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臨床的半年後,我發現自己被海量的選擇包圍
PGY要去哪間醫院?要去醫學中心還是區域醫院training?要去卡小科內招還是去大科走出自己的路?未來想要走哪一科?偏內還偏外?我適合怎樣的生活?
最近很夯的直美好呢,還是要拿專才好?未來會不會只想趕快去基層診所?要繼續走醫學的道路嗎?我未來不想只當醫生的話要怎麼辦?
這是我想要的人生嗎?
剛進臨床的那股新鮮勁過去以後,便進入了目前人生最長的迷茫期。看過更多現實場面以後,思考變得更現實並考慮更多方向,我發現自己沒辦法像過去那樣「只盯著一個目標前進」了。
事實上,我根本不確定自己未來想要什麼,而這正是造成迷茫的主要原因。
白塔的真相
在我大五這年,心態上出現巨大轉變。我不再像以往理所當然地做事,比如覺得讀書考試理所當然、覺得點名要到理所當然、覺得我人在某處做些什麼都是理所當然。進入醫療現場、看清了更多現實以後,我開始會問自己「這值得嗎?」、「我想要嗎?」、「我為什麼要?」。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十分痛苦的過程。你甚至會發現自己過往堅持的信念是錯誤的、愚蠢的。但這又怨不得人,大家會覺得「是你選的」,而你會開始懊悔不已,部分人或許會選擇逃避自己的內心質疑。
然而,如果不是走到今天這一步、真正進入臨床接觸更多,我永遠也不會去質疑過去,也不可能開啟這段迷惘之旅。
一旦開始有了質疑、開始有除了「理所當然」以外的想法出現,會發現人生的自由度與容錯程度遠比自己想得高許多。沒那麼多「會完蛋」的事。
此時,巨量的「選擇」將蜂擁而至。
過多選擇是迷茫的主因
從思考PGY要申請哪間醫院、未來可能想走哪科;到問自己想不想要當醫生、認真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某個瞬間開始,我的腦內充斥著對未來無盡的想法、開了好幾場腦內的自我辯論、各種正面負面的感受夾雜在一起。有陣子幾乎每周都對未來有嶄新想法。我像個斤斤計較的商人,把每條路的利弊優缺不斷在腦中比較。而其中最大的推手是資訊流通速度加快之下帶來的「提前窺視」。我做了很多「功課」,不斷去各種論壇、平台看前輩們的經驗分享----好的壞的都看。
我陷入了巨大的焦慮之中,努力想要找到對自己的條件來說,能夠達到「最大效益」的方向。但總會發生「選好了A路徑,關於B路徑的資訊又動搖我的決定」這樣的狀況。
有時我用純理性的腦袋,幫自己規劃了理性上最合理的未來,卻又會在某個瞬間為自己「做好的決定」感到氣餒:我真的想要嗎?
我沒辦法像一些同學那樣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要去哪、要走什麼科、要不要離開傳統路線。我曾經也是那樣的:目標感極為明確。然而從今年開始,幾乎每天都在為自己的未來憂心,為此鬱鬱寡歡的時刻也不少,進入了23年的人生中第一次真正屬於自己的「迷茫期」。
迷茫,是擁有人生主控權的體現
總之2025年上半,我像在迷霧之中掙扎,試圖抓住一條能跟著走的繩子。
連PGY醫院要去哪都能使我失眠幾個夜晚去比較思考,反覆橫跳在各種不同選項之中,更別提遙遠的未來。一直以來我都以足夠深層的自我探索為傲,但這段期間,發現我對自己似乎一無所知:我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未來!
然而,某個瞬間我終於發現自己太執著在找到一個「最佳解」了。
我的求學過程,是由目標極為明確的階段性任務串連而成的。中學時期努力考好各個段考;高三學測時唯一目標是考滿級分、上醫學系;大學時期考過每個困難的考試和跑台考、大四專注於考過一階醫師國考。就連對待感情也十分目的導向:要嘛告白成功,不然就大失戀,全有全無,覺得分手絕不能留聯繫方式(笑)。
我似乎無法容許自己待在「不確定」之中。
進入臨床以後開始有所選擇,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的「自己選擇」。擺脫了家人、學校、社會對自己的期待以後,終於能開始遵照自己的意願去排序、去思考的新階段。
意識到這點,我接受了這樣的狀態:不知道,還在想,再看看。這種看似不夠篤定直行的回答,卻是最有彈性、擁有極高自控權的表現。在這個看似磨磨蹭蹭的狀態之中,其實經歷了不斷納入和排除的過程,也算是一種不斷試錯而達成的動態平衡。
迷霧罩頂為何一定要急著找繩子呢?且走且看,或許走著走著美景將赫然出現在眼前。逼著自己倉促做決定,大概率不會是我們真正想要的人生。
「這種狀況會持續個幾年,大概要到申請上R(各科別住院醫師)才會確定一點。」這是曾經一位學長對我說過的話。如今覺得這樣的狀態也很好,或許這樣對我而言才是最好的。
給自己時間回答
了解自己真的是世上最困難的事之一。做出自以為很了解自己的決定,卻常在下個時刻180度大轉彎、開始後悔。比如當年高三的我一心一意向著醫學系前進,沒辦法看到現在的我體會到的掙扎與想法,也不會預料到這五年之間性格、價值觀會出現巨大轉變。
人們只是自以為足夠了解自己,或是套上別人給的價值觀,誤當作自己的。因此無法做出適當決定,或是太匆忙地做決定、眼裡容不下別的可能性。
而這也是為什麼,不那麼急著確定什麼的狀態是很好的。隨著時間與不同經歷、遇到不同的人、聊到新的話題或看見某篇文章......這些都可能觸發不同的想法、激發新的體會,而去仔細體會這些感受,才是了解自己的唯一路徑。
所以「用心體會現在的日常,邊走邊想,並永遠對自己誠實」這才是找到最貼近自己不後悔之路的辦法。因為你真的給過自己時間去體會各條路帶來的感受,擇你所愛以後,自然便能愛你所擇。
胎教、早期啟蒙、學生時期的成績表現、大學學歷很重要、出社會趕緊找個好工作定下來、年紀到了就要找個人結婚......我們的社會或許太強調「提早做準備」、「提早決定好」的趕進度式人生了。
但為什麼要趕呢?
其實慢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才更有可能聽到屬於自己內心真正的答案。
走在迷霧裡也沒關係,只要朝著你心之所向,踏出下一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