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32 打破舒適圈——塑造成長型思維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上一次,在生活或工作中,面對挑戰,感覺到不舒適、有壓力,想要放棄或逃避,那是什麼時刻?

也許,第一次面對大客戶做簡報,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擔心自己表現不好丟失大單...

也許,陪另一半參加他的同學會,大家交談甚歡,自己卻像個局外人,感到侷促不安...

也許,出國在海關碰到狀況,因語言不通、溝通困難,如熱鍋上的螞蟻,卻無能為力...

我們一生會遇到許多這樣的時刻——跨出熟悉領域的那一瞬間,既緊張又害怕。這就是「打破舒適圈」的真實體驗。

我記得到20年前,第一次以引導師身份,為一家集團公司帶領策略營。那時剛學完ICA的引導課程,完全沒有獨立帶領大型會議的經驗。客戶對我也是全然信任。雖然有向資深同行請教過,自己也進行了充分準備與多次預演。但會議開始前,真的是心跳加速、雙手冰冷、雙腳顫抖,原本準備好的開場詞,竟然忘了一大半。幸運的是,度過最艱難的開始,才逐漸放鬆下來,最終的結果竟也不算差。有了那次經驗後,後來雖然仍會緊張,但沒有比感受更糟糕的體驗了。

raw-image

由於理想的目標總在舒適圈之外,所以才尚未實現、才值得追求。於是,為了達成目標、實現理想、感受成就,我們必須邁出舒適圈。只是,少數人勇敢走出那一步,天地變得更開闊。而更多人,卻嘗試之後,選擇退縮回去,說服自己:「算了,我就是不適合、做不到」。今天這一集,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塑造成長式思維,把「不舒適」轉化為「成長的機會」、「成就的階梯」。


大腦的神奇能力——神經可塑性 

20世紀以前,科學家普遍相信大腦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說,成年之後,你的大腦就定型了,能學會什麼、成就多少,好像都被鎖死。後來的研究,特別是「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的發現,顛覆了這種想法。 

舉個真實案例:十多年前,我的母親曾經中風,被送往醫院急救,雖然命保住了,但是變得半身不遂。由於她是個性非常堅強的人,不願意就此成為身障,被人照顧一輩子,更不想麻煩孩子。於是拼了命的復健,甚至因過勞被醫生勸阻。神奇的是,三個月後病情逐漸好轉,能下床、能走路、能恢復說話,最後幾乎完全康復。後來還被醫院請回去,做為成功案例做見證給病友打氣。即使醫學診斷失去部分大腦功能,但仍能透過訓練,用不同的腦區「接管」受損的功能。換句話說,大腦功能其實是可能「重新連線」的。好比我們的腦袋裡有一條條高速公路,如果某一條斷掉了,我們可以慢慢開拓新的小路,最後也能重新到達目的地。

不只我母親,還有許多腦部受傷的案例,都有類似的結果。是不是很震撼?這些事實告訴我們——大腦還有許多未知的可能,學習與成長,永遠不嫌晚。

我們可以反思:過去有些我們認為自己做不到的,是真的做不到?還是以為做不到?如果是後者,是什麼限制了、阻礙了我們?


從自動模式到手動模式 

大腦為了節省能量,也為了提高效率,平常大多數時候處於「自動駕駛」。就像每天上班走的路,熟到不行,完全不用思考。但是要邁向有挑戰的目標,就必需成長。若要成長,就要從「自動模式」切換到「手動模式」。

比如,你想要學開車。剛開始時,你可能要同時記得打方向燈、看後照鏡、踩油門、控制方向盤,腦袋裡一堆指令快要爆炸、讓人緊張焦慮。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這些動作會逐漸變成「肌肉記憶」,上路時,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聊天,無意識完成每個轉彎,包括打燈、看後照鏡、踩刹車、轉方向盤的一系列動作,同步絲滑完成,一氣呵成。

再舉一個例子,我在剛學教練不久,要關注流程與時間、要留意對方的表情與語氣變化、又要專注聆聽對方說的話,還要一面思考待會可能的提問或回應。剛開始時,大腦常常處於塞車狀態,甚至卡住。後來隨著經驗累積,也透過內觀冥想,上述的動作都在同時進行並相互整合。有時未經思考、直覺冒出來的提問,常讓我驚訝不已,不明白自己是怎麼想出來的。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了我們成長的路徑:因為打破了舒適圈,從「自動」切換到「手動」,一開始很吃力、不熟悉、速度慢、甚至出錯;但當你堅持練習,累積經驗,大腦的神經網路會重組,最後形成新的「自動模式」,於是,再次變得高效且自然而然。

