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慧(AI)被引入資訊戰場,其效能不再侷限於速度或規模,而在於對人類認知與情感的精準觸達。認知戰旨在操縱個體或群體的感知、情緒與決策,藉由資訊環境達成政治或戰略目標;而AI,藉由數據驅動的學習與生成能力,徒增此類戰爭的深度與廣度。
此文先條分縷析 AI 在認知戰中之應用與典型流程,繼而闡述可行之防制策略,最後將焦點落於台灣:如何憑藉開放自由的數位優勢,將對手之 AI 優勢化為可被緩和與反制的風險。 一、AI 在認知戰中的運作與戰術分層 AI 使認知戰從粗放轉為精準,其運作可分為三大階段:數據蒐集與剖析、內容生成與交付、以及放大迭代。 其一,數據收集與剖析。AI 透過蒐集個人之社群媒體行為、偏好、情緒反應等海量數據,建立動態個人檔案,進一步識別認知弱點(如既有偏見或情緒觸發點),以預測何種敘事能在何時促成最大影響。軍事與政策研究亦揭示:若能透過購買或竊取資料建構「數據海洋」,則對目標鎖定將更為精準。 其二,內容生成與交付。AI 可生成高度個人化的內容,從深度偽造(deepfakes)之影音,到以語言模型產出的文稿或模擬對話(含所謂「浪漫聊天機器人/honey traps」),再配合被操縱的推薦算法,放大曝光並製造回饋迴圈:系統即時監測人類回應,並自動優化投放策略。此類技術下,平台演算法成為放大器,能在短時內造成廣泛社會效應。 其三,放大與迭代。AI 可進行情緒分析,追蹤公眾趨勢並生成有利於攻勢的敘事;其戰術包括選定最佳時機使內容觸及關鍵群體,誘發社會分化或降低對民主制度與國家信任。此一模式超越了傳統的宣傳,因其具備彈性、可迭代與即時學習之特性,結果可能是信任崩解、決策癱瘓與社會極化。 基於此三階段架構,認知攻擊在軍事與戰略層面尤為致命——尤其當攻擊者將數據與生成模型結合,便可在無實體衝突下獲取顯著優勢。但此一技術亦具雙重性:AI 不僅可作為攻擊工具,亦可被設計成偵測與防禦之核心。 二、AI 作為防制工具之策略脈絡 面對 AI 強化的認知戰,單一防禦難以奏效;必須以 AI 作為偵測、分析、預警與對應之工具,並同時強化倫理監督與人類決策參與。總體而言,防制策略可分為三大方向:主動偵測與分析、反制措施開發、以及系統性投資與跨域合作。 其一,監測與分析工具。運用 AI 驅動之知識引擎與專家代理,同時掃描多平台,提取網路模式、敘事結構與情緒指標,快速辨識影響活動之來源與參與者。即時情緒與行為分析有助偵測操弄跡象,並生成可供行動的分析報告,為阻斷宣傳交付提供依據。實務上已有專注於敘事攻擊識別的工具示範其可行性,但亦顯示需與人類專家緊密合作,方能兼顧準確與倫理。 其二,反制措施的開發。建構 AI 啟用之對抗系統,包括認知對抗(cognitive countermeasures)與算法博弈(algorithmic bargaining),在同時保持人類於決策環節之控制下,確保責任與可解釋性。此類措施可包括自動化之不實訊息偵測、深偽比對、以及以心理健康與教育專家設計的「心理疫苗」方案,旨在長期提升社會對資訊操弄之抵抗力。軍事案例亦表明,AI 可用於辨識假訊息、模擬戰略情境,從而強化資訊戰之韌性。 其三,系統性投資與合作。政府與國際層面應投資相關研發,將 AI 嵌入網路防禦系統,分析攻擊特徵並預測威脅;同時重視社會韌性建設,透過教育與跨域協作,降低 AI 生成假訊息對社會造成的分化效應。此一工程必須持續迭代,方能應對演進迅速之 AI 威脅,且在實施時不可侵蝕人權與言論自由。 