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生對時代的英雄們
最近跟老人家聊天,時常感受到他們對於年輕世代恨鐵不成鋼的心情,這不禁讓我思考起,為什麼他們看起來並沒有特別出眾或優秀,卻也能獲得相當的資產與成就。
我想這其實也跟時代的槓桿有點關係...
我認為戰後嬰兒潮,也就是現在正準備退休的這一代人, 或許是人類近代史上第一批真正的幸運兒。他們生在戰後重建的年代,世界百廢待舉、機會遍地。
他們的努力,往往不需要太聰明或太精準, 就像他們說的「只要肯做肯努力,就會有收穫」。
但仔細思索,對比現今的社會氛圍,我只感受到,這算哪門子的努力?
他們的努力,就像在一場送分的考試中
只要在考卷上寫下名字,就能拿到分數。
我們不會期待在考卷上用力寫名字就能得分。
但那個年代確實如此,好比QE帶來暴漲一般
他們生對了時代成為和平與繁榮的見證者。
只是,當考卷改了、制度換了、節奏變了,
後來的人,也得在新的題型裡,找到自己的答法。
我知道那不容易,但我始終相信每一個時代,都藏著屬於它的機會與挑戰。
🎓 第一幕:甜美學分的時代-戰後嬰兒潮的努力神話
戰後嬰兒潮(1946–1964)出生在長期和平與高速成長的年代。
全球化剛起步、房價低、薪資穩定、教育普及、機會遍地。 整個社會像一條自動扶梯, 只要願意踏上去,就會被帶往更高的地方。
他們的努力,不是破局式的搏命,而是「有做就有分」的努力。
經歷過高通膨與緊縮期反而為他們鋪出「資產大繁榮」的起點
房子漲、薪資漲、股票漲。
他們在歷史的風口上,無須掙扎就能順勢飛翔。
那是一個「努力等於回報」的年代。
他們的勤奮被時代放大,也讓成功變得可被複製。 而對後來的人而言,那場甜美的考試, 成了再也重現不了的奇蹟。
⚙️ 第二幕:資產沙漏的出口-00後的繼承世代
時間往前推移,紅利結束,結構翻面。
00後(2000年後出生)並沒有享受勞動紅利, 卻即將承接戰後嬰兒潮累積的所有資本。
房地產、退休金、股票、保險、現金流,以及強力QE後的增幅資產
這些財富正透過少子化的「資產沙漏」集中流向他們。
他們不靠努力賺錢,而是靠出生接住財富。
他們不是創造紅利的一代,而是紅利出口的一代。
然而,這份幸運也帶著沉重的課題:
他們繼承的不只是財富, 還有制度老化、社會負債與價值真空。
但我不認為這代表希望消失。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挑戰題, 而這一代的題目,叫做「如何讓繼承轉化為創造」。
🌧️ 第三幕:被遺忘的夾縫-七八年級的孤行者
最辛苦的,或許是中生代,也許是偶然看到這篇文章的你
也就是當年的七、八年級生,那些年被稱作「草莓族」的
他們出生在上一代的榮光下,卻長大於成長停滯、金融風暴與房價暴漲的時代。 他們被教育「努力就會成功」, 卻活在一個不再回報努力的世界裡。
他們趕不上房市起飛,也無法靠繼承翻身,成了被歷史兩邊擠壓的夾心層。
所謂「草莓族」並不是脆弱,而是長年高壓下的疲憊結晶。
他們扛起雙親的老與孩子的未來, 在制度轉折中撐起了社會的中樞。
但我始終敬佩這一代,他們雖然沒有紅利,卻擁有最清醒的現實感;
他們是時代的螺絲,默默地運轉讓這個世界不至於崩壞。
🧭 每一代的機會、危機與啟示
戰後嬰兒潮那一代,擁有的是「勞動與人口紅利」的幸運。他們生在起飛的時代,努力被放大,風險被掩蓋。
真正的危機在於,他們過度相信這套規則會永遠成立以為資產只會漲、制度永遠穩(好比加入國營或公務體制)
七、八年級生則是「無紅利期的過渡者」。
他們夾在舊秩序與新科技之間,要理解前者的脈絡,也得適應後者的速度。 他們的危機在於中年焦慮與結構斷層,但他們也最有能力成為連結者, 用韌性承上啟下。
至於 00 後,是「資產紅利」的一代,他們擁有前人累積的財富與科技便利, 卻也必須面對繼承帶來的壓力與意義真空。
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如何讓繼承變成創造,找到自身的價值。
🌌 在最悲慘也是最美好的時代
這是一個最悲慘的時代,也是最美好的時代。而且總是如此。
繁榮與崩壞並存,焦慮與自由共生。
活在一個資訊過剩、意義稀缺的年代, 每個人都被迫在洪流中尋找立足點。
對普通人而言,時代的門票早已不再是「努力」兩個字,而是「方向」與「節奏」。
努力不再能保證結果,但能決定你是否仍站在可能發生奇蹟的地方。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其實是你要更努力思考,並做出好的選擇。
我仍然相信你無法選擇風往哪吹,但能選擇讓自己站在風口前乘風起飛。
就像投資市場的長期循環:
有的人追逐短線暴漲,有的人在低谷時堅定持有。 而最終穿越週期的,不是最快的人, 而是那群能「跟著指數,跟著時代默默前行」的人。
指數型投資的精神,不只是理財,
而是一種對時代的信任, 相信無論風向如何, 世界終究會往成長的方向前進。
甜美學分的時代結束了,資優考題的時代正在展開,當一切資訊流通更快速更便捷,AI帶來更精準更高效的決策。 題目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但有一個永遠成立的原則:
跟著時代前進,就是最有效率的作答方式
只要我們還願意看、願意思考、願意前進,那一絲屬於我們的機會,就永遠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