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淺接觸過京人文化的,可能會以為瓦爾哈拉 (Valhǫll)(或稱英靈殿)是維京人的「天堂」;認識更多一點的,會知道瓦爾哈拉不是誰都能去的名勝。那麼,那些簽證沒過的人,去哪呢?

東西方都有將冥界分成天堂與地獄的文化傳統,常見的分發方式是好人/壞人;更粗暴一點,則分成信者/不信者。相對而言,瓦爾哈拉信仰顯得獨特;不問妳信不信、善不善,只問敢不敢互砍?
那麼,對互砍沒興趣的古北歐人,是要死去哪裡?
普普通通死掉→冥界
幾乎所有文明對死者去向的直覺,都是「下去」,古北歐文化也不例外。冥界通常在地下。不是抽象意涵的「異次元」或「另一個位面的宇宙」,而是字面意義的「在地下」。
隨著科技與科學的進展,我們已經知道,往地下挖,不會找到冥界,會找到一個讓人很容易去冥界的地方(地涵)。異教稱呼冥界為黑爾 (Hel),和英語的地獄 (Hell) 聽上去很像,詞源相同,但描寫差遠了。
如同台灣民間信仰中去冥界也是一堆手續要辦,有鬼門關、黃泉路、奈何橋等等,古北歐的民間信仰也是。
根據《散文埃達》(Prose Edda) 的〈欺騙吉爾菲〉(Gylfaginning),諸神想把意外死的光神巴德爾 (Baldr) 從黑爾撈回來的時候,也是要經過一條叫「喧囂」的河 (Gjǫll),喧囂之橋 (Gjallarbrú) 上有一位叫「奮戰者」(Móðguðr) 的女士, 向她報上名號並說明來意後,就殼蟻過橋了。
洛基的女兒,冥界本人
接著來到冥府大門 (Helgrindr) 再往前,就是洛基 (Loki) 的女兒「黑爾」(Hel) 的領域;"Hel" 既是這位女神的名字,也是冥界的稱謂。若要細究冥界叫「黑爾」以前叫什麼,根據〈欺騙吉爾菲〉34 節:
他將黑爾扔去尼福爾海姆,並賜予她統轄 9 領域之力,使她能分配所有居所給那些送到她那裡的人,也就是那些病歿與善終的人。
「他」根據前後文指的是奧丁 (Óðinn),這一節全在講奧丁害怕洛基和女巨人 (Angrboða) 生下的孩子,想方設法要搞他們(另外兩個孩子,一個是魔狼芬里爾 (Fenrir),一個是巨蛇耶孟嘉德 (Jǫrmungandr))。尼福爾海姆 (Niflheim)(暗霧領域)是在太初之時唯二存在的領域,另一領域是穆斯佩爾海姆 (Muspellheim)。

黑爾是個地方,掌管這黑爾的是洛基的女兒「黑爾」,這些沒問題;然而,黑爾是個怎樣的地方,兩部北歐神話經典敘述卻南轅北轍。
同時有一星評論和五星評論
《散文埃達》中是這樣說的:
她的廳堂名叫「淒雨者」,她的餐盤叫「飢渴」,她的刀叫「饑荒」,她的男僕與女僕叫「移動遲緩者」,她給人走的門檻叫「墜落的險境」、床鋪是病榻,她的床簾是「閃耀的災厄」。她半身是腐黑,半身膚色。因而她易於辨識,且面容陰鬱又猙獰。
《詩體埃達》(Poetic Edda) 卻是這樣說的:
那些長凳是為誰鋪滿了手鐲?那華美的地板又為誰灑滿了黃金?
又說,
這裡為巴德爾備妥了精釀的蜜酒,那清澈的佳醑,上面覆蓋著一面盾牌…
到底是諸神有 VIP 包廂,還是巴德爾太帥,黑爾特別招待?又或是,黑爾本來就沒那麼破爛?答案可能是後者。
《散文埃達》的作者斯諾里 (Snorri Sturlusonar),開卷便以基督徒視角書寫;目標也不是傳承異教文化,而是保存傳統文學的技巧。因此,冥界染上「地獄」的色彩,恐怕是一層濾鏡。

眾亡平等的黑爾
早期的喪葬可提供一些線索。如果非戰死者必須受到某種「罪罰」,那麼墓中非死於戰鬥的骨骸,按理不配得厚葬以表生前曾備受崇敬;然而,這與古北歐墓葬的考察結果相違背。
真實異教傳統中,黑爾或許並非匱乏與折磨的鳥地方;基督教文化進入北歐以前,人們普遍沒有死了還得被究責的觀念。死亡是絕對平等,懲罰死者要幹嘛?
更明白的線索,來自出生於維京時代末期的 12 世紀丹麥學者薩克索 (Saxo Grammaticus)。他的鉅著《丹人的事蹟》(Gesta Danorum) 第 8 章 14 節,描述丹麥的古老傳奇國王哈汀古斯 (Hadingus) 跑了趟地府:
…credo diis infernalibus ita destinantibus, ut in ea loca uiuus adduceretur, que morienti petenda fuerant. Primum igitur uapide cuiusdam caliginis nubilum penetrantes perque callem diuturnis adesum meatibus incedentes…loca demum aprica subeunt, que delata a foemina gramina protulerunt.
…我相信,這是冥界諸神的旨意,好讓他活著被帶到,那人在垂死時本該拜訪的地方。因此,他們首先穿透了某種污濁黑暗的雲霧,沿著一條因長期通行而磨損的小徑前行…他們終於來到陽光明媚的地方,那裡生長著那位女士帶來的草藥。

從古墓葬、早期流傳的詩歌與薩迦文學 (Saga),綜合看來,黑爾就只是在冥界過平凡生活的重生點罷了;去瓦爾哈拉與否無涉優劣,反映的是社會階級與志業選擇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