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請你閉上眼睛,回想一個屬於你的人生「高光時刻」。
也許是,大學畢業典禮上,接過證書的那一刻;
也許是,拿到人生第一份工作錄取通知書的那天;也許是,熬夜無數個夜晚,完成簡報,與團隊一起慶祝的時候。
又或是,你幫助孩子完成了人生第一次舞台表演,
又或是,你在中年終於突破自我,跑完了半程馬拉松。
這些瞬間,你是不是感覺到心中有一股暖流或暢快感,彷彿所有努力與付出,都在那一刻被肯定、深感值得。這,就是成就感。
七年前,一個英國客戶想要舉辦一場活動,目的是希望讓團隊更有凝聚力。我提案用開放空間(Open Space Technology)的型式來進行。由於客戶沒有這樣的經驗,對於這種不先設定議題、完全依賴與會者的狀態與現場能量的引導方式很不確定,甚至感到焦慮。由於對我與客戶經理的信任,還是接受了我們的提案。透過大量的準備、溝通與演練,以及懷抱著沒有理由的自信,當天的場域非常開放而充滿能量,包括十多位外籍同事在內的200多位參與者,積極的參與並投入其中。整個過程、也包括最終成果,讓客戶高管很驚訝且滿意。當下的我是平靜的,卻深深滿足。那次經驗對我是一次突破,讓我對方法與流程、對團隊合作、對客戶和與會者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對自己,有了更充足的信心。爾後,在帶領其他的會議或工作坊時,似乎都多了一些放鬆且自在。

相信此刻聆聽著節目的你,在過往的人生裡,都曾有過這樣的高光時刻。今天開始,我們要進入PERMA模型中的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元素:「成就感」(Accomplishment)。之後的連續五集,我們將一起走進帶來熱情與力量,讓我們人生得以翻過高山、跨越川流、看見風景的內在光亮。
成功 vs 成就
很多時候,社會教我們追逐的是「成功」。
成功,往往用外在標準來衡量,例如:薪水多少、頭銜多大、掌聲多響。而這個標準常常來自社會、文化、他人眼中的認可程度。例如: 美國人眼中的成功,與北歐人之間相差就非常大。又例如:企業家眼中的成功,與藝術家之間可能也很不一樣。又例如:溫和善良的人眼中的成功,與汲汲營營的人之間可能是天差地別。
由於社會定義的成功,與「別人如何看我」相關連。因此,容易讓人掉進比較與焦慮的循環。今年我賺一百萬,看著網上充斥的光鮮亮麗,明年可能要兩百萬才夠用;今年公司歷經艱辛好不容易成長了10%,但同行對手卻成長了20%,感覺有落差、明顯不夠好。由此,來自外在標準的成功,容易讓人患得患失,不一定會帶來真正的幸福,或是,雖然當下光芒四射,但滿足感卻很短暫。
當下社群媒體風行的時代,確實給人們帶來了「更多機會展示自己」的舞台,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挑戰。首先是比較陷阱。我們總是看到別人的「高光時刻」:旅行、美食、升職…人生的諸多精彩。久而久之,容易把自己的日常與別人的精挑細選相比,覺得自己「不夠好」,並忽略自己的成就,削弱內在的自我肯定。
其次,是外在認可的依賴。一篇貼文或一次晒圖,有多少點讚數、多少個留言,很容易被當作「自我價值」的指標。這讓人追求短暫的多巴胺快感,而不是長期的內在滿足,它像無底洞,永遠填不滿。當沒有獲得預期的回應,就可能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沒有價值」,進而自我懷疑,更麻煩的,這個結果並不是操之在我,更強化焦慮感。
成就感,來自內在的心理感受,通常由內在動機所驅動。它可能出現在看似並不耀眼的地方:
- 終於克服拖延,把專題報告給完成。
- 挑戰自己膽量,第一次上台演講。
- 每天堅持運動,身材變得更加緊實。
以上的舉例,不像璀燦的煙花,更像澆灌後的開花結果。來自內在的成就感,能在日常中不斷地滋養我們。這種能量,累積了自我價值感,更能長久支撐幸福感。
「成功」是別人給你的掌聲,「成就」是你給自己的肯定。反思一下:如果把「成功」換成「成就感」,你會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呢?
