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常有這種感覺——
明明很想進步,也試著努力調整,
但每次行動的成效都不如預期,甚至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你支支吾吾說出「可能太趕」、「流程不順」之類的話,
但你心裡知道,那不是重點——只是,你也不知道該怎麼說得更準。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懶,也不是不夠好,
而是沒能看清楚問題真正發生在哪裡。
看不清,就改不動。
不是因為沒方法,而是觀察的起點就錯了。

🔍 為什麼我們總是看不到關鍵?
觀察是改變的第一步。
看懂了,才能調整;看漏了,就只能一直重來。
但多數人其實沒有真的學會怎麼觀察。
我們不是沒在看,而是被三個隱形盲點牽著走:
1️⃣ 去脈絡化:只看錯誤,不看情境
簡報被主管退件,你直覺覺得是自己邏輯不好;
案子沒中,你馬上怪自己準備不夠。
但你忘了,那次提案前夕你接了三個臨時任務、沒時間釐清期待、關鍵資訊也臨時才到手。
這就是去脈絡化的危險:
我們太快進入自責模式,卻忽略了事件背後的限制條件與背景脈絡。
🌿 真正的觀察,是先問:「我是在什麼狀況下表現出這樣的結果?」
而不是單刀直入地問:「我怎麼又做不好?」
🧭 提醒自己:
與其檢討表現,不如重建情境;
與其找誰的錯,不如問是哪個環節沒被照顧到。
2️⃣ 主觀偏誤:太快下結論,忽略細節
你看到同事沒有第一時間回訊息,心裡冒出「他是不是不尊重我」;
你報告時看到主管皺眉,立刻想「完了,他應該覺得我很爛」。
這就是大腦慣性反應:我們自動用過去的經驗、情緒記憶去解讀當下的片段,
但那不是真的觀察,那是預設立場的投射。
🌿 真正的觀察,是說出「發生了什麼」,而不是「他一定是怎麼想的」。
🧭 提醒自己:
- 把「他很冷淡」改成「他今天回訊的語氣簡短」。
- 把「我應該做錯了」改成「主管在我講到第二頁時眉頭皺起」。
讓細節說話,而不是情緒主導。
3️⃣ 情緒迴避:知道有問題,但不想面對
你知道這次簡報沒表現好,但你不想打開錄音重聽;
你隱約感覺客戶對你有微詞,但你不想問得太細;
甚至回家後,你連複盤都懶得做,只想逃進影集和滑手機。
不是你不在乎,而是你太在乎——怕尷尬、怕自責、怕看見失控。
這就是情緒迴避:越重要的地方,越讓你想繞開。
🌿 情緒不願你靠近,但成長需要你轉身走進去。
看不到是保護,但看見才會有出口。
🧭 提醒自己:
- 不用一次看完、聽完,只需要勇敢看第一段、聽一分鐘。
- 允許自己感到尷尬與羞愧,那是打開觀察力的第一步。
✨ 結語:觀察不是挑毛病,而是找回選擇的能力
你不需要對自己更嚴格,你需要的是對真相更溫柔也更誠實。
當你願意放下自責、跨過情緒、拆解盲點,
你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有行動力——只是過去看不清楚,才找不到對的力道。
✅ 記住這三句觀察提醒:
- 先看情境,再談表現(破解去脈絡)
- 先說事實,再給解釋(避開主觀偏誤)
- 先面對感覺,再重新靠近(穿越情緒迴避)
因為,改變,不是從施壓開始,而是從「看清楚」開始。
看得越清楚,你就越能穩穩前進,而不再反覆卡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