同,而是先學會肯定自己。

很多人習慣為了維持和諧或避免衝突而說「好」、「沒關係」、「對不起」……即使內心並不這麼想。書中提醒:不必事事討好、不必把「不好意思」掛在嘴邊,要學會在適當時候拒絕,為自己保留尊嚴與能量。

良好的親子關係,不是零距離、無限投入,而是懂得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保有適當界線,讓彼此都不容易受傷。拒絕「愚孝」的套路,就是學會適度拒絕與設界線;適度距離與留白,是關係能長久的策略。

關於人際關係,作者很豁達:「無須為他人的情緒買單,更不該讓他人承受你的情緒。」、「期待別人『就算不說也應該知道』,最終只會導致誤會。」、「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彼此受到傷害,關係才能走得長遠。」

如何與自己和解?

情緒是能量,要花在自己身上,書中最實用的地方,是它提醒我們「轉念」的可能性。內耗往往來自一種內在的迴圈:我是不是做錯了?他是不是不喜歡我?要不要補救?事情還沒發生,就已經先被自己的思緒磨到精疲力盡,折磨我們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的腦袋。

把這股能量用在更實在的地方——照顧自己。討厭別人的那份力氣,不如用來跑一公里、讀一章書、或泡一杯茶。這不是雞湯,而是一種能量分配的智慧:既然精力有限,為什麼要浪費在無解的假設裡?

與自己的關係變好,其實就是先放過自己,作者直言:「決定的大小不重要,為自己做決定的次數,才會讓你愛上自己。」、「容身之所不只一處,這裡不歡迎你,不代表別處沒有你的歸屬。」、「只要照著自己的步調向前邁進,自然就能走得更遠。」

愛自己才能站回人際C位

只要願意多愛自己一點,日子會變得更簡單──這是作者給自己的承諾,也是給所有讀者的邀請。把書中思路具體化,可議做3個日常的練習:

1. 每日「界線練習」

一句拒絕 / 一次自我表達 在每天與人互動中(無論是同事、朋友、家人),選擇一件小事練習說「不」或表達「我比較難做到/我不太能這樣」,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漸漸建立拒絕的肌肉與語感。

2. 轉念紀錄

把內耗思維寫下來,重構視角。每次在內心出現自我懷疑、過度檢討、擔心別人的看法等情緒時,立即把它寫下來(如:「我是不是太過分了?」) 然後在旁邊寫一兩句反向思考或慈悲語句(如:「我這樣做是合理的」、「別人的情緒不是我該承擔的」)。 長期下來,可以看到自己的思維模式,並逐漸用更健康的角度回應。

3. 能量分配

把使用在討好他人的力氣,轉而用在自己身上。可以每天列出 1–2 件能量回充的活動(如:運動、閱讀、聽音樂、畫畫、靜坐等),並將時間挪出來。「先照顧自己」是減少內耗、強化內在穩定的關鍵。 對於那些常讓人情緒疲憊的互動,可以先從減少接觸、保持距離開始。

不累的方法

第一步要減少 內耗,找方法 照顧自己,只要願意,轉念 是有效的練習。

■覺察情緒:刻意觀察並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包括負面情緒。

■分辨情緒源頭:釐清情緒是來自外部可控的事件,還是內心想法,並主動處理可控部分。

■調整心態: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減少過度的糾結和自我消耗。

■健康溝通:在關係中表達內心真實的感受和需求,促進理解和尊重。

■愛護自己:從事能讓自己放鬆的活動,如運動、冥想、與人聊天,並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在書中,也提到如何從情緒內耗轉變為人際C位