心理學怎麼看 成就感 Accomplishment
正向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提出的幸福模型PERMA裡,成就感Accomplishment被視為幸福感的重要元素。它指的是:人們在面對挑戰與目標時,透過努力與堅持,最終獲得完成的體驗與滿足感。它的重點不是「別人看你有多厲害」,而是「你是否覺得自己完成了有價值的事情」。
成就感包含三層意義:
- 目標感——你在追求什麼,是否覺得值得?若一個人沒有目標,或是目標無足輕重,他就很難體驗真正的成就感。
- 努力過程——你是否投入過心力,甚至克服挑戰?沒有付出的獲得,會感覺不到重量。
- 完成與回顧——回頭看,是否能告訴自己:「我真的做到了一件有意義的事。」達成目標後,會強化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讓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未來挑戰。如果我們發掘了有意義的事,帶著熱情、全情投入,但卻半途而廢,或最終的結果原地踏步,甚至不進反退,難免讓人遺憾失落。
成就感除了自我滿足之外,還能夠增強自尊與自信,並幫助人們在低潮時恢復力量。同時激發長期動力,持續向更大的意義與目標前行。
成就感,不一定需要驚天動地,或來自多大的舞台。它是一種「內在成長的證明」,以我前面分享的引導經驗為例:
- 我比上次對流程更加熟練了。
- 我比去年面對大場面更加自信了。
- 我比過去更能安住在當下了。
可以反思過往的高光時刻,除了掌聲,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的進步呢?那就是一種成就,你正在往前走,而且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了。
從外在獎勵到內在動機:自我決定論的啟發
上個世紀,由心理學家Edward Deci與企業家Richard Ryan在 1980年代提出了關於人們內在驅動力的理論,稱為「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它告訴我們,人類的動機分成外在與內在兩種:
- 外在動機:為了得到獎勵、避免懲罰,去完成某件事。
- 內在動機:因為覺得事情本身有趣、有價值,而願意去做。
研究發現,當人們能把外在動機「內化」為內在動機時,幸福感與持久力都會大大提升。
舉個例子:孩子放學不寫作業、不看書,許多父母可能用處罰(没收手機)或獎勵(多給零用錢)的方法,來讓孩子改變行為,這是純綷的外在動機。有些父母可能改用稱讚的方式,如「你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依然是偏向外在。有些父母會引導:「成績優異或有特殊才藝,能讓你上心目中理想的高中」,逐漸偏向內在。少部分父母會讓孩子體會「負責任」的重要任,讓他願意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而努力。最高層次是讓孩子發現學習的樂趣,就像喜歡打電動一樣,此時不需要任何激勵,孩子會自動自發地完成作業或閱讀,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完全的內在動機。
再舉個例子:一個員工總是遲交報告,許多主管可能用處分(降低績效)或批評(在團隊前沒面子)的方法,來督促員工改變行為,這是純綷的外在動機。有些主管可能用稱讚的方式,如「你沒有辜負我對你的期望」,這也是偏向外在。有些主管會引導:「準時交報告,被主管認同,在公司有更好的發展機會」,逐漸偏向內在,一部分是為了自己。少部分主管會員工體會並認同「有負責心、能自我管理,並富團隊意識」的重要任,讓他願為自己想成為的模樣而改變。最高的層次是讓員工發現自我掌控的意義,此時不需要任何激勵,員工會認為這是我是自己的主人,我能做出選擇,我願意準時交報告,這樣做我很快樂。這就是完全的內在動機。
當我們能從外在目標中,找到「我為什麼而做」的意義,就能把努力轉化為成就感,而不再只是為了避免壓力或得到獎勵。
那要怎麼從外在走向內在呢?「自我決定論」指出,每個人內心都有三個基本需求,如果我們可以為自己(或他人)多創造這些條件,那我們會更具內驅力:
- 自主性 (Autonomy) :我能自由選擇,而不是被迫去做。例如:自己決定要學英文,而不是因為公司要求。或是孩子因為自己選擇的科系,而不是因為父母,這樣會更有動力。
- 能力感 (Competence):我能感覺到自己有能力完成事情,並且不斷成長。例如:專案管理越來越上手,讓我覺得「我真的做得到」。或是孩子因為能規劃全家旅遊的行程,面對未知的挑戰更有信心。
- 關聯感 (Relatedness):我能和他人建立連結,感覺自己被理解、被支持。 例如:和同事一同完成複雜的專案,感受到彼此協助的團隊力量。或是太太因為舉辦社群讀書會,被參與者所感謝、認同,且過程中相互傾聽、理解、支持,而深有感觸。
某件事物、某個環境或某個階段,能創造並滿足這三個需求,就更容易催化內在動機,體驗更強烈的幸福與成就感。
結尾:找回你的成就感
節目到了尾聲,今天我們談了:
- 成就感是幸福的重要來源,它不是外在掌聲,而是內心踏實的回應。
- 成功與成就不同,前者是社會標準,後者是自我成長的見證。
- 心理學的觀點告訴我們,成就感是幸福感的重要元素,因為它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價值與進步。
- 自我決定論的啟發:外在獎勵若能轉化為內在動機,才會讓努力持久並真正帶來滿足。
本週的實踐行動:想邀請你,回想過去一年裡,三件「真正讓你感到滿足」的成就。不管它多大或多小。可能是:
- 堅持每天寫日記一個月;
- 陪伴家人度過一段艱難時光;
- 或是,在工作上完成一個過去未曾完成的挑戰。
把它們寫下來,並在旁邊標註:
- 這件成就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 你在其中有什麼收獲?
- 它帶給你什麼樣的力量?
這個練習讓你發現:成就感不需等待「大事」降臨,而是蘊藏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的努力和選擇中。
「幸福不只是發生在終點,而在我們走過的每一個足跡裡」。祝福每一位聽眾能重新看見曾經的光亮,並在往後的日子裡,累積更多屬於你的成就感。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訂閱 《做自己的幸福教練》, 我們下集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每週五更新):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