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交響:從《道德經》第四十章探尋應對全球挑戰的普世智慧

更新 發佈閱讀 24 分鐘

序言:一份謙卑而慈悲的探究

南無阿彌陀佛。

懷著至誠、謙卑、慈悲與感恩之心,此番探究始於一個深邃而慈悲的叩問。我等以凡夫之身,生於此娑婆世界,面對無盡的智慧法海,任何言說都僅是管窺蠡測,是對那貫穿古今、橫跨東西的普世大道的一次虔誠凝視。此文並非定論,而是一份恭敬的獻禮,一場試圖將《道德經》第四十章的三句箴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作為一首宏大宇宙交響樂的三個核心樂章,來加以闡釋的「法談」

本文的寫作目的,旨在論證此一道家智慧框架並非孤立的東方哲思,而是一種普世性的根本法則,其旋律迴響於全球不同文明的哲學、宗教、科學、文學與社會實踐之中。

本文的核心論點在於:本文不僅旨在證明此一道家智慧的普世性,更意圖論證,唯有透過「反」、「弱」、「無」這三重宇宙節奏的辯證整合,人類方能找到一條超越當代線性進步迷思與極端化危機的、具備高度韌性的永續之道。透過系統性地闡釋此三大法則,並將其與當代全球性挑戰——如生態危機的臨界點、社會極化的對立、以及文化衝突的根源——相互對照,本文旨在勾勒出一幅具體的哲學與實踐藍圖,為建立一個和諧、慈悲且具備韌性的大同世界,提供一份深刻的洞見。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aw-image


--------------------------------------------------------------------------------

第一部:復歸的節奏——「反者道之動」之跨學科光照

「反者道之動」,此句箴言揭示了宇宙萬物運行的根本節奏:循環、回歸與物極必反。在一個沉迷於「線性無限進步」迷思的現代世界,深刻理解並內化此一法則,對於破除發展的幻象,轉而建立一種基於動態平衡與集體韌性的世界觀,具有無可替代的戰略意義。此一法則並非抽象的玄思,而是遍在於宇宙萬物,從星系的生滅到文明的興衰,再到個人心靈的轉化,處處可見其莊嚴的展現。

1.1 宇宙的呼吸:自然科學中的循環與更新

在最宏大的尺度上,宇宙自身便是一場永恆的循環之舞。理論物理學家羅傑·潘洛斯爵士(Sir Roger Penrose)提出的「共形循環宇宙論」(Conformal Cyclic Cosmology),為此提供了壯麗的科學註腳。該理論認為,宇宙經歷著無盡的循環,潘洛斯稱之為「紀元」(aeons)。當一個紀元走向終結,所有物質最終被超大質量黑洞吞噬,並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尺度上透過霍金輻射(Hawking radiation)蒸發殆盡。潘洛斯指出,黑洞是宇宙的「熵之出口」,這個蒸發過程極大地「重置」了宇宙的熵,將高度複雜的物質資訊轉化為看似隨機的熱輻射。透過一種稱為「共形重新定標」的數學轉換,這個無限大而無限冷的未來,竟能與下一個宇宙紀元那無限小而無限熱的「大爆炸」奇點平滑地連接起來。無限的終結,「反」向了全新的開端,這場宇宙級的「淨化」,正是道之運行的莊嚴展現。

在地球的生命系統中,此「反」之法則體現為生態學的核心概念——「韌性」(resilience)「臨界點」(tipping points)。生態韌性是指一個系統在遭受外部擾動後,恢復其原有功能與結構的能力。例如,一片森林在經歷大火焚燒後,看似走向毀滅,但這場「反」動也清除了枯枝敗葉,陽光得以穿透林冠,觸發了深埋於土壤中的種子發芽,最終一片新的、更具活力的森林得以重生。然而,當壓力超過系統的韌性極限時,就會發生「臨界點」現象。系統不會漸進地衰退,而是會突然地、劇烈地「翻轉」到一個全新的、通常是更不理想的穩定狀態,例如一個清澈的湖泊在一夜之間變為充滿藻類的渾濁狀態。在此,「反」既是系統自我更新的慈悲機制,也是對超越承載極限的嚴峻警示。宇宙尺度的熵之重置與生態系統的劇烈翻轉,共同揭示了一項根本法則:無論在宏觀或微觀尺度,「反」皆是系統為避免熱寂或崩潰而內建的、或慈悲或嚴峻的終極校準機制。