◆從內而外:先學會「愛自己」,提升自我價值感,不再依賴他人的認可。

◆建立支持系統:尋找能讓你感到被支持和理解的朋友、家人或專業人士。

◆練習應對社交疲勞:透過設定界線和勇敢拒絕,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消耗。

◆以智慧處理情緒:情緒是智慧的信號,學會與各種情緒共處,而非否定或壓抑。

透過正念,活在當下,「尊重自己、從內在出發、在人際中保有主體」,你可以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勤愛自己的沙龍
43會員
80內容數
學會衡量自己的人生,為自己的生命秤重。 成就不是幸福人生的唯一解答, 活得好、活出價值,才得到人生真味。 真情人生不是成為鉅富, 而是用圓融自在的方式生活, 用心記錄萬事萬「悟」。 撰寫幸福人生的劇本,系統化描繪夢想的願景, 打造兼顧事業、健康、有愛的生活藍圖, 體驗完整的每天,過好有味人生。
勤愛自己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4
現在很喜歡平實的事物,就像閱讀也是一樣,偏好生活小品,讀起來好像簡單、平實,卻能直擊心靈、撫慰人心,觸動心底最柔軟的角落,不用是大作家,也不用是大人物。 這本《 停止情緒內耗的人際C位》的作者看似名不見經傳,和你我一樣,作者 思考系OL 是個平凡上班族,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努力、害怕說錯話被討厭,以細
Thumbnail
2025/10/14
現在很喜歡平實的事物,就像閱讀也是一樣,偏好生活小品,讀起來好像簡單、平實,卻能直擊心靈、撫慰人心,觸動心底最柔軟的角落,不用是大作家,也不用是大人物。 這本《 停止情緒內耗的人際C位》的作者看似名不見經傳,和你我一樣,作者 思考系OL 是個平凡上班族,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努力、害怕說錯話被討厭,以細
Thumbnail
2025/08/22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重新審視過去的青春歲月,並以電影剪輯的比喻,引導讀者重新理解生命經驗。文章提及《青春熱映中》一書,並提出三個行動計畫:寫給過去自己的剪接筆記、建立無濾鏡筆記區、設計無聲主角計畫,幫助讀者從失敗、遺憾中學習,並肯定自身價值。
Thumbnail
2025/08/22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重新審視過去的青春歲月,並以電影剪輯的比喻,引導讀者重新理解生命經驗。文章提及《青春熱映中》一書,並提出三個行動計畫:寫給過去自己的剪接筆記、建立無濾鏡筆記區、設計無聲主角計畫,幫助讀者從失敗、遺憾中學習,並肯定自身價值。
Thumbnail
2025/06/25
從小在充滿責罵和壓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作者與母親的關係充滿挑戰。成年後,肩負起照顧母親的責任,讓作者在孝順與自身情緒之間掙扎。透過閱讀《女兒心上名為媽媽的傷口》一書,作者學習課題分離,並藉由「先恨後愛」的過程,逐步療癒與母親之間的創傷,最終達到和解與自我的和好。
Thumbnail
2025/06/25
從小在充滿責罵和壓力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作者與母親的關係充滿挑戰。成年後,肩負起照顧母親的責任,讓作者在孝順與自身情緒之間掙扎。透過閱讀《女兒心上名為媽媽的傷口》一書,作者學習課題分離,並藉由「先恨後愛」的過程,逐步療癒與母親之間的創傷,最終達到和解與自我的和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老人照顧老人是一件錐心又無奈之事,幸好坊間有許多日照中心,協助家屬安排家裡的老人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動動腦,延緩老化。朋友的媽媽七十多歲,獨立照顧九十多歲罹患失智症的先生,照顧失智病人沒有日夜差別,因為失智者沒有日夜之分,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鬧就鬧,都在別人需要休息的時候開始情緒激昂。朋友的媽媽捨不
Thumbnail
照顧家人是一份充滿辛苦和責任的工作,本文描述了獨生女照顧老母親的不易,無論是經濟壓力、身體操勞、心靈承受,甚至被照顧者自身的難處,都成為了她的負擔。建議照顧者適時使用社會關懷資源和喘息服務,並且重視心情和心理的調適,和其他照顧者互勉互助,減輕個人負擔。
Thumbnail
照顧家人是一份充滿辛苦和責任的工作,本文描述了獨生女照顧老母親的不易,無論是經濟壓力、身體操勞、心靈承受,甚至被照顧者自身的難處,都成為了她的負擔。建議照顧者適時使用社會關懷資源和喘息服務,並且重視心情和心理的調適,和其他照顧者互勉互助,減輕個人負擔。
Thumbnail
身為照顧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是大部分的照顧者往往是因為心軟,捨不得父母受苦,或是禁不起別人的眼光,所以只好自己承擔了。這篇文章分享了照顧者的故事和經驗,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身為照顧者,承擔著很大的責任和壓力,但是大部分的照顧者往往是因為心軟,捨不得父母受苦,或是禁不起別人的眼光,所以只好自己承擔了。這篇文章分享了照顧者的故事和經驗,並提出了一些應對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在社區大廳放空喝咖啡時,我遇到一位關心人的長輩,我們談起了照顧家人的話題。我分享了我對照顧家人的看法,認為照顧人是出自內心的想法,並不是相欠債的行為。這篇文章探討了照顧家人的心情和情感,希望能引起大家對照顧的重新思考,不要再用相欠債的說法來劃分關係。
Thumbnail
在社區大廳放空喝咖啡時,我遇到一位關心人的長輩,我們談起了照顧家人的話題。我分享了我對照顧家人的看法,認為照顧人是出自內心的想法,並不是相欠債的行為。這篇文章探討了照顧家人的心情和情感,希望能引起大家對照顧的重新思考,不要再用相欠債的說法來劃分關係。
Thumbnail
本文以影片「失控的照護」為引,反思自身曾接觸到與長者相關的現象及議題,包括如養老院和社區照顧的差異。面對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對未來老後生活與照顧,又應如何預做準備?
Thumbnail
本文以影片「失控的照護」為引,反思自身曾接觸到與長者相關的現象及議題,包括如養老院和社區照顧的差異。面對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對未來老後生活與照顧,又應如何預做準備?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心理、情緒是時代的新課題,過往的歷史中並沒有紀錄有關如何照顧「老小孩」的資料,無法可依循。倒使得大齡眾有自身更大的心理問題要面對。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