所以,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如果現在正在面對挑戰,正在學習新的技能,覺得「好累、好難、好想放棄」,可以提醒自己:這是大腦在「重新布線」的過程,需要一點時間,最終一定會完成。


成長性思維 VS 固定式思維

1970年代,Carol Dweck 在耶魯大學任教時,開始研究兒童如何面對挑戰與挫折。她觀察到:有些孩子在遇到難題時,會很快放棄,甚至說「我就是這麼笨」。 但另一些孩子,雖然一樣失敗,卻會興奮地說:「太棒了,這很有挑戰性!」然後繼續嘗試。這讓她很好奇:為什麼相同的挫折,會引發截然不同的反應?

raw-image

Dweck發現,這是孩子對於「能力」的看法不同,可以簡單區分為兩類:

  • 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認為能力是天生的、無法改變。 
  •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認為能力是可以透過努力、學習和經驗培養的。

這兩種思維,影響了人們如何看待挑戰、失敗與努力。以下把這兩種思維引發的行為特徵做對比:

  •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能力是天生的,我就是數學不好,我就是不擅長演講。」成長型思維則相信:「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我現在不行,但我可以透過學習與練習變得愈來愈好。」
  • 固定型思維的人害怕失敗與挑戰,認為失敗代表自己不夠聰明、不夠好,因此避免冒險。成長型思維則把挑戰視為機會,代表成長的可能,而不是威脅。舉例:一個小孩數學考試不及格。如果他是固定型思維,他會想:「我就是數學白癡,下次考試也不會好到哪裡去。」若他是成長型思維,可能會想:「這次沒考好,是因為我還沒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下次可以換一種。」
  • 固定型思維的人過度在意評價,很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想在他人面前證明自己「有能力」,而不是關注到底學到了什麼。成長型思維從失敗中學習,將失敗視為一種回饋,提供未來調整的方向,而不是能力不足的證明。
  • 固定型思維的人遇到挫折容易放棄,因為相信「沒辦法改變」,所以缺乏持續努力的動能。成長型思維則重視努力與過程,相信持續練習與長期投入能帶來改變,而不只是靠天賦。
  • 固定型思維的人抗拒回饋,對批評或建議很敏感,覺得那是在否定自己。成長型思維則主動尋求回饋,將他人的建議視為幫助自己成長的資源。我剛做講師時,特別不喜歡客戶做課後回饋,看到學員回饋時,十分在意負面評價。現在的我,常常主要向客戶索要課後回饋,我通常自動忽略正面評價,只關注負面的聲音,因為那是讓我變得更好的機會。如果沒有回饋,可能會一直看不到盲區。

兩者的差異,只是一念之間,但會徹底改變我們的人生軌跡。歡迎聽眾用這組對照來自我檢視,幫助我們因轉念而轉運。


如何塑造成長性思維 

那麼,如何形塑「成長型思維」呢?以下分享五個簡單的方法:

  1. 留意自己的語言:有的人習慣把「我不會....」、「我不懂....」掛在嘴邊,我們可以留意,並改成「我還沒學會...」、「我還沒掌握....」。更要避免給自己或別人亂貼標籤:如「我就是不行」、「我太笨了」、「我永遠做不到」。千萬不要小看語言的力量,小小的調整,會提醒大腦:我還有機會。
  2. 重新定義「失敗」:把每次失敗,當成客觀的訊號。如同科學家做實驗,失敗不是浪費,而是獲得新數據的機會。我們將在下一集,聚焦於人生的挫折與逆境,要如何面對、如何因應。
  3. 除了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成年人容易只看結果:「有沒有成交」、「有沒有達標」、「有沒有升遷」。其實,每個重要事件,結束後都可以做一次回顧對話:「這次我有哪三點做的好?」、「這次我有哪三點可以更好?」。回顧可以自己做,也可以與同行團隊一起做,如果邀請第三者,例如教練參與,以客觀角色來帶領,效果會更好。
  4. 設立「小挑戰」來突破舒適圈:如同練瑜伽,不是一次就要勉強自己跨步很大,而是逐步拉伸。例如:想練習公開演講,不要一開始就面對上百個聽眾,而是先從小型會議、或朋友私下聚會開始。每次先邁出一小步,建立正向迴圈,獲得成就感,累積自信心,更有利於下一次突破。若聽眾對這個部分感興趣,歡迎回頭聽我們的第31集。 
  5. 多和成長型思維的人在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會深深影響一個人。多和那些時常回顧、願意學習、勇於嘗試、歡迎回饋的人在一起互動與相處,你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帶動並改變。