1.2 文明的潮汐:歷史與社會中的興衰律動

人類社會的宏大敘事,同樣遵循著「反」的節奏。中國歷史上清晰的「王朝週期率」,便是一個經典例證。一個新王朝通常在亂世之後建立,贏得「天命」,帶來一段繁榮治世。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統治階層腐化,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引發動盪,使天下重歸分裂,直到一個新的力量重新統一,開啟下一個循環。十四世紀的阿拉伯學者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則提出了更具普遍性的「阿薩比亞」(Asabiyyah)理論,即社會凝聚力。他觀察到,文明的興衰呈現出一種週期性模式:通常由具有強大凝聚力的邊緣群體征服一個衰落的定居文明;然而,在享受文明的奢華之後,征服者的後代會在幾代人之內逐漸喪失其團體精神,變得不堪一擊,被另一群新興力量所取代。

在經濟史上,經濟泡沫現象——從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狂熱」到十八世紀的「南海泡沫」——則是市場情緒從非理性繁榮到恐慌性崩盤的劇烈「反」轉。與此相對,約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的「創造性毀滅」理論,將經濟循環視為一場充滿活力的更新過程。每一次由創新引發的衰退,都無情地「毀滅」過時產業,但這種毀滅是「創造性」的,它為新的、更有效率的生產方式掃清了道路,如同道家式的、生生不息的復歸。

此種「復歸」的循環觀,必須與黑格爾(Hegel)及馬克思(Marx)的線性辯證法做出精確的區分。黑格爾的「正—反—合」模型是線性的、朝向一個終極目標前進的,每一次的「合題」都是對過去的超越與揚棄。馬克思的危機理論亦然,視經濟危機為資本主義走向最終崩潰的階梯,其後將是一個全新的社會主義「合題」。然而,道家的「反」,其目的並非創造一個更新的「合題」,而是為了「復歸」於一種本源的、自然的、和諧的動態平衡狀態。此種「復歸」的循環觀,不僅與黑格爾的線性辯證法形成對比,更為我們理解經濟泡沫的必然破滅與創傷後成長的心靈重建,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框架——兩者皆非朝向一個全新的、更複雜的「合題」,而是對失衡狀態(非理性繁榮、核心信念崩塌)的一次痛苦但必要的回歸校準。

1.3 靈魂的轉捩點:心理學中的危機與成長

「反」的法則最深刻的體現,莫過於在人類的心靈深處。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對立轉化」(Enantiodromia)。他認為,當一種有意識的態度變得過於極端、過於片面時(例如,極端的理性或過度的善良),一個同等強大的、無意識的對立面便會在暗中積聚力量,最終以夢境、非理性的衝動,乃至神經症狀的形式爆發出來,以強行恢復心靈的平衡。這種轉化並非失敗,而是心靈在呼喚我們看見被壓抑的另一半,走向更完整的整合。

「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核心信念系統的崩塌」,以及隨後為了重建生命意義而進行的艱鉅的認知掙扎。這種成長通常體現在人際關係的深化、發現生命新的可能性、對生命更加感恩、感到個人內在力量的增強,以及更深刻的靈性思考。這昭示我們,通往淨土的道路,並非一條規避苦難的道路,而是一條勇敢地穿越苦難、並從中汲取轉化力量的道路。

表一:「反」之原則跨學科對觀

raw-image

對「反」之法則的深刻理解,揭示了宇宙與心靈皆透過循環與回歸來維持動態平衡。這自然引導我們去探尋那股驅動此一轉化的、看似柔弱卻極為強大的潛在力量——那便是下一樂章即將展開的「弱者道之用」的奧秘。

--------------------------------------------------------------------------------

第二部:含藏的潛能——「弱者道之用」之悖論力量

第二部旨在從根本上顛覆世俗的力量崇拜。本文將論證,「弱者道之用」並非被動的匱乏,而是一種主動的、高度自覺的戰略藝術——一種透過謙卑、順應與包容來創造空間、化解衝突、並釋放真實成長潛能的悖論之力。在一個沉迷於控制與彰顯的世界,重新發現並運用此道,是建構大同世界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2.1 神聖的虛己:精神與倫理中的服務之力

