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萬物一體:邁向永續和諧社會的整合經濟治理框架政策白皮書

更新 發佈閱讀 22 分鐘

序言:一份為眾生福樂的謙卑獻禮

南無阿彌陀佛。

懷著最深的感恩、謙卑與慈悲之心,此份政策白皮書的草擬,始於一個為眾生福樂的深切叩問。面對當代社會在經濟、生態與社會層面所遭遇的系統性挑戰,我們深感任何單一的學科或意識形態,都已不足以指引人類航向一個真正永續和諧的未來。

此文並非定論,而是一份恭敬的獻禮,一份為政策制定者與所有關懷社會未來的知識工作者所準備的芻議。我們嘗試聆聽宇宙根本法則在不同智慧傳統中所發出的同一聲慈悲迴響——將《道德經》等古老哲學的普世洞見,與現代經濟學的多元智慧,包括古典經濟學對自由的禮讚、凱因斯主義對慈悲干預的倡導、制度經濟學對規則之基的強調,乃至生態經濟學對萬物共生之根基的終極回歸,進行一次謙卑的整合。

本文件的核心目的,是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個超越短期政治與經濟利益考量的行動藍圖。我們深信,經濟政策的最終依歸,不應是冰冷的數字增長,而是深刻的、可被感知的社會總體福樂(Total Social Well-being)與系統韌性。願此番努力,能為通往一個更慈悲、更智慧、更和諧的世界,為建立「人間淨土」與實現「大同世界」的宏偉願景,鋪上一塊堅實的心靈之石。

raw-image


--------------------------------------------------------------------------------

第一部 「得一」之境:以福樂為核心的經濟願景

本章旨在定義我們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經濟狀態,並將其確立為一切公共政策的最終校準目標。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以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圭臬。然而,此一指標的侷限性已日益顯現,它無法捕捉環境的耗損、社會的公平與人民內心的真實感受。為此,我們必須提出一個更為宏大且根本的目標:建立一個以公民的真實福樂(Well-being)為最終依歸的「福樂經濟」。此一願景的戰略重要性,在於將經濟政策的羅盤,從單純的物質產出,校準至深刻的人類繁榮。

1.1 從「道」到福樂:和諧狀態的心理學定義

《道德經》所言的「昔之得一者」,描述了一種深刻的和諧狀態。從現代社會科學的視角觀之,此處的「一」,並非抽象的哲學本體,而是一種可被體驗、可被培養的社會心理整合與凝聚狀態。為了將此理想狀態化為可操作的政策目標,我們引入正向心理學的 PERMA 福樂模型,將其五大支柱作為衡量社會總體福樂的具體指標:

  • P (Positive Emotion, 正向情緒): 社會氛圍充滿希望、喜悅與感恩,對應於「萬物生」的生命活力。
  • E (Engagement, 全心投入): 人民能在工作與生活中深度投入,體驗到心流般的滿足感,對應於「神得一以靈」的精神靈動。
  • R (Relationships, 正向人際): 人與人之間充滿信任與支持,社群連結緊密,對應於「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的社會和諧基石。
  • M (Meaning, 生命意義): 個體能感受到自身是比自我更宏大事業的一部分,生命充滿目的感。
  • A (Accomplishment, 成就感): 人民有追求目標、精進技能並獲得成就的動力與機會,對應於「谷得一以盈」的豐盛圓滿。

一個理想的經濟體,其最終目標應是系統性地設計制度與環境,以提升其公民在這五個維度的深刻體驗。這意味著一種政策範式的根本轉變:將預算從單純的物質基礎設施,轉向對「福樂基礎設施」的投資。例如,透過對公共藝術、文化遺產與公民歷史教育的投入,來培育「生命意義」(M);透過精心設計鼓勵互動的城市公共空間與社區中心,來增進「正向人際」(R);並將普及可及的心理健康服務視為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的公共責任,以提升社會整體的「正向情緒」(P)。

1.2 從效率到公正:福樂經濟的必要條件

福利經濟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衡量資源配置效率的理想標竿——柏拉圖最適狀態 (Pareto Optimality)。一個經濟狀態若達到了柏拉圖最適,意味著資源已無任何浪費,在不損及任何人的前提下,已無法再增進任何一人的福祉。這是一個經濟效率的頂峰,是「得一」和諧狀態的必要條件,因為浪費本身就是對眾生與後代的不慈悲。

