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想太多」的朋友
你身邊一定有這樣一位朋友:買杯咖啡要查三家評論,選個晚餐要滑十分鐘菜單,更別提換工作或買房這種大事,他能把優缺點列成一張像學術論文一樣的 Excel 表格。我們笑他「想太多」,但潛意識裡,我們都覺得這才是「負責任」、「聰明」的決策方式。
但你沒想過,可能你最耗費心力的那些「深思熟慮」,正悄悄地耗盡你面對真正人生路口時的決策能量。我們總以為,面對所有不確定性,都要投入 100% 的腦力。
從「思維內耗」到「決策分級」的轉向
不是所有決定都值得你「用生命去思考」。心理學和決策科學裡有個殘酷的觀察:對於那些每天重複、「機械式」的決策,例如銀行審核信用、公司大量招募新人、甚至你每天早上該穿哪件衣服——人類的判斷力會被情緒、疲勞和認知偏見嚴重拖累。
這時候,簡單的「簡潔模型」或一條清晰的決策規則,反而表現得更穩定、更有效率。它沒有人類的「內耗」。這就像你不需要為每個月的通勤路線,重新進行一次 GPS 運算。
相反地,對於那些「獨特決策」,例如選擇人生的伴侶、職涯的轉折點、或一項重大的投資,這些影響人生軌跡的時刻,我們才真正需要系統性的「深思熟慮」。你需要騰出足夠的心智能量來產生替代方案,並客觀地用「3A 原則」(例如:Assessment、Alternative、Action)去面對真正的不確定性。
所以,問題不在於你是否「愛思考」,而在於你是否「會分配思考」。 把你寶貴的「深思熟慮」,留給那些真正能重塑你人生的關鍵路口。別讓對咖啡的優柔寡斷,消耗了你對人生的清晰判斷。
留存心力,做出好決定
我們的社群媒體充斥著各種焦慮,教我們如何「不犯錯」。但一個真正成熟的決策者,並不是「不錯」的人,而是「懂得在對的地方犯錯」的人。
將重複性的日常決策「外包」給簡單規則,釋放出你稀少的專注力和精神彈性,去面對那些真正需要人性溫度和複雜權衡的獨特挑戰。這是讓你在高壓生活中,依然能保持心流和清晰思維的秘密。這就是一個「決策分級制」的意義,它讓你活得更像一個掌握全局的導演,而不是一個疲於奔命的演員。
人生的難,不在於你做得不夠多,而在於你思慮得不夠精準。
你不是不夠努力,你只是用錯了決策的力氣。
你同意嗎?回頭看看,你最近一次為「小事」而煩惱,耗盡心神,但為「大事」卻倉促做出決定的經驗是什麼?留言分享你的「思維內耗」時刻,我們一起把決策力用在刀口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