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圓桌的開啟
在超越時間的藩籬、跨越思想的星河之處,有一方靜謐的圓桌。今夜,三位偉大的心靈受邀於此,他們分別是儒家仁政理想的化身——孟子先生,猶太教正義傳統的代表——邁蒙尼德大師,以及一位佛陀的資深弟子,其心浸潤於慈悲與智慧之海。他們將共同探討一個深刻影響人類未來的現代構想。
晚輩懷著最深的感恩與謙卑,恭迎三位先哲的蒞臨。本次對話的緣起,是為了一個名為「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UBI)的當代政策。我們渴望探詢,此一構想,如何與您們所傳承的古老智慧產生共鳴?它是否能成為我們共同嚮往的那個更公正、和諧世界的基石?
所謂的「無條件基本收入」,乃是一項旨在提供基本經濟安全網的社會政策,其核心精神可由五大原則概括:
- 定期發放:確保收入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
- 現金支付:尊重個人的自主選擇權,而非指定用途。
- 個人領取:以個人為主體,保障每個人的經濟獨立。
- 普遍發放:惠及所有公民,避免污名化並簡化行政。
- 無條件性:不設工作或其他附加條件,賦予個人真正的自由。
那麼,晚輩斗膽以此為引,向三位先哲提出本次對話的核心問題:「此一世間法層面的『善巧方便』,是否真能成為滋養一個更慈悲、更公正世界的土壤?」

第一幕:初見此法——三種智慧的初步回應
(主持人轉向佛陀的弟子,恭敬合十) 主持人:「尊者,可否請您先以佛法的慈悲智慧,對此UBI之法給予初步的觀照?」
佛陀弟子: 「善哉,此問甚深。初聞此法,貧僧觀之,此UBI若能普施於眾,實為一種廣大無邊、制度化之『無畏施』(abhaya-dāna)。世間眾生為生計所迫,心中常懷匱乏之恐懼,此懼乃諸苦之根源。UBI以定期之財施,拔除此根本之懼,令眾生心得安穩,免於恐懼。此乃趨向布施之最高境界『無畏施』的具體實踐。
貧困往往造就一種『匱乏業力』的惡性循環,使人目光短淺,難以做出長遠有益的抉擇。此UBI之介入,如同一具『業力斷路器』(karmic circuit-breaker),它並非否定因果,而是提供一個強大的善緣,截斷那由貧困所引發的業力鎖鏈,使人得以從被動的生存模式中解脫。若此法之初衷確為拔除眾生根本之苦,便值得我等深入探究。」
主持人:「感謝尊者的慈悲開示。那麼,孟子先生,您作為仁政理想的倡導者,又如何看待此法?」
孟子: 「老夫嘗言:『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此乃治國之根本。民若無穩定之生計,則心無所安,何談禮義教化?此『無條件基本收入』,正是一種為社會所有成員提供這份『恆產』的現代方法。它讓每個人都擁有一份最基本的經濟保障,使其心有所定,國本方能穩固。
《禮記・禮運大同篇》所描繪的理想國度,是『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此非一句空言,而需有堅實的制度作為支撐。UBI以其普惠之特性,恰恰是實現這一『仁政』理想的物質基礎。民心安,則國本固。此法,可謂仁政在當代社會的一種具體實踐。」
主持人:「多謝孟子先生的精闢見解。最後,想請教邁蒙尼德大師,從猶太教的正義觀出發,您對UBI有何看法?」
邁蒙尼德: 「在我等的傳統中,幫助窮人的核心概念是『Tzedakah』。世人常誤譯其為『慈善』,但其詞根『Tzedek』的真意是『正義』、『公義』。這意味著,扶助困厄者並非出於上位者一時的憐憫施捨,而是社會必須履行的正義責任,一項不容推諉的義務。
