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生成圖
文/喬正一
在台北榮總的志工團隊中,我與幾位資深志工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他們都懷抱著無私奉獻的精神,致力於服務病人及其家屬,令人敬佩。除了先前提到的趙惠東大哥外,還有星期四中午在三門診大廳服務的陳明珠大姐、羅淑華大姐、張秀梅大姐,以及星期五中午在三門診大廳服務的吳惠貞大姐、李素月大姐、劉玉碧大姐、張永兆大哥,三門診大門口輪椅組的劉鳳翔小姐及走動組的朱令貴大哥。他們臉上總是洋溢著喜樂,對病人及家屬態度和藹親切,充滿耐心與熱誠,低調默默行善,真正展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
這些大哥大姐們總是謙遜地說,他們因為退休後時間多,才選擇來醫院當志工。然而,我認為不能這樣說,世上有時間的閒人很多,但願意利用這些空閒的時間來台北榮總投入志工服務的人卻少之又少。他們選擇來醫院服務病人與家屬,並持之以恆,這種行動本身已經是稀有且難能可貴了。一位志工大姐跟我分享了她的心路歷程,她的外貌與體態令人驚嘆,雖然實際年齡已超過八十多歲,但看起來僅有六十多歲,行動依然矯健靈活。她在醫院服務近三十年,堅信這份長期的奉獻是家庭幸福與平安的基石。她的家庭生活十分美滿:兒子與兒媳孝順貼心,兒媳更在榮總擔任醫師;女兒遠嫁韓國,生活幸福安康;孫女則嫁到香港,與出身顯赫的伴侶共組家庭。這樣的幸福人生,或許正是她多年無私付出的最佳回報與見證。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展現出的「超強韌性」。一次在計劃前往馬祖旅遊前夕,她意外摔倒,兒子立即將她送至榮總急診。經過電腦斷層與超音波等詳細檢查,醫師確認她無大礙。她僅在急診留院觀察一天便回家休養,隨後的馬祖之旅依然如期進行,展現出驚人的康復能力與活力。
她還提到,這種因服務而帶來的健康與活力並非偶然。在第三門診大廳的服務台,幾位年逾八旬、服務近三十年的志工大姐們個個容光煥發、精神矍鑠。更令人敬佩的是,在榮總志工隊中,高齡九十多歲的「資深大哥大姐」比比皆是。他們不僅身體硬朗、頭腦清晰,無需他人照顧,甚至能反過來服務大眾,完美詮釋了「施比受更有福」的生命哲學。
從他們身上,我深刻體會到,保持健康與快樂,其實與心境有密不可分的因果關係。醫學界也早有研究指出,情緒與大腦活動之間有密切關聯。根據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的研究,透過腦電波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的影像檢查,可以辨識出有憂鬱傾向的人群。如果能及早進行認知治療或藥物干預,或許能幫助他們遠離憂鬱症的威脅。藍亭院長還指出,部分憂鬱症患者的人格特質在於過度思考,不是愛鑽牛角尖,就是經常沉溺於負面想法,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泥沼中,無法自拔,也看不到未來。簡而言之,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
喜樂的心是一帖良藥,或許,改變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解方。投入醫院志工的行列,將注意力從自我轉移到他人,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後便可發現生命的「放空」感。原來,世界是如此的廣大,而過去的自己只專注於個人的煩惱與情緒垃圾,因而錯失了外界的美好與無限的可能。
許多人不惜花費大量的金錢進行整形手術或購買保健食品來維持健康,但無論如何努力,似乎仍難以抵擋歲月在臉龐與身心上留下的痕跡。然而,我認為,保留青春的秘訣或許並不在於外在的整形手術或補品,而是在於以無私的心靈投入醫院服務他人,這才是真正有神效的回春之道,因為,我已見證了很多志工大哥與大姐的回春實例。
我曾在台北榮總遇到一位失能的老先生,他的妻子和兒子陪他來醫院抽血。回程時,他們準備搭計程車離開,但由於老先生已無法自行移動,情況相當困難。他的兒子費力地抱起他,試圖將他安置在後座,但老先生的體重不輕,整個過程非常吃力。看到這情形,我從車子的另一側進入,協助將老先生拉進車內,並幫忙將他扶正。
一切安頓好後,老先生和他的妻子搭車離去,而他的兒子可能有其他事情,並未隨車同行。他們當時並沒有向我道謝,但我完全不在意。大約五分鐘後,那位兒子跑回來,當面誠懇地向我道謝。我笑著回應:「你也辛苦了。」
這只是大醫院裡司空見慣的一個場景。世上有太多數不清的悲慘故事。想到自己照顧失智的母親雖然辛苦,但我何其幸運,因為比我更艱難或悲慘的經歷實在多不勝數。上天已經很眷顧我了。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不幸或感到憂鬱,不妨到醫院的急診室走一趟。你會深刻體會什麼是真正的人間地獄,而正常健康與平安的你,應該會因此更加感恩,明白自己其實已經很幸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