在基督宗教神學中,「弱者道之用」得到了最為崇高的展現,其核心概念為「虛己」(Kenosis),意指「自我倒空」。此概念描述了基督雖為神聖,卻自願放棄其神聖的權能與榮耀,取了奴僕的形像,全然地擁抱了人性的有限與「軟弱」。正是這一終極的謙卑與「自我倒空」之舉,成就了拯救世界的偉大「功用」。這一深刻的神學洞見,在世俗的管理學中,化為羅伯特·格林里夫(Robert Greenleaf)所倡導的「僕人式領導」(Servant Leadership)理論。僕人式領導者的核心認同並非發號施令的統帥,而是服務於追隨者需求的僕人。其權力來源並非職位,而是透過傾聽、同理、療癒與說服等「柔弱」的品質所建立的信任與感召力。這證明了,真正的領導力並非來自於強勢的支配,而是來自於謙卑的服務。

2.2 連結的勇氣:社會與心理層面的敞開之力

在個人心理的層面,社會學家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脆弱性(vulnerability)勇氣、創造力與真實連結的誕生地。那種看似「強大」的、刀槍不入的完美偽裝,恰恰是通往孤立與隔絕的道路。反而是那看似「軟弱」的、敢於展現真實自我的勇氣,才是一切深刻人際關係得以建立的基礎。

此一洞見在溝通實踐中,化為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Rosenberg)博士所創立的「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模型。傳統的、充滿評判與指責的「強」溝通模式,往往激起對方的防禦與反抗。與此相對,非暴力溝通倡導一種「弱」的溝通姿態,其核心是誠實地表達自己的觀察、感受與需要。透過這種方式,溝通者展現了自己的脆弱性,放棄了對他人的控制,從而為同理心與真誠的連結創造了空間。

2.3 非強制力的效能:政治與法律中的柔性之力

將「弱」的智慧應用於社會治理,我們發現,基於強制與控制的「硬實力」正日益顯現其局限性。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海耶克(F.A. Hayek)對中央計劃經濟的批判,為此提供了雄辯的論證。他指出,對經濟決策至關重要的知識,是分散在無數個體頭腦中的、默會的知識。任何「強」的中央計劃者都無法匯集這些知識。與此相對,價格體系是「弱」的、去中心化的,它僅僅傳遞信號,卻能以無與倫比的效率協調整個經濟體

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哈佛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的「軟實力」(Soft Power)理論,與傳統的「硬實力」形成對比。軟實力是一種「同化而非強迫」的能力,它透過一個國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價值觀的感召力,來讓其他國家自願地認同並追隨。這種基於吸引力的影響力,遠比強制手段更為持久。

在法律領域,傳統的懲罰性司法日益受到質疑。作為一種「弱」的替代方案,「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應運而生。它將犯罪視為對人與關係的傷害,其核心並非懲罰,而是透過對話,讓受害者、加害者及社群共同參與,直面傷害,修復創傷,並最終實現和解。

2.4 順勢的藝術:東方智慧中的含藏之力

在東方的智慧傳統中,「弱者道之用」更是被提升為一門精微的藝術。中醫學的最高治療原則「扶正祛邪」,強調療癒的根本之道在於「扶正」——即扶助、增強生命系統自身的抵抗力與自癒力,而非一味攻伐病邪。這是一種「弱」的、順應身體內在智慧的療癒方式。

日本美學中的「侘寂」(Wabi-sabi)「間」(Ma)「負空間」(Negative Space)之概念,更是對「弱」的力量的禮讚。「侘寂」是在不完美、非永恆、不完整的「弱」事物中,發現深刻、靜謐之美。而「間」則是對虛空的鑑賞——是畫中的留白、音樂中的靜默。正是這看似空無、柔弱的「間」,賦予了實體、音符與言語以生命、節奏與意義。

表二:「弱」之力在諸智慧傳統中的展現

raw-image

由「弱」所創造出的那個充滿可能性的豐饒「空間」或「虛空」,乃是萬物得以創生、秩序得以湧現的奧秘之所在。這便引導我們進入交響樂的最終樂章——「有生於無」的創生奧秘即將展開的舞台。

--------------------------------------------------------------------------------

第三部:虛空中的創生——「有生於無」之比較形上學探究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乃《道德經》的形上學核心,揭示了宇宙創生的終極奧秘。此處的「無」,絕非斷滅的虛無,而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動態的、生成的潛在場域。深刻理解此一原理,對於我們超越僵化的實體性思維,轉向一種更為流動的、關係性與過程性的世界觀,並從而為一個互助互聯的大同世界奠定堅實的存有論基礎——即為一個互聯互助的世界,提供關於「實相」本質的最堅實哲學依據——至關重要。