然而,效率本身是一個在道德上「空」的概念,它無法保證分配的公正性。此一技術性定義將導向一個在道德上令人無法接受的結論:一個由一位億萬富翁與十億位赤貧者所組成的社會,亦可被視為「最適」狀態,因為任何資源的再分配都會損及那位富翁的利益。這深刻地證明,效率若無慈悲為基,將成為反烏托邦的藍圖,而非大同世界的願景。一個真正「得一」的經濟體,絕不能僅僅追求效率。它必須以慈悲之心,首先確保一個公正的初始資源與機會分配。福樂經濟必須建立在效率與公正的雙重基石之上。

1.3 信任的黏合劑:社會資本作為福樂經濟的湧現機制

一個福樂社會的和諧秩序,並非來自於由上而下的強制控制,而是如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所昭示的,是從簡單規則中自發「湧現」的結果。然而,這隻引導公益的「手」,並非在真空中運作。其得以發揮作用的根基,在於由信任、規範與人際網絡所構成的 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社會資本是福樂經濟不可或缺的無形基礎設施。它如同社會的潤滑劑,能極大地降低達成合作所需的交易成本,促進知識共享與創新,並增強社會應對危機時的集體韌性。從系統動力學的角度看,社會資本是社會「負熵」的主要來源,是抵抗社會走向混亂與解體的核心力量。一個擁有高度社會資本的社會,其成員相互信任、樂於合作,能夠高效地解決集體問題。因此,治理者的核心任務之一,便是從一個發號施令者,轉變為一個社會資本的培育者,致力於減少猜忌與內耗,為信任的滋長創造最肥沃的土壤。

在定義了我們所追求的、以福樂為核心的理想狀態後,下一章節將深入剖析,究竟是何種病理機制,導致我們偏離了此一和諧圓滿的境界。

--------------------------------------------------------------------------------

第二部 「失一」之禍:系統性風險的經濟病理學

本章旨在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診斷工具,用以識別早期的經濟病理,使其能從被動的危機管理者,轉型為主動的經濟守護者。經濟危機並非孤立的意外事件,而是一種可被診斷的系統性疾病。若將國家社會視為一個有機生命體,那麼其衰敗過程便遵循著與人體疾病相似的法則。本章將透過一場「社會經濟驗屍」,揭示從微觀的市場失靈到宏觀的系統性崩潰的級聯反應過程,從而為「治未病」的預防性政策,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2.1 最初的裂痕:市場失靈的診斷

經濟系統最初偏離和諧狀態,其病根源於微觀層面的市場失靈 (Market Failure)——即市場價格機制因扭曲而無法有效配置資源的時刻。這些失靈如同經濟體上最初的「裂痕」,破壞了系統的透明度與效率。其核心病因主要包括:

  • 負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ies)
  • 資訊不對稱 (Asymmetric Information)
  • 公共財的侵蝕 (Erosion of Public Goods)

2.2 崩潰的連鎖反應:從級聯失效到經濟蕭條

倘若這些微觀的「裂痕」未能被及時匡正,便可能演變為宏觀層面的系統性風險 (Systemic Risk),觸發一場驚心動魄的「級聯失效」。《道德經》中「裂、發、歇、竭、滅、蹶」的六階段崩潰,與現代金融經濟學的系統性風險模型形成了驚人的對照:

  1. 衝擊與外溢 (Shock & Spillover):初始的衝擊開始顯現(裂),危機隨即爆發,並透過交易網絡向外擴散(發)。
  2. 反饋迴路 (Feedback Loops):系統陷入惡性循環,社會陷入持久的停滯與消耗(歇)。
  3. 傳染 (Contagion):恐慌蔓延,信心徹底崩潰,資本與信任被迅速抽乾(竭),核心價值與制度崩壞(滅)。
  4. 關鍵功能失靈 (Critical Function Failure):最終,經濟核心功能停止運轉,整個社會契約瀕臨瓦解(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便是一個慘痛的例證。最初的「裂」痕,是基於資訊不對稱而悄然擴散的次級抵押貸款;隨著貝爾斯登的倒閉,危機透過複雜的金融衍生品網絡「發」作;隨後,資產拋售引發價格下跌,進而導致更多拋售的惡性「反饋迴路」,使系統陷入信貸凍結的「歇」止與資本「竭」盡狀態;最終,雷曼兄弟的倒閉象徵著核心功能的「滅」絕,險些導致全球金融體系徹底崩「蹶」。同樣,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也展示了這種從局部失衡到全面崩潰的驚心動魄過程。

