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條五色線和一本經書開始,童年的誦經聲、小說與電視劇裡的佛法人物、學生時期最喜愛的翻譯小說《遺忘書之墓》系列,隨著緣分的聚與散,這些記憶片段在心裡逐漸匯流成河。在「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的迴響中,在字裡行間,透過閱讀,慢慢體悟。
一、慧劍
第一次接觸佛教,是在小學二三年級,家族內部的儀式上面,對於當年的印象近乎模糊,但依稀記得摺蓮花、元寶、誦經,以及法師深棕色的衣袍。偶爾,法師的背影會和周遭一籃籃的鮮花素果融合在一起。
後來我才知道,有一個說法是,摺蓮花和元寶是為了讓親屬有事情忙碌,不要一直沉浸在低潮裡,所衍伸出來的習俗,我也是自那時起學會摺元寶。
年紀還小,幫不上太多忙,於是家人請我一起念念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兩百多個字,字數不多,很快就可以唸完一遍。
當時拿到的經書非常素雅美麗,精裝本,封面是玄米茶色的布面,搭著墨綠色的滾邊,還有一條米色的織帶可以當作書籤。捧著這本漂亮的書,懵懵懂懂的,每唸完一遍就畫一筆正字記號,不知不覺,就背下來了。
我還得到了一條五色線,手鍊上五色透明珠子很好看,尤其是陽光穿過珠子,折射在手臂上的樣子,我總是被那個畫面吸引。雖然不是很懂其中的涵義,不過從此戴五色線成了一種習慣。
二、字裡行間
再後來接觸到佛法,是小時候看TVBS的「西遊記」電視劇,張衛健演的那一部。
當取經團隊遇到妖魔時,會聽到唐三藏一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我會恍然大悟,意識到:哇!原來是以前背過的經文啊。不過,每當自己想要隨著唐三藏一起念下去的時候,畫面常常就跳走了,只見一個巨大的、金色的「萬」字記號飛向妖魔,然後該妖魔就灰飛煙滅、打回原形。
說到印象最深刻,關於佛法的作品,卻是金庸的「天龍八部」。
在天龍三兄弟之中,一眼就能讓讀者看出「佛法」的,要屬虛竹和段譽。虛竹是少林寺的弟子,而段譽,雖然不是佛門子弟,但他的母親在書中被賦予「觀音菩薩」的形象,以及他本人經常掉書袋,信口一句佛教經典,力抗群雄,甚至金老花了不少篇幅描述他和鳩摩智的糾葛,可能也是在隱喻某些思想上的衝撞吧!
虛竹和段譽,是我覺得對比感相當強烈的兩位主角,虛竹出身少林寺,無奈破戒之後,對於己身情愛算得上是樂在其中;段譽呢,最終認知到自己對於王語嫣的迷戀乃是出自於類似「心魔」的東西,多少反映了「凡有所相,皆是虛妄」之類的字句。
至於蕭峰呢?他與「佛」的淵源,體現在周圍的關係人物身上,比如說,父親蕭遠山最後選擇追隨無名掃地僧、「帶頭大哥」之謎,以及兩個義弟。
不過重讀幾次後,我反而覺得阿朱才是他身邊最接近「佛」的人物,阿朱不斷地試圖渡化蕭峰,希望讓他放下仇恨和執念,最後以己身生命點醒蕭峰,雷雨夜,石橋畔,芳蹤杳然。
中學的時候,很粗略地學習到「渡人、渡己」這兩個詞彙,阿朱的選擇,頗有地藏王那種「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悲憫之心。無奈諷刺的是,最終蕭峰還是得靠著自身的智慧跟推理,才終於醒悟到,自己原來一直弄錯了很多事情。
以前總覺得「渡人」好像比較難,不過如今卻覺得,當局者迷,「渡己」最難。
三、心無罣礙
人生總會遇到離別的時刻,幾年前,我人在醫療院所,其實當下的狀態是有點怔住的,反而不知道該說什麼。
我想起一些曾經看過的字句,說道:將行之人心中其實是緊張的,因為沒有人陪著、沒有人指引他們應該怎麼做。
我接著回憶自己第一次搭飛機的時候,旁邊的旅伴跟我說,耳機孔在哪、包包可以放在哪,當下心中的確安心了不少。
我感覺到親人就要往下一站遠行了,便開始誦唸起熟悉的心經。唸到後來,重複念著同一句:「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放下心中執念之後,接受所有的得到和失去,其實都是緣起緣滅,旅途總是會往下一站前進的,不會一直都是這個狀態,惟有坦然面對,這樣背包會更加輕盈,在旅途上也能無所畏懼。
此刻才發現,原來小時候背誦過的經典,隨著時間的過去,其實已經深深影響自己,並且扮演著類似燈塔的角色,只是一直沒有察覺罷了。
與佛教有關的書籍,有時會點出「旅行」、「遠行」、「去某個由遙遠的未知之地」的概念。
比如說大家都熟悉的「西遊記」、奈河橋;又比如,我在儀式上看過的字句:「此行去西方,蓮花開滿路,花開無數葉,葉葉見如來」,我想「詩眼」就是那個「行」字吧。
如果融合了轉世輪迴、緣起緣滅的概念,那麼,或許這些「旅途」都是一個個無限的循環,曾經發生過的事,曾經陪伴過我們的人,並沒有消失,我們依然在同一個時空裡面旅行,只是剛好在循環的不同端點而已。
好像挺合理的,在自助旅行的路上,也常常有那些腳程很快的旅伴。
說來有趣,想到我很喜歡的一套西班牙小說《遺忘書之墓》系列,有幾句對白,恰好呼應了這個想法:(憑記憶寫的,可能有誤差)
『費爾明先生,人生就像坐火車,坐過站就不能再回頭了。』
『蘿西朵,火車永遠都會有下一班的,永遠都會有的。』
離開的人並沒有消失不見,只是跟自己在不同班次的火車上,這樣想似乎也是可以。有時候,挺喜歡這種從不同文化背景的書籍之中,找到一點什麼關聯的感覺。
四、清明
「明」這個字,在典籍裡面,也有「智慧、知識」的意思。心經裡面出現了幾個「明」字,像是「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依照我自己的體悟,是指「看穿煩惱,醒悟自在,拋棄因為看不清真相而產生的渾沌」。
然而,如果一直刻意守著「沒有煩惱」的狀態,這又變成一種執念了。就像收拾冬被,有時硬要擠到真空的狀態,反而更難達到真空,空氣一直跑進去。
因此需要跳脫當局者迷的角度,若把旅途當作一條河流,僅僅順流而下,順勢成為當局者 ,或是從善如流,當一條悠游的魚,那麼,即便河水再清澈,身在其中,也是不知道的。
不過,若是岸邊的旁觀者,那就不一樣了,河水的清澈便可盡收眼底。
我們常說的「回頭是岸」,若是在水中回頭,效用有限,終究得先自己上岸,才能回頭。
除了清澈的河水之外,每當讀到「明」這個字的時候,我也喜歡把它和「清明」這個詞聯想在一起。
清明,清明——至清,則明。
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一個萬物復甦、澄澈美好的時刻,我想,如果人的心境可以一直保持在這個狀態,應該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吧。

The End
很高興能在文字裡與您同行。本文為個人原創,著作權所有。禁止未經授權之改寫、引用或任何形式的再創作。歡迎分享原始連結,轉載請完整標示出處與作者名稱。
※ 請勿將本文文字用於任何商業用途,亦不開放作為公開教學內容。感謝您的理解與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