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在報名這場比賽的時候我猶豫了很久。
根據經驗,無論是半馬或是全馬,因為不斷上橋又下橋,都不是好跑的賽道,甚至我有想過 - 乾脆別跑這場了吧?
等回過神來,已經繳費完成了,或許這就是看到賽事的習慣:身體總是比思考更快一步。
這次報名半馬,某種程度上是去年長榮全馬留下的陰影。不過當我看著報名完成的畫面時,心裡又冒出個聲音:明明我目標是全馬,練得也都是全馬課表,跑半馬的意義是什麼?
一時半刻也答不出來。
不過秉持著:「如果不懂,就先去體會他。」的邏輯,乾脆就別多想了,去體會這場賽事,用感受去追尋意義。

比賽當天手錶顯示我只睡著了兩個小時,稍嫌不足但對半馬來說應該夠了。氣溫雖然不高但有點悶熱,要跑出好的成績恐怕蠻困難的,想說順順跑就好了。
講是這樣講,擠到前三排的我,起跑就跟著人群衝出去了。
節奏很穩定,但比平常快很多,也覺得步頻似乎高很多,心裡有一種不太妙的感覺。第一公里手錶顯示「3:45/K」,比預計的3:55/K配速快了10秒鐘,再這樣下去真的很不妙,於是開始慢慢降速,第二第三公里3:50/K,第四第五公里3:55/K。
上新生高架之後,發現長榮馬半馬比想像中的競爭,在3:55/K配速當中居然還有集團可以跟,而且左看右看都是強者。
不過基於個人跑步的習慣,我找機會離開人群去找獨跑的節奏,開始與自己的競賽,看是意志力能夠撐過整場比賽還是體能會先將我強制關機。
有趣的是,當我獨跑時,時不時有人跟在我後面跑。
事後跑全馬的夥伴跟我說,在半馬全馬匯合的時候,他看到我後面跟了六七個跑者耶!
我是有感覺到這件事情,但回去找了照片才發現居然有這麼多人,其中兩位女生還是女總一和總二。

長榮半馬的分水嶺,大概就是上麥帥二橋的那一段,有沒有紮實的準備,從那邊就看的出來。
此時很多人開出去了,瞬間集團就散掉了。
很可惜的是,過去我的訓練並沒有特別為半馬作準備,過橋之後反而是降速4:00/K,在最後一個折返後,甚至掉到了4:15/K,只能靠意志力維持著步伐與身體的「強制關機」抗衡,無法在提升任何速度了,一路就這樣過了終點。
1:24:34,這個成績不算太好,也不意外。雖然仍有許多地方有待加強,但畢竟是長榮馬,能穩穩完賽就不打算太過糾結。
沒有為半馬特別準備,也沒有特別的期待,但親身跑過之後才知道,體會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就像一開始所說的:先去體會他。
這場比賽,像是成為褪色者前往史東威爾城時遇到的大樹守衛,必須要一次又一次竭盡全力的挑戰,打贏了之後才發覺,這只是王前小王而已,下一次的全馬、下一個目標仍然在前方等帶著,而今天這場比賽只是讓我知道已經更靠近目標了。
長榮馬半馬只是旅程中的一站,一次小小的戰鬥,提醒著,賽局沒有終點,只有一次次選擇和挑戰。而我能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往前,把每一次體驗都化作累積,積細流以成江海。

後記:
1. 每個夥伴看到我都說:
“我以為你跑全馬欸!”
“你會跑半馬?”
“你不是跑全馬嗎怎麼這麼快就回來了?”
呃…我偶爾也可以跑半馬阿各位..
2. 回家後洗洗睡了一整天(實在太累了),看著大家心得都出來了我還在慢慢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