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暑假快結束的時候,總教練在某一次練習閒聊時不經意地提到,他指定我要擔任2024年臺北馬拉松官方全馬三小時配速員車長。

過了不久看到配速員正式名單,我的名字是表單第一個時,那一刻心裡想的是:終於輪到我來擔任這重責大任了。
其實那感覺難以言喻,大概是期待、興奮與壓力一起湧上來,把我團團包圍。從第一年候補到變正式,再直接晉升成三小時車員,第二年依然三小時車員,到了第三年被交付這個象徵著「隊伍門面」的角色,對我來說已經不是單純的榮耀了,而是一種認可,同時也是一次更高層次的考驗。
但說實在話,不曉得是因為壓力還是天氣太炎熱,今年的訓練特別不順利,特別是在2024年長榮馬拉松,因為受傷和炎熱跑崩了之後,就陷入了自我懷疑:
我真的能勝任這重責大任?
會不會來不及把狀態拉回來?
真的拉不回來配速任務要怎麼辦?
這起起伏伏的過程中,尋求了很多的幫助,包括找物理治療師處理腿後側屁股的拉傷,跟女朋友細談這半年的狀況,找跑友聊,無論是跑步或是生活,希望自己能一點一點地把心裡拉回來,把身體照顧好。

老實說,這整件事情其實很難。我必須不斷的提醒自己:不要急,慢慢來。傷不可能那麼快好;心理要調適需要點時間,而且要有勇氣放下在田徑場上「無所畏懼」的自己並且重新開始。
但提醒自己的同時我也知道 – 根本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慢慢來。整個人卡在一種「越告訴自己別想太多,卻又越在意」的矛盾狀態。
神奇的是,最後我只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把自己拉回來了。11月師大田徑場75圈配速訓練我高標完成,連總教練都說:你終於回來了。
這次訓練不但讓我終於能夠安心下來,教練團也總算放心了。剩下的就是小心地維持好狀態,直到臺北馬拉松當天,全力執行任務。

2024年臺北馬拉松升格為金標,參賽人數暴增,因此配速難度提升很多。最大的影響是三小時區間的跑者比以往還要多人,我們無法取得理想的領跑位置,甚至一出發就被擠在隊伍中,還會被其他跑者架拐子。面對這個情況,只好讓配速夥伴們退到我的後方,根據現場狀況隨機應變。
但還不只如此。有些實力較強的跑者會逐漸加速,如果沒有專注在自己的節奏上,很容易就會被他們拉走,打亂原本設定好的配速。
好在我們平時的配速訓練夠紮實,這樣的變化我們也能穩穩應對。除了不小心把能量膠弄掉的小插曲外,整體的配速任務都順利的進行著。
我們半馬89分40秒通過,比賽前預計的慢了一些;30公里通過時, 2小時07分5X秒,發現還是比預計慢,只好在河堤段稍微加速;40公里通過時2小時49分5X秒…好,我們開出去!

老樣子,進了南京東路,就是我的吶喊聲音,叫各位跑者可以衝了可以開了,就是現在衝出去就能破三了,在吶喊的同時也在偷偷加速,不然我們時間不太夠,一直到我們到田徑場入口,還有1分多鐘,才放下心來稍微放慢一點等夥伴跟上來,通過終點時2小時59分21秒,雖然這過程中三位夥伴狀態不好沒有跟著進終點,但我們依然精準配速達成目標。

終點後好多跑者向我道謝,有位說他去年差了幾秒鐘,今年跟車終於破三了,還有從香港來的這次在台北馬也終於破三了,這大概是當配速員最美好的部分了吧。
我沒有急著進休息室,坐在田徑場上開始收操,看著終點拱門上的時間一分一秒的經過,心裡有很多說不出來的感覺。
去年完成配速任務時,原本以為我已經是位很稱職的配速員。今年完成了車長任務才發現,全程穩定配速才是最難的部分,只是稍微快一點,後面跟跑的跑者就會發覺,那種責任感,讓你無時無刻都得要專注在任務上。
也是這時候我才真正體會,第一次當配速員時,那位車長大哥過終點後,一句話也不說,頭也不回就走向休息室的心情 - 不是驕傲,也不是激動,而是「任務完成後,終於可以放鬆心情」的感覺。
我也在想,這次能順利完成任務要感謝很多人。
感謝教練團,雖然一開始我的狀態不在線,依舊選擇相信我能夠達到要求完成目標。
感謝物理治療師幫我處理拉傷,可以讓我毫無顧忌地在跑道上奔馳。
感謝無論是同車的還是一起練習的夥伴,我們一起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訓練,才能達成任務。
感謝女朋友以及跑友們願意陪我對話,走過那些難熬的時候。
最後,還要感謝的是,那個曾在自我懷疑,卻沒有選擇放棄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