結尾

今天,我們分享了:

  • 打破舒適圈,是成長的開始——不舒服是大腦正在「重新布線」。
  • 神經可塑性告訴我們:學習永遠不嫌晚,一切皆有可能。
  • 自動模式到手動模式——如同練健身,感到疼痛正是長肌肉的時候。成長開始會很吃力,但那正是進步的訊號。
  • 固定型思維 vs 成長型思維——提供一組概念來自我檢視。
  • 五個塑造成長型思維的方法,讓我們可以依循並持續練習。

 

🎯 本週實踐行動:

📌 在這一週,挑一件你原本覺得「有點不舒服」或「還不會」的事情,給自己一次嘗試的機會。然後,問自己三個問題:

  1. 嘗試的那一刻,心中有什麼感覺?
  2. 過程中,我學習到或收獲到什麼?
  3. 如果再來一次,我會怎麼調整?

把這些寫下來,會幫助你更清楚地看到成長的軌跡。

成長,從來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它更像是一條蜿蜒的山路,有時陽光明媚,有時風雨交加。當我們選擇踏出舒適圈,或許會覺得心慌、會跌倒,甚至懷疑自己能否走下去。但正是那些「不舒服」,才形塑出一個更堅韌、更寛廣的自己。大腦有無限潜能,人生也一樣。沒有哪一刻會「太晚」,只要願意向前一步,一切皆有可能。

願我們都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裡,看見一個更勇敢、更完整的自己。

我們下集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每週五更新):