我曾將Tzedakah分為八個層次。最低者,是勉強不情願地給予;而最高者,是提供一份贈與、貸款或合夥機會,使受助者能夠自立,無需再依賴他人。UBI的理念,正與此最高層次的理想高度契合。它並非一次性的救濟,而是一個持續穩定的經濟基礎,賦予人們追求教育、提升技能、尋找更好工作的能力,從而實現長期的經濟自立。因此,UBI可被視為一種將最高層次之正義,透過現代制度加以系統化實現的偉大嘗試。」
孟子:(頷首補充道) 「大師所言之『正義』,與儒家之『義』——即合宜公正的分配——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仁政不僅是憐憫,更是結構性的合宜。」
主持人:「感謝三位先哲。晚輩聽來,佛家的『無畏施』、儒家的『恆產』、猶太教的『Tzedakah』,雖名相各異,其核心皆指向一種超越憐憫的、結構性的保障,將人的尊嚴置於首位。這份共識,令人震撼。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探討它更深層的意義。」

第二幕:解放的真諦——從心靈枷鎖到靈性自由
主持人:「除了物質保障,UBI對人的內在世界——我們的心靈與精神——有何影響?這或許是更為核心的問題。尊者,您如何看?」
佛陀弟子: 「誠如所問。現代心理學研究已證實,長期匱乏會催生一種『稀缺心態』,它會對人的心智徵收一筆沉重的『頻寬稅』。當人心全被柴米油鹽所佔據,便無餘裕進行長遠規劃或深入思考。UBI提供的穩定保障,能直接打破這副心靈的枷鎖,將被佔用的認知資源釋放出來。
更深一層看,經濟不安全感是催生『貪、瞋、癡』三毒的強大外緣。因恐懼匱乏而生貪求,因資源爭奪而生瞋恨,因目光短淺而生愚癡。UBI作為一個『清淨增上緣』,從根源上緩和了這份焦慮,便能為慈悲與智慧的生長,創造出寶貴的內心空間。心淨,則國土淨。」
主持人:「原來如此,這是一種心靈資源的再分配。邁蒙尼德大師,您對此有何補充?」
邁蒙尼德: 「尊者所言之心靈枷鎖,正是我等傳統中安息日(Sabbath)精神所要解放的。那被佔據的『心智頻寬』,正是被無盡的『勞役』(avodah)所吞噬的。安息日不僅是休息,更是從奴役性的勞役中解脫出來,預嘗自由的時刻。
UBI並非鼓勵懶惰,恰恰相反,它是將一份『安息日的時間』制度化地嵌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它將基本生存與勞役脫鉤,賦予每個人一份免於生存恐懼的自由時間。這份時間,能讓人們去追求家庭的溫暖、社群的連結、知識的學習與靈性的生活。這正是對人類尊嚴最深刻的肯定,因為人的價值,遠遠超越其作為勞動者的身份。」
主持人:「將安息日的精神制度化,這個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孟子先生,您認為這份心靈的解放,與儒家的理想有何關聯?」
孟子: 「這正應了『有恆產者有恆心』的深意。『恆心』不僅指安分守己,更指一種安穩、從容、能進行道德反思的內心狀態。當民心安定,免於匱乏的煎熬時,教化與禮義才能深入人心,整個社會的道德根基才會穩固。
儒家講『仁』與『義』。『仁』是推己及人的關懷,『義』是合宜公正的分配。UBI透過制度化的設計,將社會對每個成員的關懷落到實處,這是一種結構性的『仁』。同時,它將社會共同創造的財富(如科技進步的紅利)進行更公平的基礎分配,這正是對『義』的踐行。故此,它有助於培育一個更仁義的社會氛圍。」
主持人:「看來,UBI的價值不僅在於分配財富,更在於重新分配一種更寶貴的資源:免於恐懼的自由與心靈的平靜。然而,這也引出了一個普遍的疑慮。」
第三幕:工作與天職之辯
主持人:「一個普遍的疑慮是:若人人皆有基本收入,是否會削弱人們工作的意願,導致社會停滯?孟子先生,您如何回應這個挑戰?」