三、台灣情境之評估:優勢、威脅與防制機遇 台灣既為中國認知戰之重點區域,亦為互聯網使用率甚高、資訊流通相對自由之社會。對攻方而言,台灣的高網路參與度提供了豐沛的目標與試驗場;對守方而言,則有一大優勢可用以建構防護體系:那就是開放社群能量與公民查核之活力。正因如此,台灣的對策應把「開放」化為武器:把政府、平台、媒體與民間的能量編隊成常態化且高效的防護網。 然而,現實亦不容忽視:對手結合「巨量帳號」與 AI 生產內容,善用跨語言、跨平台之滲透手法,並以情緒化議題切入日常生活,使得操弄更難即時被察覺。面對此種複合威脅,僅靠單一措施或單一主體無法奏效,須以系統性、跨域、可驗證之方案回應。 四、以「開放×快反×可驗證」為總綱的五大防制原則 為了將上述策略化為可執行之藍圖,提出五個 D 作為總綱:Detect(偵測)— Disrupt(阻斷)— Deter(嚇阻)— Detox(解毒/教育)— Design(制度/設計)。以下分域細述,兼顧台灣現有資源與國際實證。 1. Detect(偵測):建立多源聯動之偵測網 做法包括: ▪︎建立跨平台敘事監測與情緒雷達:把民間查核組織、研究機構與主要通訊平台(例如常用之即時通訊工具)連接為資料共享與告警機制,彙整新興敘事、爆量帳號與跨語言投放現象。此舉可將零散資料轉化為可操作的指標。 ▪︎建構威脅情報銜接:把公開之影響力運作跡證整合至政府與學研之儀表板,以模型與規則並行的方式過濾與標記異常活動。 此路徑之所以有效,在於台灣已有成熟之公民查核能量,可將分散的社會能量組織為常態化的開放式 SOC(Security Operations Center),以實時回應威脅。 2. Disrupt(阻斷):快速阻斷與去放大 做法包括: ▪︎與平台建立優先審核通道(特別於選舉或重大危機時段),將信任舉報導向加速審查、限流或下架,針對境外協調式不實與深偽優先處理。 ▪︎準備敘事反制包(Playbook):針對常見母題(如「盟友不可信」「政府無能」等)預製對等敘事模板、資料點與圖卡,於攻擊發生數小時內推出易於分享之澄清內容,切斷對手議題設定權。 ▪︎適度以法律工具補助:要求政治及議題性廣告公開金流與買方資訊,並建立廣告資料庫常態公開,對未揭露者施以行政處分。 3. Deter(嚇阻):提高敵手成本與風險 做法包括: ▪︎推動身分與金流透明:針對境外代理或代操之影響力經營者設置揭露義務,違規即予公告與處置,以降低其商業接案意願。 ▪︎結合外交與法務:對跨境操弄者採取點名、跨國執法合作與制裁,形成國際性的嚇阻效果。 4. Detox(解毒/教育):強化社會免疫系統 做法包括: ▪︎實施Prebunking(預先免疫):在重大議題或選舉前,以本土化的短片與素材預教民眾辨別常用操弄手法,實證顯示此法可顯著提升辨識力並降低被騙率。 ▪︎推動媒體識讀 2.0:將查核流程、演算法提示識讀與圖像倒搜技能納入高中、大學與公務員訓練,並設計長者友善教材以降低高齡族群之風險。 ▪︎利用幽默與創意(例如梗圖與數據卡)回應謠言,使真實敘事在社交傳播上更具吸引力。 5. Design(制度/設計):從資訊基建著手,強化可驗證性 做法包括: ▪︎全面採用內容來源憑證(Content Credentials):政府機關、主流媒體與大型意見領袖應以標準化憑證標示其圖文與影像的拍攝者、時間與修改歷程,為可信內容建立默認標章。 將選舉與重要統計資料以機器可讀格式(API)公開,便利民間工具自動嵌入、即時核對。 