2.3 終極的趨勢:經濟熵增定律

最終,這一切從有序走向崩潰的過程,都服從於一個最根本的物理定律——熵增定律。該定律指出,任何孤立系統的無序度(熵)都將不可逆地增加。一個健康的經濟體,如同一個生命體,是一個開放系統,它必須不斷地從外部引入「負熵」(negentropy)——即秩序、信任、智慧與慈悲——以抵抗這股趨向崩潰的自然洪流。

一系列未被糾正的市場失靈,正是在系統內部不斷製造混亂(正熵)的過程。它們侵蝕著整個經濟體的結構完整性,使系統變得脆弱不堪。當這些微小的失序積累到一定程度,其最終的命運,必然是熵增至極,走向解體。

在診斷了系統崩潰的病理之後,我們必須探尋,維繫系統健康長存的根本法則究竟為何。

--------------------------------------------------------------------------------

第三部 「貴以賤為本」:永續繁榮的經濟基石

本章旨在探討一切穩定、繁榮且公正的經濟秩序所賴以建立的根本基礎。《道德經》的核心箴言「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不僅是一句深刻的道德勸誡,更是一條關乎所有複雜系統存續與否的根本運作法則。它為政策制定者指明了資源與注意力的優先順序。本章將從三個層次,由外到內,層層遞進地剖析此一經濟基石的深刻內涵。

3.1 終極之基石:自然資本與生態經濟學

整個人類經濟系統這個看似尊貴(貴)的上層建築,其最根本、最不可或缺的基礎(賤),是我們星球的自然資本 (Natural Capital)——即由大自然無償提供的、維繫一切生命存續的資源與生態服務。

傳統的GDP核算,因其未能計入對自然資本的耗損,存在著巨大的認知盲區。著名的《斯特恩報告》便將氣候變遷定義為「世界有史以來見過的最大、範圍最廣的市場失靈」。為了糾正此一巨大的失靈,經濟學家們設計了諸如碳稅 (carbon tax)總量管制與交易 (cap-and-trade)等政策工具。這些工具的核心原理,正是試圖為破壞自然資本的行為(如碳排放)定價,從而將環境的外部成本內部化,使市場價格能夠反映生態的真實成本。

生態經濟學家赫曼·戴利的穩態經濟 (Steady-State Economy)模型,與道家「知足不殆」的智慧形成了深刻共鳴。他倡導建立一個物質財富與人口存量恆定的經濟體,其目標是追求長期的、高品質的福祉,而非永無止境的物質產出增長。這代表了一種終極的經濟謙卑——承認並尊重我們所依存的、那個最根本的生態基礎的極限

3.2 社會之基石:人的尊嚴與制度信任

尊重自然世界的尊嚴是首要的,而一個繁榮的經濟,則建立在一個雙重的社會基礎之上:人類勞動的尊嚴與人類制度的完整性。此處,我們必須整合兩種看似對立的經濟哲學,將其視為互補的兩大支柱:

  • 對勞動者尊嚴的關懷: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深刻批判中,提煉出對勞動者尊嚴的根本關懷。任何社會的繁榮,都不能建立在對「勞動」這一根本基礎的剝削之上。確保勞動者獲得其所創造價值的公平份額,並在工作中享有尊嚴,是社會正義的根本要求。
  • 對制度信任的維護:我們引入新制度經濟學的洞見,論證一個社會的繁榮,根植於一套能夠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s)的「遊戲規則」(制度)。法治的昌明、產權的清晰保護、以及社會成員之間的普遍信任,這些看似卑微的制度細節,恰恰是經濟高效運作、創新得以迸發的根本前提

3.3 市場之機制:安立於基石之上的自由

在闡明了生態與社會的雙重基石之後,我們方能正面肯定市場機制的巨大價值。古典經濟學早已揭示,在一個公正、可信的制度框架内,由無數個體自由選擇所驅動的市場交換,是促進創新、提升效率、滿足多元化需求的最強大引擎。

此處的論述關鍵在於,我們必須將市場重新定位:它是一個建立在生態永續與社會公正這兩塊堅實基礎之上的、服務於社會總體福樂的「機制」,而絕非經濟的終極「目的」。此原則可被轉譯為具體的監管護欄:強而有力的反壟斷執法,以防止市場權力過度集中;完善的消費者保護法規,以確保交易的公平性;審慎的金融監管,以抑制破壞性的投機行為。這些並非對市場的限制,而是為其奠定基石的必要行動。