🎧 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 KKBox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做自己的幸福教練
3會員
33內容數
這裡,不談華麗語言,没有標準答案 
這裡,把目光回到內在,发掘屬於自己的幸福之路 幸福,不是結果,而是能力 只要願意,每個當下,試著靠近更真實、更溫暖的自己 每集的主題,可能是一個故事、一個觀點、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則簡單的小練習 幸福的力量,不在於知道得多,而在於願意改變一點 從現在起,一起練習做自己的幸福教練
2025/10/13
你有沒有想過—— 📍 為什麼有些人越努力,卻越焦慮,反而沒有成就感? 📍 自信心是天生的,還是可以透過小行動一點點建立? 📍 熱情與毅力(Grit),真的比天賦更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嗎? 在這一集,我分享了心理學研究與真實故事,帶你看見「小成就」如何累積成自信,並啟動人生的正向迴圈。
Thumbnail
2025/10/13
你有沒有想過—— 📍 為什麼有些人越努力,卻越焦慮,反而沒有成就感? 📍 自信心是天生的,還是可以透過小行動一點點建立? 📍 熱情與毅力(Grit),真的比天賦更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嗎? 在這一集,我分享了心理學研究與真實故事,帶你看見「小成就」如何累積成自信,並啟動人生的正向迴圈。
Thumbnail
2025/10/07
此刻的你,有沒有正在追尋的目標? 還是,正處於茫然的狀態? 是否好奇 -為什麼有時達成目標,卻依然不快樂? -什麼目標能同時收穫成就感與幸福感? -什麼原則能幫助我們設定更有力量的目標? 目標不是冰冷的待辦,而是一座燈塔,也是一顆種子。 幸福,不是在完成之後,而是在靠近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發生。
Thumbnail
2025/10/07
此刻的你,有沒有正在追尋的目標? 還是,正處於茫然的狀態? 是否好奇 -為什麼有時達成目標,卻依然不快樂? -什麼目標能同時收穫成就感與幸福感? -什麼原則能幫助我們設定更有力量的目標? 目標不是冰冷的待辦,而是一座燈塔,也是一顆種子。 幸福,不是在完成之後,而是在靠近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發生。
Thumbnail
2025/10/04
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追逐成功,常常換來比較與焦慮? -成就感和成功有什麼不同?哪一個才能真正支撐幸福? -在社群媒體時代,如何避免讚數綁架自我價值? 成就感不是終點,而是日常的每一步。 一起探索:心理學怎麼定義成就感、自我決定論的啟發、以及從小事累積內在力量。 成就感,才是我們幸福的內在燃料。
Thumbnail
2025/10/04
你有沒有想過 -為什麼追逐成功,常常換來比較與焦慮? -成就感和成功有什麼不同?哪一個才能真正支撐幸福? -在社群媒體時代,如何避免讚數綁架自我價值? 成就感不是終點,而是日常的每一步。 一起探索:心理學怎麼定義成就感、自我決定論的啟發、以及從小事累積內在力量。 成就感,才是我們幸福的內在燃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擴大舒適圈是指挑戰和超越自己熟悉和舒適的範圍,去嘗試新的事物、學習新技能、迎接新的挑戰。這種行為可以促進個人成長,增強自信,提升適應能力。為了擴大自己的舒適圈,可以設定目標、逐步進行、接受失敗、尋求支持,並保持開放心態。這將有助於個人和職業發展,帶來豐富的回報和無限的可能性。
Thumbnail
擴大舒適圈是指挑戰和超越自己熟悉和舒適的範圍,去嘗試新的事物、學習新技能、迎接新的挑戰。這種行為可以促進個人成長,增強自信,提升適應能力。為了擴大自己的舒適圈,可以設定目標、逐步進行、接受失敗、尋求支持,並保持開放心態。這將有助於個人和職業發展,帶來豐富的回報和無限的可能性。
Thumbnail
不是離開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很多自我成長的課程,都要要你離開舒適圈。 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思維上的轉換方式。幫助你能更加相信你所接收的資訊喔。
Thumbnail
不是離開舒適圈,而是擴大舒適圈 很多自我成長的課程,都要要你離開舒適圈。 但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這篇文章整理了一些思維上的轉換方式。幫助你能更加相信你所接收的資訊喔。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Thumbnail
長大, 其實就是接納和體認所有情緒容量的練習。 放過自己, 嘗試擁抱自己的每個面向, 也許就能釋懷: 原來這就是...... 邁向成長之路的感覺呀!
Thumbnail
長大, 其實就是接納和體認所有情緒容量的練習。 放過自己, 嘗試擁抱自己的每個面向, 也許就能釋懷: 原來這就是...... 邁向成長之路的感覺呀!
Thumbnail
突然發現限制性信念害人不淺,限制性信念等於固定思維,它會讓你原地踏步或是變得更糟糕。
Thumbnail
突然發現限制性信念害人不淺,限制性信念等於固定思維,它會讓你原地踏步或是變得更糟糕。
Thumbnail
一個「在」的意識,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Thumbnail
一個「在」的意識,會把自己看作是「困境的挑戰者」,是「主動的創造者」。
Thumbnail
煩惱 困擾 恐懼 是在心靈成長後 不會佔據任何思維空間 自然的活著 會被生活種種事所牽絆 若沒有能力找到方法解決 就會困擾影響正常生活運作 久了會產生恐懼導致身心靈病灶 心靈成長後的優勢 1.專注學習力倍增 2.讓思維更加清晰 3.判斷事物方向能更適切 4.強化自身
Thumbnail
煩惱 困擾 恐懼 是在心靈成長後 不會佔據任何思維空間 自然的活著 會被生活種種事所牽絆 若沒有能力找到方法解決 就會困擾影響正常生活運作 久了會產生恐懼導致身心靈病灶 心靈成長後的優勢 1.專注學習力倍增 2.讓思維更加清晰 3.判斷事物方向能更適切 4.強化自身
Thumbnail
成長型心態 🌿認為人的智力,能力是可以改變的 🌿挑戰自我,不害怕出包犯錯 🌿很快從挫折中走出 選擇成為 #成長型心態 的人,人生也許會比較快樂與輕鬆
Thumbnail
成長型心態 🌿認為人的智力,能力是可以改變的 🌿挑戰自我,不害怕出包犯錯 🌿很快從挫折中走出 選擇成為 #成長型心態 的人,人生也許會比較快樂與輕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