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宮,總讓人懷著一種莊嚴又親切的心情踏入。這次的半日遊,時間不長,卻像穿越了一段文明長河,從玉器、青銅、書畫到瓷器,每一層樓都像在訴說古人的智慧與美感。

一樓主要是青銅與玉器的世界。青銅器的厚重與雕紋,讓人感受到禮制社會的秩序與莊嚴,那些看似冷冽的金屬,其實藏著古人對天地、祖先、神靈的敬意。


二樓則是瓷器與書畫的天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幾件明清時期的青花瓷與粉彩瓷,釉色清亮,紋飾細緻。

看著那些以山水、花鳥、人物為題的作品,不禁想著,這些器物原本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過——盛飯、飲茶、賞花、焚香——每一件都讓生活成為藝術。

書畫區更是令人駐足良久,一筆一墨,淡淡的墨痕卻能表達深遠的情感。古人不僅在畫自然,也在畫心境。

到了三樓,是特展的區域,這次展出的是關於唐宋文人生活的主題。從文房四寶、古籍抄本,到雅集圖卷,都讓人看見古代知識分子如何在書寫與交遊中,形成一種精神風景。

這部分特別引起我的共鳴——古人透過創作留下文明的記憶,而我們能否用現代方式重新詮釋?

我在展場中邊走邊想,這些文物雖然陳列在玻璃櫃中,但若能轉化成現代創作的靈感,是否就是一種「活化」?例如用古畫的構圖概念去設計插畫,或將青銅紋樣融入建築、服飾與品牌設計中。讓古典之美不只是被懷舊,而是再次進入我們的生活。這樣的再創作,不是褻瀆,而是傳承。

故宮的魅力,就在於它不只是收藏,更是一種啟發。半天的參觀時間雖短,卻讓我重新思考「文化」的意義——它不是靜止的過去,而是可以被對話、被再生的能量。每一次凝視古物的細節,都是一次與歷史的交流;而每一次創意的萌發,則是讓歷史在今天重新呼吸的開始。
或許,這就是文化最動人的地方:它既屬於過去,也屬於未來。
活化的例子如下:古畫動態化

清明上河圖
故宮唐三彩仕女
定窯嬰兒枕
至善園
唐三彩舞俑傭
夜宴圖
王羲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