在監測系統中導入差分隱私與聚合報表,以在不侵害個資的前提下提供趨勢訊號。 五、分場域之立即行動清單 為了讓策略快速落地,提出分場域之可立即啟動措施: ▪︎政府(如國安、內政/中選會、教育部等) 1. 成立常設之認知防護聯合工作站,納入平台、民間查核與學研代表,建立事件級指揮鏈。 2. 公布深偽標示規範與政治廣告透明準則,明訂違規處置流程。 3. 推動重大議題之Prebunking,並在事發後 2–6 小時內發布圖卡版澄清與原始數據。 4. 政府發布之重要影像與公告,採用內容憑證簽署,並在官方通路明顯呈現驗證資訊。 ▪︎平台與產業(社群、通訊、廣告科技) 1. 與本地查核、學研建立快反白名單與共享指標,支援高風險時段之加速審核。 2. 建立影響力廣告資料庫(含受眾、花費、素材及 A/B 參數),提高政治議題廣告透明度。 3. 支援內容憑證顯示與深偽提示之 UI 設計,將「可信標章」嵌入平台介面,使用戶在檢視內容時即得以識別其可信度。 ▪︎民間社群與媒體(查核組織、學者、公民團體) 1. 共同維運「敘事地圖」,標記來源、擴散路徑與反制素材庫,形成可共享之作戰地圖。 2. 量產在地化 Prebunking 短片與教材,結合學校、教會、社團進行推廣。 3. 與平台簽署內容驗證 API,讓查核結論能即時內嵌於用戶端(如聊天 App 的查證浮層)。 ▪︎個人與社群領袖 採行「看來源 → 反查圖像/影片 → 尋求查核」之三步驟自查。 實踐「一分鐘延遲」轉傳習慣,以刻意延緩分享降低錯假資訊之擴散機率。 對高情緒與太過完整的影音,優先尋找憑證或查核連結再行分享。 六、衡量成效的關鍵指標(KPI) 為避免措施流於口號,建議以可量化之指標追蹤成效,包括: 攔截效率:從偵測到限流或下架之時間中位數;以及因限流/下架導致之觸及減量。 社會免疫力:Prebunking 受眾之辨識準確率與轉傳意願下降幅度。 信任指標:重大事件中對官方澄清之到達率與民眾信任度變化。 可驗證內容占比:政府與主流媒體採用內容憑證之比例、以及用戶端檢視率。 衡量應為常態化之季度或月度匯報,並以公開數據增加透明與問責。 七、倫理、權利與制度之平衡:不可忽視的限制條件 在部署各種 AI 偵測與防制系統時,必須謹守數項底線:尊重言論自由、保障個人資料與隱私、以及維持人類在最終決策中的責任。任何以安全名義擴張的監控機制,皆可能被濫用或造成社會信任之進一步侵蝕。因此,制度設計需兼顧「效能」與「權利」,採透明監督、司法與立法之協同,以免防禦措施本身成為新的問題源。 八、結語:以自由為盾,讓開放成為防線 台灣的優勢在於其資訊生態之開放、民間查核能力之活力、以及公民社會之高度參與。若能把這些優勢制度化:把偵測與查核的民間動能、平台之演算法管控能力、政府之及時與可驗證資訊、以及內容憑證制度(Content Credentials)編織為一張持續運作的「自由陣營資訊防護網」,則對手的巨量帳號與 AI 生成內容便難以持續形成具決定性的影響力。
要旨在於:以開放對抗封閉,以透明提高成本,以教育增強免疫力。當平台、政府與公民協作成為常態,AI 所帶來的認知威脅雖不會消失,然其破壞力可被顯著削弱,民主社會得以在資訊時代保全其內在之信任與判斷力。 願我國以此為參照,既不恐懼技術亦不任其所用,而是以智慧與制度,將技術之利導入防禦之用,使言論自由與資訊安全得以並立,人民之判斷力得以更新,而非被操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