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坐在沙發上,手裡捧著小說,已經翻到第328頁。時鐘指向凌晨兩點。明天還要上班。你告訴自己:「看完這章就睡。」
但當你讀到這章的最後一句,你發現自己根本停不下來。你的心跳加速,手心開始冒汗。腦子裡有兩個聲音在吵架——
「他不可能背叛,絕對不可能⋯⋯」
「但所有證據都指向他⋯⋯」
「也有證據顯示這是刻意栽贓的離間計啊!」
「可是,他也不是毫無動機⋯⋯」
你想知道答案,也害怕知道答案,但你更討厭不知道答案。於是,你翻頁。
這就是故事張力。
故事張力讓讀者感到緊張、焦急,迫不及待想知道故事到底會怎麼發展。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說,這種「可能是A也可能是B的不確定性」,屬於一種「認知衝突」(認知失調)。
大腦是一台預測機器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你推開公司的門,空氣突然變得凝重。平常總是嘻嘻哈哈的同事們,今天都低著頭盯著螢幕。茶水間傳來壓低的交談聲,但你一靠近,聲音就斷了。
你的胃開始緊縮。
這時候,你的大腦所做的不只是「觀察」。它會從過去的經驗中,抓出類似的線索,拼湊成一個可能的「解釋」,進而做出「預測」。
你想到最近的那個設計案,想到那個客戶有多難搞,於是得出一個解釋:客戶又臨時改主意,推翻已經開始推行的定案。
接著,你做出預測:其他人都不想接手這件事情,你得加班改設計,你期待已久的假期泡湯了。
當你打開公司信箱,驗證了預測正確時,無論你當下的殺意有多深,你依然會因為預測成功,而得到小小的多巴胺快感,還有「一切在掌握中」的血清素安穩感——
「果然又是這樣。」
「我就知道事情不會這麼簡單。」
「還好我還沒訂房。」
「下次我一定等到放假當天再交件,上飛機之後,誰也別想聯絡我。」
但如果事情不是這樣呢?
舊模型與新模型的衝突
你聽到其他組員竊竊私語:「大案子才剛談下來,組長就要被調去分公司,還會空降一個新人代替組長?」
你的大腦炸開了。大量的多巴胺湧出,讓你迫切想要弄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件事情有預兆嗎?之後會怎麼樣?我該怎麼做?
在你試圖建立新的預測模型,以便決定如何採取行動時,你發現它與舊有的模型發生了衝突:
舊模型:「我們做過很多這種類型的案子,儘管時限比較緊一些,按照原本的經驗去做,一定還是能順利完成。」
新模型:「最熟悉所有成員狀況、了解完整作業流程、能妥善分配工作和時程的組長離開了,換來一個很可能搞不清楚狀況的新人,事情肯定無法照舊。」
於是你不確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順利完成案子嗎?」
這就是張力誕生的時刻。
大腦的認知閉合需求
兩個預測模型在你腦中打架,而你不知道該相信哪一個。這種認知上的衝突,會讓大腦拼命想要「閉合」(cognitive closure)——找到一個明確的答案,解除這種不舒服的狀態。而在答案揭曉之前,你就會一直處在這種「懸而未決」的張力當中。
在生活中,認知衝突讓你焦慮。但在閱讀時,這種衝突卻變成了樂趣。為什麼?因為你知道這是安全的。答案就在接下來的篇章裡,你隨時可以翻頁去找到它;而不論答案是什麼,都不會真的對你或你的生活造成傷害。
這種「可控的不確定性」,反而成了吸引力。
認知衝突的三種類型
我將讀者在故事上的認知衝突,大致分為三類。
1.情感 vs 情感
你是不是曾在競技故事中,看到過這樣的比賽?這是重要的決勝局,但兩邊登場的,都是你喜歡的選手。
你既希望背負著朋友遺願、由你看著一路成長的A贏;但也希望真摯地愛著這項競技、再沒有勝場就得退役、即便如此依然主動指點他人的B贏。
你知道只能有一個人站上頒獎台,但你又不想看到任何一個人失落的表情。
——這就是「情感與情感」的衝突。
如果從單一角色出發,情況則可能會像是以下這樣:
一個年輕的音樂家,終於得到去維也納進修的機會。這是他夢寐以求的。但他的母親剛被診斷出癌症,需要人陪伴照顧,給予情感上的支持。
