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懷疑不是軟弱,而是一種保護。我們經常在行動前就先陷入假想的失敗,能量也隨之鬆散。當我學會用系統思維去觀察這樣的循環,我發現,真正的改變不是努力說服自己「別懷疑」, 而是理解那個懷疑背後的結構,然後找到讓自己重新穩住的方式。

今天在提案的過程裡,我又發現自己進入一個熟悉的慣性 :還沒開始,就先懷疑自己。
雖然整個過程其實很棒,也學到了很多,但那份「提前的懷疑」讓能量變得鬆散,像還沒拉滿的弓,箭就先掉在地上。
後來我用「系統思維」的角度回看這件事,發現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情緒問題,而是一個反覆運作的循環。
一、看見回饋環:懷疑不只是情緒,而是一個系統
在系統思維裡,我們不把事件看作孤立的片段,而是去觀察它的循環與回饋。「提前懷疑自己」通常不是偶然, 而是這樣的一個系統在運作:
想被肯定 → 擔心出錯 → 提前懷疑 → 能量下降 → 表現受影響 → 再次驗證懷疑。
如果沒有覺察,這個循環會不斷自我強化。因此,第一步不是努力讓自己更有信心,而是先停下來,看見這個循環正在發生。
二、拆解結構:理解懷疑背後的底層邏輯
系統思維提醒我們,行為不是問題,結構才是。
當我仔細觀察那份「提前懷疑」,我發現它背後藏著一些深層邏輯:
- 「要先準備好一切,才不會出錯。」
- 「完美,才能被看見。」
- 「謙虛一點,比相信自己安全。」
這些想法看似理性,卻在無意識中成了能量的漏口。
當我能看見這個「信念結構」,我就能理解 — — 懷疑不是敵人,它只是在提醒我,某個舊系統正在運作。
三、更新節點:先暫停、再對齊
過去的我會在這裡逼自己「打起精神」或「快點調整」。但這次我選擇了不同的做法。
我讓自己暫停。做了幾次深呼吸,也做了一點 tapping,只是為了讓身體知道:我在這裡,我是安全的。
那一刻我明白,安定自己的方式比完美更重要。方法不一定要是 tapping,
也可能是散步、書寫、泡茶、靜坐、甚至只是望向窗外。 方式不是唯一,但重要的是:當能量開始鬆散時,我知道怎麼把自己帶回來。
四、建立新的回饋:讓信任比懷疑早一步出現
當我開始練習「先安定,再行動」,整個系統也慢慢改變了。懷疑仍然會出現,但不再主導全局。
我漸漸能在那之後,重新對焦、重新聚能,然後再繼續走。
這讓我意識到:破除惡性循環,不是學會更多方法,而是找到能讓自己回到中心的那個節點。
五、信任的起點
當信任能比懷疑早一步出現,整個能量就會變得穩。那不代表懷疑會消失,而是它不再奪走方向。我不需要完美,只需要在每次偏離時,記得怎麼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