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賽獎牌
2025 年 10 月 26 日早上,我站在長榮馬拉松的起跑線前
看著四周人山人海,心裡有點恍神
五個月前的我,還只能跑 3 公里就氣喘吁吁
五個月後,我竟然要挑戰一場 42.195 公里的全馬
那一刻我對自己說:「沒關係,今天不求速度,只求用雙腳跑完。」
起點:原本只是想讓健檢數字好看一點
這段旅程的開始,其實一點都不勵志。今年五月,我只是想在健檢時看到更好的數字,所以找了朋友一起報半馬。結果半馬額滿,他回頭一句:「那不然你也一起報全馬好了啦!」我當下還笑著說:「好啊,反正離比賽還早嘛。」就這樣,一個衝動的「好啊」,讓我上了人生第一台全馬列車。殊不知,這趟旅程比想像中顛簸得多。
從3K喘到不行,到逐步建立耐力

跑量紀錄
剛開始訓練的時候,我只能跑 3 公里、配速 7:00/km,跑完腿酸到不行。那時的我才意識到:「原來要跑全馬,我得從零開始。」我開始系統化訓練,每週跑 3~4 天,週末固定安排一場 LSD(長距離慢跑)。
五月到十月,月跑量從 60K、99K、108K、115K、160K 到最後 145K(因賽事減量)。雖然數字看似穩定成長,但每一次拉長距離都是一場硬仗。有幾次在河濱練跑,太陽曬得人快蒸發,還是咬牙撐完。有時加班到晚上十點,依然出門跑個 5K,只為不讓計畫中斷。漸漸地,我的身體開始回饋。
5K 最佳紀錄從 27 分鐘 → 25 分 → 24:55,耐力也能支撐到 25K。
那時我才開始相信,這件事好像真的做得到
賽前準備
跑全馬,光靠意志是不夠的。真正讓人能跑完全程的,是「準備」,比賽前幾週,我把能想到的都模擬了一遍。補水怎麼帶?配速怎麼抓?呼吸、擺臂、核心、甚至上廁所都要事先演練。
我給自己幾個重點:
- 補水策略: 10K 以內可以不帶水,跑前先喝 300–500cc;超過 10K 的長跑,一定要準備水或小零錢,沿途補給
- 補給計畫: 每 7K 吃一條能量果膠(7.5K、15K、23K、30K、37K),搭配每個補給站喝水+舒跑
- 呼吸節奏: 一吸、兩吐,幫助排出二氧化碳
- 配速建議: 前 5K 不要太快,穩穩暖身,之後每公里慢慢加速 2~3 秒,避免一開始就耗盡能量
- 姿勢提醒: 擺臂確實、身體微微前傾、縮小腹頂核心,讓力量更集中
賽前幾天我刻意減少跑量、提早睡眠、控制飲食,確保身體在最佳狀態迎接比賽。
裝備方面我也一一檢查:晶片、號碼布、果膠、帽子、跑錶…每個細節都不能掉。那天晚上,我把所有裝備排在桌上,看著它們,心裡有種緊張又興奮的感覺,這場比賽,不只是挑戰距離,更是對這五個月努力的驗收。
比賽當天,30K 之後的地獄
開跑當天氣溫舒適,氣氛熱烈。鳴槍那一刻,我被一群跑者的腳步聲包圍,那節奏聲讓人血脈賁張。前 20 公里狀態不錯,我照著計畫補給、補水,保持穩定節奏。身體輕盈、心情愉快,還一度覺得「也沒想像中難嘛」。
直到 30 公里後,地獄才開始。那時候肌肉開始僵硬,小腿緊繃、步伐變沉,每跨一步都像背著沙包。明明配速掉很快,卻怎麼都加不回來。撞牆的那一刻,不只是身體,而是意志也開始崩潰。
我試著用小目標撐下去:「再跑 500 公尺就好。」「再過一個補給站就休息。」有幾次真的停下走路,但又逼自己跑起來。那 12 公里是整場最煎熬的時刻。但也因為那段過程,讓我明白全馬的意義——不是比速度,而是比意志。
終點前最後一公里,我聽到觀眾加油聲:「加油!快到了!」那一瞬間,疲勞全都消失,只剩下純粹的感動。當我踏過終點線、手錶顯示 5:37,那一刻我知道,我不只是跑完了一場比賽,而是跨過了自己的極限。
完賽後的體悟,堆疊的力量

大會贈送的照片
很多人問我:「全馬跑起來是什麼感覺?」我想,最真實的答案是——很痛,但值得。從只能跑 3K 到完成 42K,不是奇蹟,而是累積。每一場訓練、每一滴汗水、每一次不放棄,都在慢慢把「不可能」變成「可以」。
這五個月,我不只練了體力,更練了節奏感、紀律與耐心。全馬不是靠爆發完成的,是靠「日復一日的堆疊」。它教會我:不管多遠的路,只要不停下腳步,終點就會出現。
下一站:半馬 SUB2
結束比賽後的那天,我在休息區看著完賽獎牌,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這還不是終點。」
下一個目標我已經定好了——半馬 SUB2。我想再次挑戰自己,把這五個月累積的耐力與節奏轉化成速度。跑步從一開始的「為了健檢」,變成了「為了自己」。它讓我更認識自己的極限,也學會在疲憊裡找到節奏。
我不知道下一場會跑去哪裡、配速能到多少,但我知道,我會繼續跑下去
因為跑步,讓我變成一個更有毅力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