一邊是夢想的模型:「如果我現在不去,以後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了。我為這個夢想準備了十年。」
一邊是親情的模型:「但媽媽只有我一個孩子。如果我走了,她怎麼辦?這說不定是我最後能夠陪伴她的時光。」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而在最終選擇揭曉之前,讀者會一直處在這種「希望兩個都實現,但知道不可能」的張力中。
2.情感 vs 理智
你正在看一部恐怖片。配角為了受傷的家人,獨自冒險,走進地下室,尋找備用的急救箱。手電筒的光柱在黑暗中晃動。
你的理智非常清楚:「兇手就在某個角落。他完蛋了。」
但你的情感拼命希望:「拜託,讓他平安走出來⋯⋯」
你甚至在心裡喊:「不要走進去!回頭!」
明明知道不可能,但還是忍不住希望。這種情感與理智的衝突,很常出現在悲劇中。
希臘悲劇《伊底帕斯王》就是經典例子:你情感上希望伊底帕斯能成功擺脫預言,但理智上卻知道,他正在不知情的狀況下,一步步實現預言——殺父娶母。每當他以為找到了避開命運的方法,你就知道,他其實正走向深淵。
在角色墮落或犧牲的故事中,你的情感吶喊著:「不要這樣!別這麼傻!你還有別的選擇!」
你的理智卻知道:「是的,他就是會那樣做。他的過去、他的個性、他的處境,造就了如此的選擇。不可能有其他發展。」
但你的情感還在期待著:「或許作者會讓其他角色介入?或是發生什麼意外,打斷他的行動?接下來得知的資訊,會不會使局面獲得改變?」
於是,你一頁一頁看下去,想知道接下來會不會有所不同。
放在單一角色上面,則常會是「雖非所願,但不得不為」,或是「明知不可,心之所向」的場面。角色在兩方之間搖擺不定,或是隨著故事發展,其中一方的砝碼越來越重,於是在故事真的發展到那邊之前,你永遠無法確定,這次角色到底會選哪一邊。
注意要點:在建構這種類型的衝突時,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期望和理智預測的建構方式和強度標準是不同的。前者建立在讀者對於角色的情感連結與自我投射上,後者則要求合理的邏輯鏈或已被驗證的經驗公式。
3.理智 vs 理智
你在讀推理小說。
偵探把所有嫌疑人召集到客廳,開始推理:「從密室的鑰匙位置來,兇手應該是管家A,只有他有機會在案發前拿到鑰匙。」
你點點頭,有道理。
預測模型A建立:兇手是A。
但下一章,偵探又找到了新的證據:「但如果女僕B知道那條密道的存在 ,她也可能在案發前就潛入房間,根本不需要鑰匙。」
你的大腦立刻調整。
預測模型B建立:兇手是B。
兩個模型都有證據支持,都有邏輯基礎。到底是A還是B?你開始重新檢視所有線索,試圖找出哪個模型更可信。
——這就是「理智vs理智」的衝突。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在戰鬥類或策略類的故事裡,這種衝突會像是什麼樣子。
主角和反派即將對決。
預測模型A:「主角掌握了情報優勢,針對性地培訓了剋制對方的招式,只要運用得當,穩贏的啦!」
但下一個場景,你看到反派疑似得到了關鍵情報。
預測模型B:「等等,如果反派知道這個戰場的特性,並據此制定對策,彌補自己的劣勢,那贏的就會是反派。」
你不確定反派知道多少。你也不確定主角有沒有預料到這一點。你更不知道他們會不會臨場隨機應變。你的大腦在進行多層的邏輯推演,每一層都合理,但指向不同的結果。
注意要點:這種類型的衝突直接訴諸於讀者的邏輯推理能力。作者常常會透過逐步新增線索,讓讀者不斷重新評估(認知重評),從而不確定真正的發展走向。這種「我以為我懂了,但其實我還不懂」的循環,往往會讓人上癮。
讀者不是被動接受情節,而是主動參與解謎,也因此在預測成功時,會得到強烈的成就感。但另一方面,如果故事發展與讀者的預測不同,而且角色的決策比讀者的預測還要更差時,讀者也會有更強烈的失望、遺憾或不滿。
張力公式的三個變數
