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明明很努力,卻總有一個聲音說:「覺得自己不夠好?」
或者,訂下一個目標,遲遲沒達成,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我沒這個能力?」
或者,每天忙到精疲力盡,卻感覺不到成就或滿足,反而更加焦慮、無奈?這種感覺,其實每個人都曾經歷,我也是。23年前,也是自己創業前兩年,由於新產品剛推出,不久後市場馬上就有了同質性的服務,而且價格更便宜,我們一直在面對行業的無序競爭,經營的很辛苦。我雖是創始人,但卻是股東中最年輕的,也是經營企業資歷最淺的。在眾口難調,而自己又缺少自信與前瞻性眼光,沒能指出一條成功的路徑說服大家支持。後來股東會決議,轉型經營入口網站,一來想結合經銷商與供應商的優勢,提供有價格優勢的產品,二來可以提供廣告的服務,為終端客戶打開能見度。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那時入口網站雖然很火爆,但推廣與運營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不久公司又陷入財務危機。遲遲看不到獲利的前景、卻要不斷投入,大多數股東決定打退堂鼓。於是,自己成了創業失敗的過江之鯽。
我們在29集談了「成就感的來源」,第30集分享了成就感的起點:「如何設定有效的目標」,今天這一集,我想聚焦在連結「目標」與「成就」兩者之間的關鍵因素:自信心。自信讓我們走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被焦慮或懷疑壓垮,感覺自己被鼓舞、推動持續前行。
自信心 vs 成就感
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的是一個人相信自己能夠完成某項任務、達成某個目標的信念。簡單來說,就是有著「我相信自己能完成某件事」的內在聲音。它不是對自己整體的評價(例如:「我很聰明」或「我很強」),而是針對某一件具體事情的信心。
以我為例,可能由於從小家境不好,年輕時缺少自信,在學校的游泳課,或是暑假報名游泳班,卻一直沒學會。那時的我認為:「我缺少天賦,每次都嗆水,我不可能學會。」後來十多年沒再下過水。一直到30多歲,人生經歷比較豐富了,也辦成過一些事。此時的我認為:「雖然不會游泳,但我相信只要找對方法、慢慢練習,我一定能學會。」後來看了視頻、還買了蛙鞋,在沒有教練的指導下,在游泳池摸索了一陣子,竟然就學會了。再舉一個例子,青少年時期我非常害怕公開說話,每次老師要我站起來或到講台前表達意見,總是臉紅心跳,手足無措,那時的我認為:「我就是沒有講話的天份,總是講不好,被大家嘲笑」。後來唸了哲研所,有一堂課叫專題研究,由碩士生帶著大學生共讀哲學經典。我的指導教授是個很有耐心的人,每次上課前一週,他都會花時間與我討論內容,並聽我怎麼帶領、怎麼講解,再給到回饋與修正意見。一個學期下來,我發現自小以來的弱點,竟然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不再那麼害怕在公眾發言,此時的我認為:「不管題目有多難,只要做好準備,也許仍會緊張,但我仍能把訊息清楚地表達。」奇妙的是,現在的我,竟然以公開說話做為主要的謀生之道,而且做的還可以,真是人生無常。
上述兩個例子可知,自我效能感會影響一個人是否願意採取行動去嘗試,還是裹足不前;以及面對挫折時的展現韌性,還是輕易放棄。有自信的人更願意嘗試、冒險、堅持到底。當行動的次數增加且完成的水平提升時,成功機率自然增加。換句話說,自信心其實是成就感的「前置燃料」。
如何建立自信心
也許你會好奇?那我要怎麼建立自信心呢?的確,自信心不是一種天賦,是需要後天養成的。我分享一個真實案例:
David Goggins ,被稱為當代「最強大的人」之一。但他並不是一開始就很強大,他的自信是從痛苦中一步一步磨練出來的。Goggins出生在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從小就飽受霸凌與歧視。因為肥胖、學習困難,經常感到自己一無是處,長期缺乏自信。某一天,看到鏡子裡的自己——體重超過 300磅的大胖子,渾身肥肉。Goggins突然意識到,如果再不改變,他的人生就會這樣結束。於是下定決心:報考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從此,他的人生改變了,當然,一點都不容易。Goggins 說:「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靠一次次戰勝自己而來。」 他不靠別人的掌聲來建立自信,而是透過每天完成有難度的小挑戰,一點一點疊加自我效能感。例如:每天早上4點起床跑步,不論天氣好壞。堅持超馬比賽,即使腳掌流血、身體抽筋也不放棄。在鏡子上貼紙條,寫下自己的缺點與改進目標,每一次完成,他就更相信自己一點,這些「小勝利」逐漸累積成了巨大的自信。現在的他,是世上極少數完成三大精英部隊訓練的人,完成超過 60 場超級馬拉松或超級鐵人三項比賽,甚至還三次完成美國「死亡谷」進行的 217 公里超馬,他還是引體向上金氏世界的保持人(4,030 下)。

