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大型公司,台灣總部約200人,全台擁有50家直營店面,在中國設有3個共7000人的工廠,加上300家直營店面,並於海外設有7家分公司,經銷商遍及4000家以上。這樣的規模,看似龐大而穩定,但多年來公司內部卻一直有個潛在的隱患——資訊系統整合問題。

公司內部使用不同版本的系統:生產用的是舊版ERP,銷售端用CRM,各地分公司又各自開發報表系統。IT主管換了三任,歷經多年仍無法完成整合。數據分散、資訊延遲,導致管理決策常常滯後,庫存與訂單錯配、報表不一致,成為營運效率的瓶頸。
老闆一怒之下,並沒有再換IT主管,而是出乎意料地指派一名業務主管接手這個「爛攤子」。這位主管名叫林國慶,他在公司十多年,熟悉通路與人性,但對程式與系統架構幾乎一竅不通。起初,沒人相信他能做得起來。林國慶接手後,沒有急著推翻原有架構,而是先去「學」。他親自到IT部門蹲點三個月,從最基本的資料流、報表結構、ERP邏輯開始理解。他不是要成為工程師,而是要弄懂問題的根。他發現真正的困難不在技術,而在人。各部門都在保護自己的資料權限、維護既得流程,沒有人願意「打破舒適圈」去整合。
他開始從溝通著手。與其下命令,不如讓部門感覺「整合是為了讓大家更輕鬆」。他請財務幫忙找出重複的報表、請業務協助測試資料準確性、請工廠主管提供物流實況。當人願意參與,問題的輪廓才逐漸清晰。
六個月後,他制定一個「資料共享藍圖」:先整合最關鍵的五項報表指標(銷售、庫存、成本、交期、退貨),並成立跨部門小組,由各單位派代表共同參與。IT部門負責技術,業務與財務負責需求端,製造端提供真實數據。三個月內,首波整合平台上線試運作。
一年後,全公司各系統正式完成整合。這不只是技術突破,更是一場文化的改革。林國慶後來被升任副總,而那位曾三度被批評的IT主管,成為他最信任的夥伴。
這個案例說明了一個核心職場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靠專業多深,而是靠心態多廣。
解決問題,往往不在於懂多少,而在於願不願意理解整體、串聯人與人、打開溝通的節點。
在職場上,我們常見兩種人:
一種遇到問題就推給環境、制度或他人; 另一種則冷靜分析、主動承擔、帶動合作。 前者抱怨環境難改,後者則用行動改變環境。
所謂「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只是學習技術或管理工具,而是培養一種「不逃避」的態度。當你能從混亂中找出秩序,從對立中找到共識,你不只是解決了一個問題,而是建立了讓人信任的影響力。
最後,林國慶常在內部會議上說的一句話,成了許多同仁的座右銘:「當你能夠整合問題,你也就能整合人。解決問題,其實是學會讓人一起動起來。」
這正是職場真正的能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