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發展|為什麼你的成長停滯了?經濟學教授說...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最近,我的碩士母校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法國教授:Philippe Aghion,榮膺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新聞,佔據了我的好友圈版面。

一方面發表祝賀,另一方面也開啟了一波關於「創造性破壞 (creative destruction)」的探討,也是Philippe Aghion 教授所研究的課題。

raw-image

我想,人類站在「AI全面滲透人類工作與生活」的「臨界點」,探討這個主題格外應景。

經濟成長的根本原因?創造性破壞!

Philippe Aghion 教授研究的主要問題,就是:「經濟成長到底從何而來?

他與團隊的研究表明:

「經濟成長並非來自資本或者勞動力的堆疊,而是來自『創新』,

即新技術、新產品、新的生產方式,去推進『生產的效率』,同時推動『新企業的誕生』。」

為了去推動實質的商業增長,企業自身會不斷投入「創新」,或是因為同業競爭壓力,被迫「創新」。

他們強調:

若已有大型企業,或壟斷者抑制新創、阻礙新技術進入,那麼「創造性破壞」的過程會被遏制,經濟增長可能衰退或停滯。

同時,政策、制度、教育等因素,也會影響「創新的速度」。

這也能說明,為什麼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經濟停滯是常態,而從 19 世紀才開始出現持續的增長?

教育、政策、環境支持所促成的「創新與創造性破壞」是重要原因。

神奇的是,我發現教授的「創造性破壞」不只可以用來解釋「經濟成長」,套用在「個人成長」上也同樣適用。

從「經濟成長」的核心原因,探討「個人成長」的核心驅動力

個人成長到底從何而來?

我發現,很多人以為「成長」就是把一件事情做的更熟練,或是隨著年齡增長,自然而然會有大幅度在「社會認知、人生智慧、為人處事」上面的成長。

直到某個階段,發現好像自己除了「年齡上的增長」,以上所說的「認知、智慧、社交」等等能力,似乎都停滯不前,可以說落後於同齡人,甚至年紀更小的年輕人,

這時才慌了:

原來成長,並不會隨著年歲自然增加。

這也是我發現「個人成長」與「經濟成長」間的「異曲同工」之妙。

想要有「實質的成長」,自身勢必要接觸「新事物」。

在與「新認知」的碰撞中,可能顛覆、淘汰自己「不合時宜」的舊認知,學習新觀念、新科技,才會迎來新一輪的大幅成長。

若只是「重複性的」做和以前一樣的事情,「個人成長」根本不可能發生。

也就是個人本身也要經歷「創造性破壞 (creative destruction)」,才會迎來「實質的個人成長」。

raw-image


有趣的是,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經常會討厭「大型企業」壟斷市場,或是因為自身利益,阻止「新生代、新創、新技術」的發展和顛覆。

然而,我們每個人也都是決定「是否我要經歷『創造性破壞?」的那個壟斷市場的大型企業。

你的大腦可能會因為害怕變動,而選擇「留在舒適區」,拒絕經歷所謂的「創造性破壞」。

其結果是,個人成長停滯不前,但也不願承認,成為他人眼中「頑固不化」的人。


最大的成長,發生在我的「壓力區」

以上的論述,也和我在學習和生活中,各個方面在「成長」的感知相吻合。

  • 我發現,對我「最有幫助的書」,往往不是我理解程度最多的「心理學書」,反而是其他我平時接觸較少的學科,給我更多不一樣的啟發和碰撞。
  • 我的工作能力成長最多的時候,往往也是我開始承接「與過去不一樣的任務(個人品牌、教學任務)」,開始去嘗試「未曾做過的事情」之時。
  • 我的學習能力增長最快的時候,往往是我「轉領域」,開始學習「跨領域學科(管顧業、醫療領域)」,從教室裡「最懂的學生」,變為教室裡「最不懂的學生」的時候。

那些因為接觸「新事物」,而讓我感覺到「壓力大」、「很不安」的時刻,

最後回想起來,全部都成為提供我最多養分,造成我和「走在單一軌道」上的人不一樣的「關鍵成長」。


然而,「創造性破壞」之所以被稱作「破壞」的一種,是因為它不只是「接受新事物」那般簡單,還會「破壞或改變」你舊有的秩序。

比如:

原先你是「發散思維」很強的人,現在學習「邏輯架構」,一開始一定很痛苦,甚至破壞了你原先自以為的「長處」,

但是長遠來看,你的創新思考,能用更有架構的方式表達,被更多人理解,實際上是「進步」。

比如:

原先你是「工程領域」出身的人,學習「商業管理」的過程中,會覺得「商業」很務虛,不如工程理論實事求是。

但是長期來說,你成了「虛實結合」的專家。能腳踏實地做出產品,也能運作行銷把產品賣出去。


如今,我們站在人類全面進入AI時代的臨界點,未來5年所發生的轉變,可能比過去20年的總和都來的更大。

每個人都跟著時代的洪流,面臨著「變化的壓力」。

然而,你有多害怕「改變」,就等於有多抗拒「成長」。

真實的成長,一定需要你邁出「令人不安的」那一步。

成長就是讓你脫層皮,才能長出更堅硬的外殼。擁抱「創造性破壞」,擁抱「成長」。


🌟 我可以幫助你的 3 種方式

  1. 出版寫作營|從 0 到出版,打造你的影響力
    適合沒有寫作或出版經驗,但想透過一本書建立「個人品牌」的你。
  2. 商科留學文書|讓申請文件展現睿智的你
    協助多位學生申請上 INSEAD、LBS、常春藤等頂尖商學院,有力回答招生官「為什麼該選擇你?」。
  3. 出版作品|閱讀我的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
    這本書幫助年輕人重新定義成功,在混亂中找到自己的藍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Eve's Salon: 投資自己就是「最好的投資」
309會員
174內容數
恭喜你發現了一個寶藏格主!
2025/09/08
邁入20歲後半,與舊友的志向漸行漸遠?本文提供方法幫助你判斷,並從能量管理角度,教你如何篩選對象,找到正能量的人脈,提升自我,成為更高版本的自己。
Thumbnail
2025/09/08
邁入20歲後半,與舊友的志向漸行漸遠?本文提供方法幫助你判斷,並從能量管理角度,教你如何篩選對象,找到正能量的人脈,提升自我,成為更高版本的自己。
Thumbnail
2025/08/25
最近看到我是老查 分享的文章絕對不是「想太多了」,用第二曲線的框架思考人生下半場越早越好 ,覺得心有戚戚焉。 當中分享的「第二曲線」,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在無形之中使用「第二曲線」思考我的人生規劃。 所謂的「第二曲線」,最早是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迪提出。指的是在原先的成長曲線衰退之前,就
Thumbnail
2025/08/25
最近看到我是老查 分享的文章絕對不是「想太多了」,用第二曲線的框架思考人生下半場越早越好 ,覺得心有戚戚焉。 當中分享的「第二曲線」,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在無形之中使用「第二曲線」思考我的人生規劃。 所謂的「第二曲線」,最早是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迪提出。指的是在原先的成長曲線衰退之前,就
Thumbnail
2025/06/16
在分享我的故事之前,我想先問: 「你什麼時候會開始認真看待『你的選擇』」呢? 「Life is a choice」 人生就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所構成。 每一個「選擇」,意味著解鎖「新的道路、新的時區、新的挑戰」。 而每一個「選擇」背後,也意味著「新的支出」(時間、金錢、精力),以及放棄原有
Thumbnail
2025/06/16
在分享我的故事之前,我想先問: 「你什麼時候會開始認真看待『你的選擇』」呢? 「Life is a choice」 人生就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所構成。 每一個「選擇」,意味著解鎖「新的道路、新的時區、新的挑戰」。 而每一個「選擇」背後,也意味著「新的支出」(時間、金錢、精力),以及放棄原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覺得黏在額頭上的"條碼瀏海"很阿雜嗎?日本熱銷的「KOIZUMI迷你瀏海梳」,不僅小巧便攜,更能快速加熱造型,無論是齊瀏海、空氣瀏海還是韓系碎蓋髮,都能輕鬆打理!瀏海順了,一整天心情就好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走完朝聖之路和TMB後,我發現真正能撐住長時間健行的,不只是腳力,而是那些讓生活更舒服的小物。這篇整理了我在TMB實測後覺得超好用的三樣登山神器——防水襪、肥皂袋、速乾毛巾,每一樣都讓旅程更輕鬆!
Thumbnail
我們因為疫情期間被迫改變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以及供需消費,其實應該再經過10年才會逐步形成的。 
Thumbnail
我們因為疫情期間被迫改變而形成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模式以及供需消費,其實應該再經過10年才會逐步形成的。 
Thumbnail
昨天在短影音平台上看到一個年終論壇的影片(這幾年對岸非常流行做年終演講),每一位講者都是赫赫有名的企業家 其中有一位1993年生的創業者,本來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內容創作者,他專門訪問各種不同行業的創業家,將他們的訪問內容剪輯成影片,短短幾年間累積了數以千萬計的粉絲
Thumbnail