所以,成就感會反向增強自信心。在成為講師後,我開始是缺少自信的。也許是經驗不足夠、也許是技巧不熟練,時有沒有幫到學員的挫折感。當我去學習了更多引導與體驗式學習的方法、以學員身份觀摩了成功案例,有意識地去改變,課程的正面回饋逐漸出現。它們疊加效應,台上更有自信,台下更有動力去學習、成長,想要帶給學員更有價值。路是人走出來的,第一個正面小成功是自信的養分:每次完成一個小任務、達成一個小目標,心裡會浮現一種「我真的做得到」的感覺,這會提升自我效能感。當我們一次次累積成功經驗,就會逐漸形塑「我是有能力的人」的內在敘事,這就是自信心的核心。
自信與成就感之間有個「正向迴圈」(Positive Loop),可以這樣描述:
👉 小成就 → 帶來自信 → 帶來行動力 → 再累積小成就 → 更多自信心 → 更多成就感… 這個循環會越滾越大,就像雪球效應。這種循環會讓人越走越有力量,而不是被焦慮壓垮。很多人看起來「越來越成功」,可能背後就是這個「正向迴圈」在運作。
建立正向迴圈
很多時候,我們的人生不是輸在「能力不足」,而是輸在「半途放棄」。之所以放棄,往往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成就焦慮」。什麼是成就焦慮?就是一種「只盯著終點,卻看不到過程」的狀態。 比方說,你的目標是「半年內瘦10公斤」。每天照鏡子卻發現體重還是差很遠,就會想:「唉,我果然做不到。」這樣一來,越來越沮喪,最後可能乾脆放棄。

因此,要啟動正向迴圈,建立自信心,就要先把大目標拆解成小步驟。大目標就像馬拉松的終點,太遠了會讓人無法想像。但小步驟,就像路邊的里程碑,你跑一小段就能看到「我前進了!」的證據。舉例:
- 如果你的大目標是「一年讀完12本書,讓自己知識面更寛廣」,那小步驟可以是「每天讀10頁」。
- 如果你的大目標是「學好英文口說,可以在旅行時與老外對話自如」,那小步驟可以是「每天練習30分鐘聽力與表達」。
- 如果你的大目標是「半年內跑完半馬」,那小步驟可以是「這個月每週先完成三次5公里慢跑」。
如前所述,如果大目標是「半年內瘦10公斤」,把注意力聚焦在「今天我有沒有比昨天多走3000步?」、「今天我有沒有拒絕喝含糖飲料?」每個小步驟,完成的時候都能給你一個「微成就」,這些微成就不只讓你覺得有進展,還會慢慢建立一種信念:「原來我真的能做到。」這就是正向回圈的力量。它不是要你一口氣突破,而是要你一步一步,讓自信慢慢長出來。如此,任何困難的目標,只要堅持,加上正確的方法,有志者事竟成。
Grit(熱情+毅力)
Angela Duckworth是美國賓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專注研究「成功的關鍵因素」。很多人以為成功靠天賦,她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真正能預測一個人能否達成長遠目標的,不是智商、背景,甚至不是運氣,而是「Grit」——熱情加毅力。她透過一個對象廣泛的研究計劃,包括軍校學員、參加比賽的孩子、業務人員...,最後發現,能堅持下來、達成長期目標的人,不一定是最聰明的,而是那些能長期保持熱情,並且遇到挫折不放棄的人。

那麼要如何培養 Grit? Angela Duckworth提出以下幾個方向:
1. 找到值得長期投入的熱情:不只是短暫興趣,而是讓你反覆願意付出的事。上一集談到了如何設定讓人幸福且有效的目標,這會引發熱情。
2. 把大目標拆解為小步驟,透過微成就累積動力。
3. 練習刻意訓練,不怕枯燥,每天都讓自己進步一點。
4. 建立「成長型思維」:相信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
我們下一集會針對後面兩點,再做展開說明。
結尾
節目到了尾聲,今天我們探討了四個重點:
1. 自信心是成就感的「前置燃料」:有自信的人更願意嘗試、冒險、堅持到底,成功機率自然增加,自然更有成就感。
2. 透過小成就,可以帶來更多自信,進而更多成就.…這個「正向迴圈」如同雪球效應,讓我們更能夠實現更大的目標與理想。
3. 要啟動正向迴圈,就要把大目標拆解成小步驟。聚焦於小步快跑,透過微成就來啟動正向迴圈,進而避免成就焦慮。
4. Angela Duckworth的「Grit」提醒我們,成功更多不是依靠天賦,而是熱情和毅力。
🎯 本週實踐行動:
📌 開始書寫「每日成就清單」。步驟如下:
1. 每天晚上花3分鐘,把今天完成的三件小成就寫下來。(不管大小)
2. 在寫的時候,問自己一個問題:「完成這件事代表了什麼?」 例如,今天準時起床,代表正在培養自律。今天走了一萬步,代表正在為健康投資。
3. 一週後,回顧這些清單,你會看到一個累積的過程。如果這些並沒有與自己的目標相關連,可以思考,下週開始,我想要開始採取什麼小步驟?
這個方法看起來簡單,卻非常有力量。因為它不只是記錄,而是讓你每天都在創造一個「正向迴圈」,一步一步,建立自信。從今天開始,別再問自己「我還差多少?」 試著問:「今天我前進了多少?」每個小小的步伐,都是你成就感和幸福感的燃料。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節目,歡迎分享給所在意的人,讓更多人活得有方向、有重量、有溫度。
我們下集見。
💡如果想聽Podcast,歡迎點擊以下連結(每週五更新):
🎧 Spotify | Apple Podcast | Google Podcast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