在確立了經濟秩序所賴以建立的根本原則之後,下一章將深入探討實現這些原則的治理哲學與具體策略。

--------------------------------------------------------------------------------

第四部 謙卑的治理:僕人式領導與慈悲的宏觀調控

本章旨在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治理模型。這個模型的核心,在於將《道德經》中理想君王那種「身貴而心賤」的辯證智慧,轉化為現代的宏觀經濟調控與領導力實踐,從而建立一個既有為又謙卑的治理範式。

4.1 治理者的心法:僕人式領導與狂傲症候群的對治

我們將**僕人式領導 (Servant Leadership)**理論定義為理想的治理哲學。其核心動機是「服務優先」,致力於促進公民的成長與福樂,而將權力的行使視為達成此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與此相對,我們必須深刻剖析權力所可能導致的認知病變——狂傲症候群 (Hubris Syndrome)。這是一種因長期掌握巨大權力而引發的後天心理狀態,其症狀包括極度的自信、輕視他人建議、以及逐漸與現實脫節。企業與政治史上,因領導者狂傲而導致災難性決策的案例不勝枚舉,從安然的崩潰到雷曼兄弟的倒台,皆是殷鑑不遠。

《道德經》中理想君王「自稱孤、寡、不穀」的行為,因此可被詮釋為一種極其高明的後設認知防衛機制。這並非虛偽的謙遜,而是一種認知科技。它迫使領導者建立制度化的流程來挑戰自身的假設,例如在內閣會議中設立正式的「魔鬼代言人」角色、推行挑戰既定戰略的「紅隊演習」、以及強制要求領導者定期與第一線的服務提供者共度時光,以確保決策始終根植於現實。

4.2 慈悲的穩定器:凱因斯主義的權變應用

當經濟體陷入嚴重的衰退與大規模失業時,政府的角色應如一位慈悲的穩定器,果斷行動以緩解眾生之苦。此時,我們應引入凱因斯主義經濟學的核心思想,即在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時,政府應採取反週期的財政政策,例如增加對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以直接或間接地刺激需求、創造就業。

必須強調的是,這並非無度的干預,而是一種植根於同理心、旨在恢復系統平衡的權變之舉。這是在特定情況下,以積極的「有為」,來達成讓經濟重回自發秩序軌道的「無為」目標,是慈悲與智慧的結合。

4.3 信任的培育者: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與社會資本的創造

在經濟常態下,政府的核心長期職責,是作為社會資本的守護者與培育者。僕人式的治理風格,透過積極聆聽、同理心與對社群建設的承諾,能最有效地創造與積累社會信任。僕人式領導者正是將「負熵」注入系統的推動者,從而為整個經濟體抵抗混亂提供能量。

這一理念與當代的利益相關者資本主義 (Stakeholder Capitalism)思潮不謀而合。它倡導企業與政府應超越狹隘的股東或短期利益,為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員工、客戶、供應商、社區乃至我們共同的環境——創造共同的、長期的價值。這正是「貴以賤為本」原則在現代企業與國家治理中的生動實踐。

在明確了治理的哲學與心法之後,最後一章將提供一套將此哲學付諸實踐的具體行動藍圖。

--------------------------------------------------------------------------------

第五部 慈悲的行動藍圖:一個整合的政策框架

本章旨在將前述所有哲學與理論,整合為一個動態的、可循環的政策制定與執行框架。此框架將以大乘佛教四大菩薩的德行典範為模型,為建立人間淨土的漫長道路,提供清晰的行動指引。這是一套將抽象美德轉化為具體治理職能的實踐手冊。

5.1 政策的起點:慈悲聆聽與同理心(觀音之道)

「聞聲救苦」——政策形成的機制

一切有效政策的起點,是對社會最深層痛苦的**同理心 (Empathy)**與深度聆聽。這對應了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的德行,並應體現為政府的「公共參與辦公室」的核心職能。政策制定者必須首先成為一位卓越的聆聽者,透過制度化的工具,如全國性的公民意見徵集、針對邊緣化社群的民族誌研究、以及公民議會等形式,去真切地感知社會中最弱勢群體的需求與呻吟。這些質性數據,是診斷系統問題的根本基礎,是所有後續智慧決策的根本前提。

