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聯合早報》的副刊讀到一篇文章,談的是一碗叫做「豬紅粥」的老味道。看到這三個字,我的腦袋裡一時反應不過來:豬紅是什麼?是什麼樣的粥?
原來,「豬紅」就是我們熟悉的豬血啦!@_@。對有些人來說,那可能是不太討喜的食材,但我還蠻愛的,因為吃什麼補什麼,對於當年生活困苦的老一輩人而言,那是一道珍貴的滋養,是飢餓年代的「補品」。
文章裡寫到,這碗粥來自1940年代末的戰後時期——當時,二戰剛結束,百廢待興,市場蕭條,人民大多是靠勞力維生的基層勞動者,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雖然辛苦,但和平的陽光終於灑回大地。他們住在樸素的鄉村裡,有自建的屋子、有能取水的老井、院子裡還種滿椰子樹與自己耕種的蔬菜,一切靠天吃飯,卻也踏實而自足。
一大鍋以柴火慢熬的白粥,裡頭加入軟糯的花生與切成薄片、質地滑嫩的豬血,粥面泛著油光,散發著米香味。臨上桌前再灑上一撮新鮮翠綠的蔥花,一點點醬油與粗鹽提味,那就是一天裡最期待的溫熱慰藉。一口下去,鹹中帶香、軟中有彈,每一匙都像是把生活的苦澀慢慢熬成了甘甜。
如今在新加坡因為衛生規範的關係,已經不允許供應豬血,所以連帶也吃不到那碗「豬血粥」了。
談起這些食物,其實還有不少讓人懷念的滋味。例如——臭豆腐。我來到新加坡一直在找尋它的踪影,但一直遍尋不著。聽說以前在宏茂橋有人賣,外皮炸得酥脆、裡頭綿密柔軟,配上蒜泥、辣醬和泡菜,那香氣四溢中帶點「臭中有韻」,超級好吃的啦! 但終究,因為氣味太過強烈,遭到鄰居多次檢舉,最後還是被迫收攤。
說到這裡,突然想到那些「臭得有格調」的食物:
1.榴槤——剛開始覺得哪來的瓦斯味,有人視為惡夢,但有人奉為百果之王;
2.濃郁得近乎腐敗的藍紋起司,它們的氣味濃烈到足以讓人皺眉,卻又在味蕾上爆開驚人的深度與層次。
這些食物也許「不討喜」,但卻往往最能牽動記憶。它們就像人——有棱有角,有味有性格,不討好、不取悅,卻真實、有魂、有故事。
你呢?覺得榴槤「臭」嗎?還有什麼你曾經聞之卻步、但又捨不得忘記的氣味與味道?
留言告訴我吧,讓我們一起聊聊那些「讓人想家」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