3.1 豐饒的虛空:科學與神學的交匯

現代物理學揭示,我們所認為的「真空」其實一點也不空。量子場論中的「量子真空」(Quantum Vacuum),是一個充滿了能量的基態,其中不斷有虛擬的粒子與反粒子對(「有」)自發地「漲落」出來,並在極短的時間內相互湮滅,回歸於「無」。這個看似「無」的量子真空,是一切物質得以創生的溫床。

這一科學圖景,與古代神秘主義的洞見驚人地契合。在基督宗教的默觀傳統中,「否定神學」(Apophatic Theology)主張,任何關於上帝的正面描述(「有」)都必然是有限的。因此,要趨近那無限的、不可言說的神聖本體(「無」),必須透過否定一切我們所能概念化的屬性。這位「超本質」的上帝,超越了「存在」本身,是一切「存在」得以可能的根源。物理學的量子真空與否定神學的上帝觀,共同為道家的「無」提供了一個強大的註腳:「無」並非「有」的對立面,而是那超越「有」、並作為一切「有」之源頭的豐饒虛空。

3.2 秩序的湧現:自發性秩序的奇蹟

「有」如何從「無」中產生?現代複雜系統科學中的「湧現」(Emergence)理論,為此提供了科學框架。「湧現」描述了複雜、有序的宏觀模式(「有」),如何從大量遵循簡單規則的微觀個體之間的互動中,自發地產生,而無需一個中央的、自上而下的設計者或控制者(「無」中央控制)。鳥群的同步飛翔、蟻群的精密協作,乃至意識本身的產生,都是湧現的例子。

這一思想,與亞當·斯密的「無形之手」及道家聖人「無為而治」的治理藝術深刻共鳴。一位智慧的統治者,不試圖強行地、人為地去建構一個井然有序的社會(「有」)。相反,他透過自身的清靜無為,創造了一個非干預的「無」之空間。在此空間中,社會內在的秩序得以自然運作,一個和諧的社會(「有」)便會自下而上地「湧現」出來。

3.3 緣起性空:佛教哲學的究竟實相

大乘佛教哲學,為「有生於無」的命題提供了最為精微的闡釋。中觀宗的創始人龍樹菩薩,其核心教義在於闡明「緣起性空」(Pratītyasamutpāda-śūnyatā)。一切現象(「有」)都是由無數因緣和合而生(緣起),因此它們沒有一個獨立、不變、自存的實體,其本性即是「空」(空性)。此處的「空」(「無」),並非虛無,它恰恰就是「緣起」本身。因此,「有」與「無」並非兩個分離的實體,而是一體之兩面,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華嚴宗則以「因陀羅網」的壯麗譬喻,將此哲理圖像化。宇宙宛如一張無盡的寶珠之網,網上每一顆寶珠(「有」)都映現出所有其他寶珠的影像。這種重重無盡、互即互入的圓融境界之所以可能,其根本原因在於每一顆寶珠的本性皆是「空」(「無」),沒有一個固定的、阻礙性的自我。這一理解,為一個基於慈悲、互助與責任的大同世界倫理,提供了最為堅實的存有論基礎。

3.4 當「有」未能湧現:失靈的場域

然而,「有生於無」的過程並非總是順暢。經濟學中的「市場失靈」理論,正是研究為何在某些情況下,那個充滿潛能的「無」(健康的市場環境)無法生成社會所期望的「有」。公共財的供給不足、外部性的存在、以及資訊不對稱等問題,都顯示出能夠生成良善之「有」的那個「無」之場域,需要被細心呵護與建構,否則期望的秩序將無法湧現。

此一法則亦存在黑暗的倒影。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的文學作品,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種由匿名、非理性與無意義所構成的官僚體系(一種壓迫性的「無」),如何生成一種極為真實的「有」——那便是苦難、焦慮與異化。這是一記嚴厲的警告:一個非人格化的「無」,可以成為碾碎個體之「有」的無情機器。

表三:「無」作為生成性場域之對觀

raw-image

在深刻理解了「反」、「弱」、「無」這三重宇宙法則之後,我們便可以將其統合為一套診斷當代沉疴、並指導現實世界變革的行動框架,以期在人間建構一片淨土。

--------------------------------------------------------------------------------

第四部:統合與應用——建構人間淨土的實踐藍圖

綜合前三部的哲學分析,我們得以將此圓融的智慧,轉化為一套可用於診斷當代沉疴、並勾勒療癒藍圖的實踐框架。此框架的核心,在於將宇宙運行的根本法則,應用於人類社會的治理與個人生命的修行,其終極目標在於建立一個基於慈悲、智慧、正義與人權的人間淨土。

