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醫院一年多,帶給我的轉變之一:讓我變成一個有主見的人。
我從前是個非常沒主見的人。要吃什麼、要去哪裡,我大部分的回答都是「都可以」。沒有人幫我安排事情的時候,就會不知道要做什麼。
如果遇到要自己做決定時,我總是會拖很久(就算只是超商買個飲料)
更別提遇到意見分歧、或是我要做出讓身邊人不認同的決定,我總是選擇退讓或避開衝突,順應別人的期待做出決定。
進醫院以後,要開始學習寫病歷,每天要寫SOAP
其中的「A」(Assessment,評估),一開始我都複製入院病歷的
因為看大家都這樣,我也就這樣
而且那看起來像是鑑別診斷…身為醫學生的我完全沒自信改動
直到在胸腔內科,遇到一位嚴厲卻非常熱衷於指導學生的主治
他也是極少數會盯著我的note、一行一行改正的老師
那時他翻著我每天寫的progress
說:「我看妳的Assessment每天都寫一樣,就知道這有問題!」
我不解地看著老師,他繼續說:
「病人每天的狀況肯定都不一樣,妳心裡應該要有自己的判斷,隨著時間應該會有不同的Assessment!」
我問:「所以我可以自己寫Assessment嗎?那如果我錯了怎麼辦?」
老師:「錯了也沒關係啊,就算這不是最後的正確診斷,但確實是妳當下認為最有可能的診斷!妳是一位醫師,要有自己的想法。」
後來我每次寫到Assessment,都會重新想一次。就算認同前面的結論,我也會試著加上一些s/p、r/o。
另外,在寫入院病歷(Admission)時,最後一段"Under the impression of......"後面,我也不再第一時間去問學長姐,而是試著自己寫,為這個剛入院、還沒做任何檢查的病患「下診斷」。
這樣簡單的、在病歷上小小的「掌控感」,再加上臨床上許多要自己判斷、要回答問題的時刻。
「錯了也沒關係啊。」老師的話一直印在我心裡。我開始變得更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比如勇敢說出自己看到的、理學檢查到的結果,形成對病患狀況自己的判斷,並和學長姐討論。有時學長姐會告訴我我的盲點、為甚麼我的想法不夠精確,而有些時候,反而是我看見學長姐尚未想到、問到的問題!
醫學教育到了臨床,實際上已經不是比誰書讀得多、誰記更多的criteria和flowchart(即使這也很重要)。而是在一步步形成一個能獨立下判斷、能有自己的思考的醫師。
其中最重要的轉折,在於從單選題和複選題能選出正確答案,變成能從更複雜的情境中,「猜」出一個最合理的推斷。
我認為這是進醫院帶給我人生十分重要的轉變。
學生時代,我其實是大量地吸收外界安排給我的東西,並且力求一致、完美、正確——過頭了,就變成沒主見。
現在我明顯感覺到比過去都更相信自己的判斷。別人問我要吃甚麼、想要去哪裡,我不再只回答「都可以」,而是至少有些自己的想法,比如想要能坐在冷氣房的、預算多少;不想要在大熱天底下曬太陽等。
當然,這樣的轉變不會只有在吃喝玩樂而已。我開始對自己未來的道路有所想法,並且不再渴望有人能安排好我的所有事情。
甚至對他人也開始有明確的「看法」。喜歡或討厭、為什麼喜歡或為什麼討厭,這也讓我開始避開許多原本會消耗自身能量的人事物!擁有並表達自己的想法,真的是很美好的事情。
我想終有一天,我能在面對無法說服我的不同意見,或是面臨眾人不看好的選擇時
我可以不帶猶豫地說:「我只相信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