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討好,反而更空洞的陷阱
還記得學生時期,那位總是默默坐在角落,即使成績優異也從來沒有存在感的同學嗎?或者,你身邊是不是也有一個「老好人」,總是把所有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卻反而成了大家情緒的「垃圾桶」?
我們都曾經歷過這種掙扎:我們花了 99% 的精力去「做好人」,去迎合他人的期待,去成為那個「不被討厭」的人。但諷刺的是,你越努力想成為一個沒有稜角的人,你的內心就越焦慮、越空洞。我們都誤以為,「他人的認可」才是我們人生的合格證。
區分界線:「你的功課」與「他的功課」
最近對讀到的一句話深感共鳴:「做好自己的功課。別人怎麼對待你,那是他的功課。」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點冷酷,但它其實是心理界線最溫柔的定義。我們過去把人際關係當成一場雙人舞蹈,總想著要配合對方的節奏,結果踩亂了自己的人生。而真正的成熟,是意識到:別人對你的評價、情緒、甚至惡意,都是他們內在投射的結果,與你真實的價值無關。
你的「功課」是什麼?是專注在你自己的航線、你的成長、你的選擇。你的功課,是管理好你的情緒,為你的行為負責,並持續精進你的專業與人生目標。而別人選擇如何回應你、誤解你、甚至攻擊你——那是他們的「道德功課」,是他們需要為自己的言語與行為負起的責任。你不需要、也不可能替他們完成。
拿回主權,讓「被討厭」成為你的勳章
當你真正領悟到這一點時,你會發現世界豁然開朗。你不再需要為了別人的臉色而表演,你可以把那些浪費在「擔心被討厭」上的精力,拿回來灌溉自己。當你把焦點從「我該如何讓他喜歡我?」轉向「我該如何成為我想成為的人?」,你的力量感會油然而生。
殘酷一點的說:一個真正有價值、有主張的人,註定會被一部分人討厭。因為你的光芒,會映照出那些不願意面對自己的人的陰影。被討厭,不是你的失敗,反而是你開始擁有獨特形狀的證明。
別人的功課,你不用寫。你的人生劇本,主角永遠是你自己。
人生最昂貴的成本,不是你的時間或金錢,而是你耗費在「別人的功課」上、企圖去討好的精力。停止內耗,拿回你的主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