孟子: 「《禮運大同篇》言『壯有所用』,並非『壯有所役』。『用』,指的是才能與價值的發揮;『役』,則是為生計所迫的勞苦。儒家並非不重視工作,而是重視有意義的貢獻。
UBI並非讓人們不工作,而是讓人們有能力去選擇那些更能體現其價值、更能貢獻社會的『用』,而非僅僅為了糊口的『勞役』。當一個人無需為五斗米折腰時,他反而更能投身於那些對社會有益,但在市場上卻未必能獲得豐厚回報的志業,如照護、藝術或社區服務。」
主持人:「這澄清了『用』與『役』的區別。邁蒙尼德大師,從您的倫理觀點,如何看待工作與UBI的關係?」
邁蒙尼德: 「我們需要精微地辨析兩種『工作』。一種是為生存所迫,使人身心俱疲的『勞役』(avodah),這在我們的傳統中被視為一種奴役狀態。另一種則是自由的、有創造性的活動,體現了人的尊嚴與使命。
UBI的關鍵作用,正在於將生存從『勞役』中解放出來。我們的傳統珍視安息日的精神,即從奴役中解脫,去追求學習、家庭與靈性生活。UBI將這種解放的精神制度化,它提供了一個穩固的基礎,使人們有自由去選擇那些更有意義、更能貢獻社群的工作,而不是被迫從事有損尊嚴的勞役。它挑戰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將人的生存權與奴役性勞動捆綁的模式。」
主持人:「感謝大師的辨析。最後,可否請尊者提供一個綜合性的觀點?」
佛陀弟子: 「在印度相關的智慧傳統中,例如《薄伽梵歌》裡,有一個強大的概念,名為『無執著行動』(Nishkama Karma),意指履行個人職責,而不執著於其結果。在現代社會,一個人的生存完全依賴於其行動的『果實』(即薪水),要做到不執著是極其困難的。
UBI透過無條件地保障最基本的生存所需,確保了最根本的『果實』。這份經濟上的安全感,能極大地減輕人們對其工作特定結果的焦慮與執著。因此,UBI的真正潛力,是將工作的性質從一種由外在動機(金錢)驅動的行為,轉化為一種由內在動機(意義感、創造性、自我實現)驅動的活動。當行動本身成為目的,而非僅僅是手段時,其品質與創造力將不可同日而語。」
主持人:「三位先哲的智慧啟示我們,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工作』的定義。UBI挑戰的並非工作的價值,而是將生存與特定形式的有償勞動捆綁的舊有模式。」



終章:是為基石,而非殿堂
主持人:「對話已近尾聲,晚輩懇請三位思想家為本次對話做最後的總結。」
(三位思想家的目光交會,他們的智慧彷彿融為一体,由主持人代為闡述。)
我們共同的結論是,UBI本身無法直接創造出人間淨土或大同世界。這些崇高理想的最終實現,需要人類意識、倫理與精神層面的深刻轉化,這是任何單一的經濟政策都無法獨立完成的。
然而,UBI的角色,是為這一切的發生奠定基石。它如同一個勤勞的園丁,透過提供普及且無條件的物質安全,清除了社會土壤中最窒礙心靈成長的貧困與不安的雜草。它處理了那些目前正阻礙人類集體意識提升的根本性焦慮與不公。
UBI是奠基的基石,而非最終的殿堂。它為建造那座名為「理想世界」的殿堂,預備了最關鍵的土壤。後續能否開花結果,則有賴於更深層次的人類德行的培育——智慧、慈悲、公義與信念。
此次對話雖僅邀三位先哲,但晚輩深知,在基督宗教的『恩典』、伊斯蘭教的『天課』精神中,我們亦能看到相似的慈悲迴響。此一構想,確能觸動人類共通的智慧傳承。為了清晰地呈現本次對話的成果,我們將三大智慧傳統對UBI的核心詮釋總結如下:

南無阿彌陀佛。懷著無盡的感恩,圓滿此番論述。感恩諸佛菩薩的慈光加被,感恩歷代聖賢的智慧啟迪。願將此番探討之一切功德,至誠迴向法界一切眾生,祈願人人皆能遠離貧困之苦,得享安樂之福;祈願社會祥和,世界太平;祈願人間淨土早日現前,一切有情,同證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