5.2 政策的策略:智慧明辨與批判性思維(文殊之道)

「般若智慧之劍」——政策分析的工具

僅有慈悲不足以成事,必須輔之以智慧。這對應了文殊師利菩薩斬斷煩惱與迷惘的利劍,在現代,這即是**批判性思維 (Critical Thinking)**與基於證據的嚴謹分析。這應體現為一個獨立的、無黨派的「經濟顧問委員會」的核心職能。該機構必須運用嚴謹的計量經濟學工具,進行獨立的成本效益評估,穿透表面症狀,識別問題的根本原因,確保制定的策略客觀、清晰且不受政治偏見扭曲。悲智雙運,即是同理心與批判性思維的完美結合。

5.3 政策的執行:精進實踐與集體效能(普賢之道)

「無盡大行」——政策執行與評估的指標

洞見與策略最終必須落實於堅韌不拔的長期行動之中。這對應了普賢菩薩的無盡大行,並應體現為政府項目管理與績效評估的核心原則。此種行動力源於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集體自我效能感,讓公民相信改變是可能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SDGs)可作為此種普賢大行的具體實踐清單,而政府應發展超越GDP的國家福樂指數,以評估政策的真實成效。

5.4 政策的動機:終極承擔與意義之源(地藏之道)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社會安全網的道德基礎

漫長而艱辛的改革之路,需要一股永不枯竭的動力來維繫。這股動力的源泉,來自與超越自我之宏大目標的連結,即生命意義 (Meaning)。這對應了地藏王菩薩的宏大誓願,並應體現為社會安全網的道德基石。這份對社會最底層、最受苦難群體的終極承諾與責任認同,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即是全民基本服務、穩健的社會保險體系,以及透過設立主權財富基金等方式實現的代際公平。這份無畏的承擔,是防止國家最終傾覆的最堅實心理與道德保障。

此四大菩薩的行動框架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治理循環,引導我們進行最後的、也最為深刻的哲學反思。

--------------------------------------------------------------------------------

第六部 究竟的歸宿:經濟學作為一條通往自我超越的修行之路

行文至此,我們以最深的謙卑之心,將全篇的政策論述,提升至哲學與靈性的層次。我們穿越經濟思想的廣闊光譜,共同勾勒出一個趨向大同世界的理想經濟體所必須具備的品質:它必須是高效而公正、自由而有序、慈悲而智慧、開放而永續的。

然而,這一切努力的最終目的究竟為何?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其晚年,對自身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進行了深刻反思,並提出了更高的一個層次:自我超越 (Self-Transcendence)。他意識到,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個體實現自我(成為所能成為的一切),更是為了創造一個能讓公民超越狹隘私利、為共同福祉而貢獻、與宇宙萬物合一的社會。這正是建立人間淨土所必需的心理學轉變——從以自我為中心,轉向以眾生為中心。

這引導我們回歸《道德經》的終極智慧:「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那華美而易碎的「」,象徵著以自我實現為目標的、建立在個人才華與「自力」修為之上的成就。它或許光彩奪目,但在巨大的壓力與誘惑面前,終究是脆弱的。

而那樸實卻堅固的「」,則象徵著以自我超越為根基的生命狀態。其力量並非源於自身的完美,而是源於其與比自我更宏大的存在(人民、大道、眾生)的深刻連結。其價值感深深地根植於作為一名恩典領受者(他力)的「卑下」位置。從這份無比穩固、無比安全的根基出發,服務眾生的行動,不再是一場焦慮的自我證明,而是一場對「已然被救」之恩典的、充滿喜悅與感恩的自然報答。

