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突然明白,人不是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的成為自己,當人生真的願意看見自己時,願意真心走在自己的時間線上,一切天大地大。我還有夢。」反覆地讀著這一段話,內心其實很激動,腦海裡浮現著書中所附上的許多白茫茫大地的照片,在那樣的純淨裡,在那樣的滌清裡,突然有一種明白,回身向己的明白。就在那害怕、受苦、陪伴、貼近與接納之中,慢慢地體悟與學習,關於已知的明白與未知的探尋。
《南極之心》是紀錄片導演楊力州繼上次拍攝北極之後,再次前往另一個冰雪覆蓋的極點拍攝紀錄片。只是與上次截然不同的是,這次不僅完成拍片的艱辛歷程,還書寫下內心的種種感受。也許這過程最關鍵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在於,作者在出發前,正艱辛地面對著自己憂鬱的狀態。於是乎,這趟極地探險,彷彿在那不得不裡重新嘗試找回關於人生繼續前行的勇氣與智慧。那是探尋未知,更是透視已知。
有趣的是,什麼是未知、什麼又是已知,南極那充滿神秘的世界,那人跡罕至的所在,那是未知;而心中那許許多多遙遠的枯寂之地,是否同樣也是未知。南極,在那前仆後繼的探險家與科學家多年來所觀察記錄書寫下來的種種訊息,那是已知;而面對過往生命的種種記憶與拉扯,那不也是已知。關於未知的探尋,在旅程中、在極地裡,可也在內心的世界中。極地冒險與心路冒險,在那一片雪白的世界中,悄悄地融合為一。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
南極白,不只是眼睛視覺下的白,你也可以感受到心靈上你的一種白,一種明白。
彷彿就在那樣的明白裡,重新去看見、重新去體驗關於己身的存在。更在那白所帶來的滌淨裡,有了另一番視野與心思。那是受苦而成的一種明晰,那是孤絕而成的一種貼近,那是無邊無際而成的一種超脫。可弔詭的是,與此同時卻又是一種倚賴。一面嘗試超越關於己身的種種執拗,卻又竟是回頭尋找與依賴於己身的存在。在那白茫茫的大地裡,關於己身的渺小,讓人驚懼,卻也讓人願意放下;關於內心的感受,讓人震撼,卻也讓人願意貼近。無庸置疑地,面對南極是一場真正的冒險,然而面對憂鬱、面對己身,又何嘗不是。
書中一段讓人著迷,又讓人羨慕的一段省思,在於作者面對眼前一望無盡的未知,沒有路的路,卻覺悟到那其實反而充滿著各種可能,反而都是路。一如沒有答案,其實常常就是最好的答案。在那樣的覺察與明白裡,彷彿終於得以從「應然」的枷鎖中掙脫,彷彿終於可以回過頭嘗試聆聽內心的答案,彷彿可以放下外在的一切,安靜地陪伴自己。然而,那依舊懷著畏懼與害怕,只不過伴隨著其間,卻有一股乾淨的情緒。因著這樣的情緒,所以能夠乾淨地去做一件事,所以能夠好好吃飯、好好穿衣、好好走路。
因為那樣的乾淨、因為那樣的允許、因為那樣的陪伴,其實彷彿找回一種單純。在那樣的單純裡,洗滌自己,整理自己。那彷彿是一種存在的渺小,卻又是一種心靈的敏感。原來在那無路之路,在那無視之視,反倒有機會感受到一種明白。透過那樣的明白,而去靠近。甚而在靠近裡,感覺害怕,卻也在害怕中,找回乾淨,而後感受著踩踏的步伐,緩緩前行,因為那回到一種關於活著的單純。誠如作者於書末所言及的,年過五十該做兩件事,一是整理,要傾聽內心的呼喚,懂得自己期盼什麼,然後去做害怕的事。一是明白,要通透明白,才能懂得跟自己相處,一步步靠近自己。
除此之外,作者言及關於夢想與未來的一段話,也著實發人深省:
是未來重要?還是夢想重要?
答案是:當然是夢想重要,因為夢想才能給你未來。我們愈來愈害怕未來,未來被現實壓力綑綁、窄化。常聽讀這個系沒有未來,做那個職業沒有前途,我們就開始妥協,放棄自己真正熱愛的事,夢想只有漸行漸遠。人生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決定的,夢想與未來最大的差別在於,你對於橫梗在夢想之前的阻礙,是選擇妥協,還是創造翻牌的機會。
也許那不單單是面對夢想的態度,也是面對人生的姿態。是否人生總在那一次次的妥協裡,犧牲自己、勉強自己、遠離自己,然後開始懷疑起自己的人生、開始茫然於活著的樣貌、開始否定著存在的意義。是否,我們都需要那一抹白,讓人明白、讓心滌淨,然後重新學習聆聽與貼近、重新找回單純與乾淨,進而嘗試去做害怕的事。也許,在那好好吃飯、好好走路的過程裡,我們得以慢慢地看清自己、成為自己。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