如果你認同「張力來自認知衝突」,那下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有些故事的張力特別強,有些卻讓人無感?我認為,這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個變數。
1.預測模型的強度
兩個預測模型是否都有足夠的強度支撐?沒有人會在乎不重要的事情,或是沒有說服力的衝突。而要是只有一邊具有說服力,另一邊卻薄弱無比,無法與之抗衡,那同樣也無法形成真正的衝突。
2.模型之間的落差
兩個預測的結果差異有多大?「會不會遲到」和「會不會死」,雖然都是不確定性,但後者張力明顯更強。
3.走向的不確定性
讀者真的不知道哪個模型會成真嗎?如果所有人都知道「反正主角不會死」、「反正某某一定會來救他」,那麼就算設計了生死關頭,也不會有真正的張力——所以通常故事會設計成,為了度過這個生死關頭、撐到有人過來救援,主角要付出什麼代價。
但也不能讓讀者完全無法預測故事走向。如果故事發展完全隨機,會怎樣發展,和現有的角色、先前的章節、已知的資訊無關,那同樣不會形塑成故事張力。讀者甚至會直接放棄解讀和預測故事——「反正都作者在說」。
我們需要給予讀者的是「徘徊在有限可能之間的不確定性」。給出足夠的線索,讓讀者有做出不同猜測的依據,但不要透露答案。就像在黑暗中給予微光,讓讀者足以看見道路分歧,卻不足窺見到底會通往何方。
預測模型的強度越高、模型之間的落差越大、走向的不確定性越高,故事的張力就越強。
不過,順帶一提,持續的高張力和認知重評,會造成讀者的疲勞,需要適時轉換刺激類型,調整認知負擔(認知負荷)。我會建議可以從神經傳導物質和大腦神經網絡的角度切入去處理,但這方面的細節,就又是長篇大論,這裡姑且略過不提。
結語
故事張力是讀者閱讀驅動力的主要來源之一。
下次當你寫完一場場景,發現自己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感覺不夠精彩」,那或許可以問問自己:
「讀者在這裡,會產生兩個互相衝突的預測嗎?」
「我給了他們足夠的線索,去建立這兩個模型嗎?」
「這兩個模型的強度,足夠讓讀者猶豫不決嗎?」
如果連你自己在寫的時候,都覺得「反正就是會這樣發展」,那讀者大概也會這麼想。
如果以上幾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你卻覺得還不足夠,那或許可以嘗試疊加不同類型的衝突、增加衝突的模型數量。也或許,你小說的問題點根本不是出在故事張力或是角色張力上,而是文字的表現力上——這涉及了不同心智語言格式的混和運用,有空我再另外介紹。
而如果以上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但你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去做。到底能怎麼在創作中,引導讀者建立出預測模型?那就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題了。
---
附錄:認知科學相關術語
為了方便實際應用,以及快速說明,本文以極度簡化的方式使用這些科學理論框架。如果想更詳實的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可以透過以下幾個專有名詞去尋找延伸閱讀。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當兩個認知互相矛盾時,大腦產生的不適感。
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重新評估情境或資訊,調整原有的理解或預測。
認知閉合(Cognitive Closure):大腦渴望找到明確答案、解除不確定性的傾向。
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處理資訊時,大腦所需承擔的心智努力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