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想國中時期,是片段又模糊的影像,尤其是在學校的場景,除了念書和考試,對自己的生活幾乎空白,只感到當時的混亂、迷茫、與抗拒,直到年過半百的同學們透過手機連結,我被不小心「撿回來」,才從他們的「口述歷史」,逐步拼湊我那時的樣貌,好像從失焦的青春,到重新對焦的我。
慢慢長大透過日記、照片和後來的網路筆記,我盡可能地記下重要時刻的浮光掠影,或透過寫文留下點點滴滴,時間久遠後重看文字某些畫面,殘影猶存,已分不清是真實還是想像,好像夢境般的殘留,但可以重構經過現在詮釋後的從前,探尋自我與行動的可能性。。
最近看《青春熱映中》這本書,雖然主要是寫給年輕人的人生指引,對「半生不熟」的中年或全熟的熟齡者,可以不把它當成一部青春電影的說明書,而是當作「生命的修片室」,可以回望、修補、剪接甚至重構過去與當下的自己,重建一部「不完美但有溫度」的紀錄片。
或許青春不是熱血,而是一場畫質粗糙但真實的直播
我們都以為青春是拍得又亮又閃的電影,但事實往往更像一段模糊的即時影像:手持拍攝,晃動、曝光過度、甚至忘記按下錄影鍵,但我們可以成立個人影片後製工作室,因為如果人生像電影一樣,那我們是否也能重新剪接?是否能從原來不被看好的素材中,發現不一樣的敘事可能?給自己反思視角:當我開始「編輯」人生時,正活在預設劇情裡,還是自己寫了劇本?大部分人從小就被分配了一個「劇本」:念好書、考好分、交對朋友、走穩路。 但書中提醒我們: 「生命的原創力,往往不是從順從開始,而是從一點點不一樣開始。」這句話像一把刀,劃破社會版本的青春指南。當我感到困惑或被套牢,別急著問「我哪裡錯了」而是問:「這真的是我的選擇嗎?」
「原創劇本」不是突發奇想的創意,而是敢於誠實面對自己當下的處境。 有時,誠實就是改變的起點。我也開始在想,我剪掉了哪些人生片段?又留下了什麼?
常習慣忽略那些「不堪回首」的瞬間?
錯過的告白、沒完成的比賽、那些覺得自己「很廢」的時刻?作者 #林繼生 這樣寫: 「有些畫面會很糟、很糗,甚至很痛。但這些,才是青春真實的部分。請不要把它們剪掉。」是的,我們對青春的記憶,是由「願意保留」的片段組成的。唯有願意面對那些尷尬、脆弱、失落,才能看到生命更寬廣的厚度。 願意保留哪些片段,不只是回憶的選擇,更是自我認同的宣言。
我敢當最佳女主角嗎?
主角感,是活出來的還是演出來的?當我們拿青春比喻為電影,很容易掉進「我要很帥/我要像誰/我要演得好」的陷阱。書中提醒:「主角不是最耀眼的人,而是願意為自己的故事負責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不是壞事,但若只是一昧模仿、取悅觀眾,就可能會錯過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不要問:「我夠不夠像一個主角?」請問:「我有沒有好好經歷這一場戲?」
三個能啟動「人生修片」的行動計畫
行動一
寫一封給過去自己的「剪接筆記」。挑選人生中一個想刪除的記憶——一次失敗、一次被拒絕、一次遺憾。寫信給當時的自己,用現在的眼光重新命名那一幕,就會發現:失敗其實是一次不錯的分鏡、被拒絕是提醒自己不要再當配角、遺憾是一場非預期的剪輯實驗。 寫下來不是為了「原諒自己」,而是重新理解那個自己,也讓那段畫面從垃圾桶回到人生資料夾。
行動二
建立一個「無濾鏡筆記」區。選擇一個平常不會發文的平台(或單純用筆記本),記錄每天1件「不太值得炫耀」的事,例如今天發懶沒完成閱讀、跟朋友講話有點太衝、情緒差、耍廢、沒動力……,這些片段無法上傳 IG,卻是青春真實的一部分。 「日常的雜訊,才是真實影片的聲音。」 定期回顧這些「低光時刻」,會發現真誠比過濾,更有力量。
行動三
設計一場「無聲主角計畫」。我們以為要變主角就要站上台、要很閃。但青春的主角感,更多時候來自安靜又堅定的自我確認。嘗試一些非尋常的任務,例如一週不發社群,但每天為自己做一件快樂小事;幫一位沉默同學/陌生人完成一件事(寫紙條、幫小忙等);完成一項從未向外宣傳的目標(自學、戒掉拖延、練習手寫) ,這些行動不需要掌聲,卻能讓人意識到「我不需要舞台,也可以有存在感。」
後青春,不是完成一部片,而是學會剪接自己的人生,因此讓我們的人生更富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