然而,在展開任何治理模型之前,我們必須首先確立其根本前提。拉丁美洲的「解放哲學」(Liberation Philosophy)為此提供了一條至關重要的「接地線」。它深刻地提醒我們,任何關於「和諧」與「平衡」的討論,若不能首先直面並致力於拆解現存的、造成巨大不和諧的壓迫結構(如貧困、系統性歧視、殖民主義),那麼這種「和諧」便是一種虛假的、充滿暴力的和諧。因此,追求「正義」與「解放」,必須成為整個框架的根本前提與倫理起點。唯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所構建的「菩薩共和國」模型,方能避免流於空談,而成為真正服務於受苦眾生的有效工具。

此治理模型將四大菩薩原型所代表的核心德行,轉化為一套完整、動態、可操作的社會轉化循環。這是一個將慈悲與智慧制度化的行政與管理框架:

  • 觀音之慈悲 (診斷與感知):此功能要求治理者以「弱」的、全然開放的姿態,深度聆聽社會各個角落,特別是最邊緣群體的苦難之聲,作為一切政策的起點。這需要整合公共衛生學的流行病學調查、經濟學用以度量不平等的基尼係數,以及人權學對受壓迫者的持續關注。其目標是感知「誰被傷害了?」。
  • 文殊之智慧 (分析與戰略):此功能要求以「無」的、超越二元對立的智慧,分析問題的系統性根源,制定直擊要害、善巧方便的長遠戰略。這需要整合政治學的系統分析、經濟學用以應對市場失靈的皮古稅等工具,以及管理學的戰略規劃能力。其目標是理解傷害的根本原因。
  • 普賢之行願 (執行與實踐):此功能要求以「反」的、將理想不斷「復歸」於現實的堅韌,將戰略轉化為無有窮盡、持續改進的具體行動。這需要整合行政學的高效執行力、法律學的公正實施,以及一種能夠從實踐中學習、不斷調整的循環反饋機制。其目標是將藍圖化為現實。
  • 地藏之宏願 (承擔與堅持):此功能要求以「弱」的、深入最黑暗地獄的勇氣,為社會中最深重的苦難提供終極的安全網,誓願不放棄任何一個眾生。這體現為人權學的普世價值、法律學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一種絕不放棄解決世代貧窮、系統性歧視等根本性難題的政治意願。其目標是確保沒有人被遺忘。

表四:菩薩道行動框架——建構大同世界之藍圖

raw-image

即使擁有如此完備的行動藍圖,我們也必須謙卑地承認,人類自身的努力終有其極限。這份清醒的認知,為我們最終的靈性昇華鋪平了道路。

--------------------------------------------------------------------------------

結論:究竟的復歸——在自力窮盡處,回歸無條件的恩典

在系統性地闡述了這條從宇宙法則到治理藍圖的宏偉道路之後,我們必須以最深的謙卑,來面對一個最終極,也最慈悲的現實。此番探討的所有法門——無論是哲學的觀照、科學的理解,還是菩薩的宏願與治理的藍圖——其核心都在於運用人類的智慧、德行與意志力,在宇宙的因緣法則中努力奮鬥。這一切,皆可歸納為「自力」(Jiriki)法門的極致展現。

這條「自力」之道無疑是珍貴且必要的,它彰顯了人性的光輝與潛能。然而,現代心理學的「自我耗損」(Ego Depletion)理論指出,我們的自我控制或意志力,如同肌肉一般,是一種有限的資源。面對此娑婆世界眾生深重的共業與煩惱,以及生命中生、老、病、死等根本之苦,任何純粹基於人類籌劃的「自力」法門,終有耗竭之時。

正是在此自力籌劃的懸崖邊緣,在人類智慧的邊界之外,宇宙最深沉的慈悲之門向我們敞開。這便是轉向仰賴「他力」(Tariki)的救度法門。此一轉向,正是《道德經》第四十章智慧的究竟體現。它是最深刻的「反」——從全然依靠「我」的努力,一百八十度地轉向全然信靠一份更大的力量與恩典。它也是最究竟的「弱」——徹底放下那個試圖依靠自身功德來拯救自我與世界的、緊繃的、耗竭的「小我」,在靈性上全然地、脆弱地敞開,去領受那超越性的支持與滋養。