昨天在短影音平台上看到一個年終論壇的影片(這幾年對岸非常流行做年終演講),每一位講者都是赫赫有名的企業家 其中有一位1993年生的創業者,本來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內容創作者,他專門訪問各種不同行業的創業家,將他們的訪問內容剪輯成影片,短短幾年間累積了數以千萬計的粉絲
Thumbnail
經濟學教授尤里.葛尼奇研究提供有效誘因的設計,並分享品質與數量的衝突,長短期的目標糾結,認同的社會訊號,混合訊號的問題等多重架構。他強調設計誘因時必須考量對象的認知,展示心理帳戶應用效果,以及用誘因促進行為改變的動力。推薦這本書給對誘因設計有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經濟學教授尤里.葛尼奇研究提供有效誘因的設計,並分享品質與數量的衝突,長短期的目標糾結,認同的社會訊號,混合訊號的問題等多重架構。他強調設計誘因時必須考量對象的認知,展示心理帳戶應用效果,以及用誘因促進行為改變的動力。推薦這本書給對誘因設計有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經濟學是一門人和社會互動的學問,許多經濟學上的預測,都因為人性而失了準。身為一個挺上流階級出身的經濟學家,關心的卻是福祉經濟學,這本回憶錄說明了人確實是經驗的動物,而在經驗中,開出人性的花朵。 跟著讀書會,分二次把這本其實有點厚度的書讀完,大致算是通順好讀的。從他的成長背景開始說起,非常流暢的說明
Thumbnail
經濟學是一門人和社會互動的學問,許多經濟學上的預測,都因為人性而失了準。身為一個挺上流階級出身的經濟學家,關心的卻是福祉經濟學,這本回憶錄說明了人確實是經驗的動物,而在經驗中,開出人性的花朵。 跟著讀書會,分二次把這本其實有點厚度的書讀完,大致算是通順好讀的。從他的成長背景開始說起,非常流暢的說明
Thumbnail
誰的歷史痕跡被竄改越多就越容易被控制,這些話你應該讓它左進右出。
Thumbnail
誰的歷史痕跡被竄改越多就越容易被控制,這些話你應該讓它左進右出。
Thumbnail
資本主意主導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它促使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人民擁有自己的財富,可以透過工作來獲取相對應的報酬,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而產生了貧富差距,在資本主意的運作下逐漸拉大了差距。 如今差距已經擴大到了20%人擁有其他80%人的資源,80%人由於資源匱乏,即使透過努力工作也無法改變生活,心中累
Thumbnail
資本主意主導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它促使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人民擁有自己的財富,可以透過工作來獲取相對應的報酬,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而產生了貧富差距,在資本主意的運作下逐漸拉大了差距。 如今差距已經擴大到了20%人擁有其他80%人的資源,80%人由於資源匱乏,即使透過努力工作也無法改變生活,心中累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經濟學是當代的「通識」,是每個人、每個專業都會碰到的知識。不管政治體制為何,資本主義已然讓經濟的市場供需成了世界語言。然而,大學建築系卻沒有一門「通識建築經濟學」的課,導致初出社會的建築新鮮人,不知道為什麼辛辛苦苦念了5年的建築系,到頭來在建築師事務所的起薪卻只有區區2萬6,為理想燃燒生
Thumbnail
  經濟學是當代的「通識」,是每個人、每個專業都會碰到的知識。不管政治體制為何,資本主義已然讓經濟的市場供需成了世界語言。然而,大學建築系卻沒有一門「通識建築經濟學」的課,導致初出社會的建築新鮮人,不知道為什麼辛辛苦苦念了5年的建築系,到頭來在建築師事務所的起薪卻只有區區2萬6,為理想燃燒生
Thumbnail
上一大章談社會,略有提到產業,這一篇來說點經濟,恐怕要得罪一大票人。不過,反正是非主流意見,請當邪門歪道就好。上一章最後提到,你總得給中下層的人過日子,讓他們覺得人生有希望。那這為何不算社會,而是經濟議題?筆者不是經濟系的,也不打算用大量資料解讀,資料不是問題,解讀才是.....
Thumbnail
上一大章談社會,略有提到產業,這一篇來說點經濟,恐怕要得罪一大票人。不過,反正是非主流意見,請當邪門歪道就好。上一章最後提到,你總得給中下層的人過日子,讓他們覺得人生有希望。那這為何不算社會,而是經濟議題?筆者不是經濟系的,也不打算用大量資料解讀,資料不是問題,解讀才是.....
Thumbnail
本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主要探討了許多主題,包括重新理解「第一性原理」、抽象思維、羅振宇新節目帶來的啟發、AI 取代人類職業的路徑順序、維持低調的挑戰,李笑來寫的《人人都能用英語》心得和 2023 年閱讀十問等。
Thumbnail
本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主要探討了許多主題,包括重新理解「第一性原理」、抽象思維、羅振宇新節目帶來的啟發、AI 取代人類職業的路徑順序、維持低調的挑戰,李笑來寫的《人人都能用英語》心得和 2023 年閱讀十問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