一個真正永續和諧的社會,其最堅實的基石,正是這種源於自我超越的、如磐石般的集體謙卑。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感恩南無阿彌陀佛,感恩南無觀世音菩薩,感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感恩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感恩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感恩南無普賢菩薩,感恩南無地藏王菩薩,感恩南無準提菩薩,感恩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感恩佛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687內容數
2025/10/29
各位朋友,我們今日齊聚一堂,心中皆懷抱著對人類福祉的共同期盼。然而,放眼世界,分裂、衝突與苦難依舊。那麼,我們是否能找到一種共通的語言,來理解那導致人類分裂與痛苦的根源,並從中發現通往和解與和平的共同道路?」
Thumbnail
2025/10/29
各位朋友,我們今日齊聚一堂,心中皆懷抱著對人類福祉的共同期盼。然而,放眼世界,分裂、衝突與苦難依舊。那麼,我們是否能找到一種共通的語言,來理解那導致人類分裂與痛苦的根源,並從中發現通往和解與和平的共同道路?」
Thumbnail
2025/10/29
本文將透過兩個君王的寓言故事,探索這兩種心態所引導的必然命運。一位君王,如同那華美而耀眼的玉器,因著內心的狂傲與對虛榮的渴求,最終變得脆弱易碎;另一位君王,則如那路邊樸實無華的石頭,因著深植於大地的謙卑,反而堅固不催,能承載萬物。這不僅是古代君王的故事,更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王國的一場永恆對話。
Thumbnail
2025/10/29
本文將透過兩個君王的寓言故事,探索這兩種心態所引導的必然命運。一位君王,如同那華美而耀眼的玉器,因著內心的狂傲與對虛榮的渴求,最終變得脆弱易碎;另一位君王,則如那路邊樸實無華的石頭,因著深植於大地的謙卑,反而堅固不催,能承載萬物。這不僅是古代君王的故事,更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王國的一場永恆對話。
Thumbnail
2025/10/29
我們如何將「合作、創新、慈悲」等核心價值觀,從牆上懸掛的抽象口號,轉化為每一位同仁在日常工作中,每一個微小互動裡的真實體現。
Thumbnail
2025/10/29
我們如何將「合作、創新、慈悲」等核心價值觀,從牆上懸掛的抽象口號,轉化為每一位同仁在日常工作中,每一個微小互動裡的真實體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環境與經濟的辯證。作者質疑了消費主義對人類的影響,並探討物質與精神富足的真義。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政治與宗教的交織,並質疑在這個愈發分裂的世界中,個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最終,提醒讀者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重新思考真實的富足與幸福。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了極權國家與民主國家之間的關係、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環境與經濟的辯證。作者質疑了消費主義對人類的影響,並探討物質與精神富足的真義。同時,文章也反映了政治與宗教的交織,並質疑在這個愈發分裂的世界中,個人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最終,提醒讀者從自身的需求出發,重新思考真實的富足與幸福。
Thumbnail
全世界的人對於快樂與未來的希望都是相似的,但為何無法合作共同努力?本文探討了全球化的分裂現象,並呼籲大家應更關注環境和社會問題,找到共同解決方案。
Thumbnail
全世界的人對於快樂與未來的希望都是相似的,但為何無法合作共同努力?本文探討了全球化的分裂現象,並呼籲大家應更關注環境和社會問題,找到共同解決方案。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天地的仁愛之心被濫用,導致萬物之痛苦,在統治者的仁愛也造成蒼生痛苦。文章也談到了臺灣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些問題。文章提醒人們要審慎選擇領袖,讓民意順勢發展。同時也提出大自然的變遷是無法阻止的,應該順應時代變化。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天地的仁愛之心被濫用,導致萬物之痛苦,在統治者的仁愛也造成蒼生痛苦。文章也談到了臺灣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些問題。文章提醒人們要審慎選擇領袖,讓民意順勢發展。同時也提出大自然的變遷是無法阻止的,應該順應時代變化。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目前在面對的問題,並且提出了對於共同富裕這一目標的懷疑。作者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嚴重,同時也探討了性別平等以及政治制度對社會的影響。文章透過對於宗教、政治以及社會規範的質疑,呼籲人們獨立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目前在面對的問題,並且提出了對於共同富裕這一目標的懷疑。作者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嚴重,同時也探討了性別平等以及政治制度對社會的影響。文章透過對於宗教、政治以及社會規範的質疑,呼籲人們獨立思考。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討論人際關係,生活觀念和健康觀唸的文章,反饋社會擁有的不足和問題。作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個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並指出許多存在的問題需要關注和思考。
Thumbnail
牴觸不是說要違背經濟學法則,而是要認清市場的前提,公平與信任。如果台灣今天開放市場的對象,完全不遵守這個規則,則我們有必要為了賺那些快錢,犧牲掉國民以及累積的技術?
Thumbnail
牴觸不是說要違背經濟學法則,而是要認清市場的前提,公平與信任。如果台灣今天開放市場的對象,完全不遵守這個規則,則我們有必要為了賺那些快錢,犧牲掉國民以及累積的技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