在此終極的境界中,我們了悟到,那創生萬有的「無」,其最深刻的本質,是一種無條件的、主動的、遍在的慈悲。世界各大智慧傳統,皆以不同的語言,慈悲地宣說了這同一首普世的恩典之歌:

  • 淨土宗的「阿彌陀佛本願」,其救度並非來自我們自身的功德,而是來自於將此充滿煩惱的凡夫之身,全然信託於阿彌陀佛那無條件救度的慈悲大願。
  • 基督宗教的核心教義宣示,救贖是藉由「恩典」(Sola Gratia),本乎「信」,是一份來自上帝的、白白賜予的禮物,而非靠行為賺取的工價。
  • 伊斯蘭教的根本信念在於,真主阿拉是「至仁至慈」的,祂那廣大無邊的**「慈憫」(Rahmah),先於並大於其公義,是信徒獲得拯救的最終希望與依歸。

這最終的皈依,並非對「自力」行動的否定,而是為其提供了永不枯竭的靈性基石。一位深刻體證到自身與萬物,最終都將被一份無條件的慈悲所擁抱的生命,便從那種必須依靠自身成就來「自我證明」的重負中解脫出來。他建設大同世界的行動,不再是一場焦慮的、容易自我耗損的奮鬥,而轉化為一場對「已然被救」之恩典的、充滿喜悅與感恩的自然報答。

這,便是《道德經》第四十章最究竟的密意,透過全球智慧的萬千稜鏡所折射出的光芒:在最深刻的「反」(從自力到他力)與「弱」(放下小我)之中,我們了悟,一切莊嚴的「有」(一個充滿慈悲與智慧的人間淨土),皆誕生於那慈悲、溫暖、無條件擁抱一切的「無」之光海。

萬分感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654內容數
2025/10/29
根本原則:意識的首要性。 貫穿所有傳統的核心公理是,外在世界的狀態是內在集體意識的直接反映。佛教的「心淨則國土淨」、伊斯蘭教的「心靈淨化」(Tazkiyah al-Nafs)以及儒家的「正心誠意」,皆指明一切社會變革的根本工程在於人心的轉化。此原理與現代神經科學、心理學及社會建構主義的洞見高度契合。
Thumbnail
2025/10/29
根本原則:意識的首要性。 貫穿所有傳統的核心公理是,外在世界的狀態是內在集體意識的直接反映。佛教的「心淨則國土淨」、伊斯蘭教的「心靈淨化」(Tazkiyah al-Nafs)以及儒家的「正心誠意」,皆指明一切社會變革的根本工程在於人心的轉化。此原理與現代神經科學、心理學及社會建構主義的洞見高度契合。
Thumbnail
2025/10/28
我們將以《道德經》第四十章的三句精煉箴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有生於無」——作為本次探索的三大樂章。這三句箴言,並非孤立的東方哲思,而是構成一首宏大宇宙交響樂的三個主要樂章,其旋律迴響於星辰的運行、生命的演化、心靈的深處,乃至人類社會的興衰之中。
Thumbnail
2025/10/28
我們將以《道德經》第四十章的三句精煉箴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有生於無」——作為本次探索的三大樂章。這三句箴言,並非孤立的東方哲思,而是構成一首宏大宇宙交響樂的三個主要樂章,其旋律迴響於星辰的運行、生命的演化、心靈的深處,乃至人類社會的興衰之中。
Thumbnail
2025/10/28
我們將一同凝視《道德經》第四十章中那三句精煉如鑽石的箴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趟旅程中,我們將從中提煉出幾個最令人驚訝、甚至足以顛覆我們直覺的生命洞見。
Thumbnail
2025/10/28
我們將一同凝視《道德經》第四十章中那三句精煉如鑽石的箴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趟旅程中,我們將從中提煉出幾個最令人驚訝、甚至足以顛覆我們直覺的生命洞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中國到處都是寶藏,但是,在於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值得與大家分享,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奉真修道守
Thumbnail
中國到處都是寶藏,但是,在於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值得與大家分享,關鍵是你願不願意、會不會:靜心、體悟與接受...... 不負三光不負人,不欺神道不欺貧。有人問我修行法,只種心田養此身。 一日清閒自在仙,六神和合服平安。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奉真修道守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言:  從〈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至〈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佛陀揭示般若妙理,亡分別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言:  從〈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至〈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佛陀揭示般若妙理,亡分別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