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預防的基石:營養科學與生活方式醫學
飲食對全球健康負擔的影響與衡量標準
心血管疾病(CVD)是醫療系統的巨大負擔,其高昂費用與未見改善的健康不平等問題令人擔憂。數據顯示,許多主要風險因素,如高血壓、高 LDL 膽固醇、高 BMI、糖尿病,甚至腎功能受損,都主要與個人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高血壓被認為是目前全球疾病負擔統計中的頭號風險因素,而其成因亦與營養高度連結。研究表明,調整膳食結構能有效地改變疾病狀態。衡量這種改變的一個關鍵參數是植物性蛋白與動物性蛋白的比例(PTA Ratio)。這種改善趨勢具有高度的線性特性:即便無法達成 100% 的純素飲食,只要改變 90% 的飲食結構,就能獲得大約 90% 的健康效益。特別針對糖尿病,僅用植物蛋白替換 20 克動物蛋白,就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達 20%。
具爭議性的營養細節與油脂真相
在特定食物方面,膽固醇的攝取應嚴格控制。有研究證實,雞蛋的攝取量與心肌梗塞的風險呈線性正相關,建議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應力求低於 100 毫克。
關於脂肪的選擇,文獻支持富含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的植物油對健康有益(如橄欖油、酪梨油)。這些油類的使用與死亡率降低 10% 至 12% 有關。相對地,動物脂肪會導致死亡率增加。此外,植物性奶類,特別是未加糖的豆奶,具有心臟代謝優勢,有助於改善 LDL 和三酸甘油酯等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如生酮飲食)在短期(少於六個月)內可改善體重和糖尿病,但長期採用(超過十二個月)可能因炎症和 LDL 膽固醇升高,導致不良預後和死亡率戲劇性增加。
實踐健康生活方式的障礙與挑戰
儘管科學數據確鑿,但推動健康飲食普及化仍面臨巨大阻力,包括根深蒂固的文化習慣、強烈的社交壓力和情緒依戀。另一個重要障礙是食物選擇問題:超加工食品,即使是植物性製品(如含有精製穀物、糖和高鈉),也構成危險,在發展冠狀動脈疾病方面,甚至可能比某些動物產品更糟。
然而,一個常見的迷思是植物性食物較昂貴,但分析顯示,植物性蛋白實際上比動物性蛋白更具成本效益。此外,廣告行銷也是影響公眾健康的驅動因素,大量速食廣告鎖定低收入群體,加劇了健康不平等。外出用餐的困難度也高,許多餐廳菜單上幾乎沒有(零或一項)全食物植物性飲食的選擇。
專業建議與未來方向
生活方式醫學強調六個核心要素:均衡飲食(以植物為主)、保持運動、良好睡眠、維護人際關係、妥善管理壓力以及避免高風險物質。
在醫療界,對於飲食改變潛力的認可正在提高。儘管只有少數醫師個人完全遵循全食物植物性飲食,但一項針對心臟病學家的調查顯示,41%的受訪者會向患者推薦這種飲食方式。
文獻在過去三年中,持續支持植物性飲食能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醫學界應利用現有證據指導實踐,建議患者採用能改善預後的飲食方式,同時必須警惕超加工植物性食品中高鈉、高糖和精製穀物帶來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