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職場裡,我們常覺得自己很忙,但仔細一想——忙的不是手,而是「心」。
有位主管跟我說:「我每天都在做決策,但晚上卻失眠,腦子停不下來。」
我問他:「你累的,是工作,還是想太多?」他沉默了一會,說:「好像後者更多。」
人真正的疲倦,不是任務太重,而是內心的糾結太多。
我陪伴許多高階主管整理思緒時,會請他們用四張「心理減法表」,
把模糊的焦慮變成具體的思考,降低內耗,重新找回掌控感。
一、把問題縮小一點,答案才會出現
有位行銷總監告訴我,她最近常陷入「家庭與事業如何平衡」的煩惱。
我請她先別急著想結論,而是把問題「拆小」。
她畫出一張表:
左邊列「公司狀況」——這段時間是否關鍵?是否有替代人?
右邊列「家庭狀況」——孩子有沒有特別需要?家人能否支援?
當她把「平衡」這個抽象問題轉成具體情境後,立刻看出:
「其實公司現在專案穩定,而孩子正進入適應期,我可以調整節奏。」
👉 很多焦慮,不是因為問題難,而是我們一次想太大。
別急著找人生解答,先聚焦眼前的具體情況,焦慮自然會小一半。
二、別老是往最壞的地方想
一位財務主管被新任CEO指派負責轉型案,連夜失眠。
他說:「萬一轉型失敗,我可能被追責,職涯就完了。」
我請他做張簡單的「現實對照表」:列出最壞的結果、最有可能的結果、以及最好情況。
結果發現——雖然轉型確實有風險,但CEO會共同承擔,還有顧問團隊支援。
「被全盤歸咎」這件事,其實機率極低。
他笑說:「原來我不是怕事情失敗,是怕自己想太多。」
👉 很多內耗,不是因為事情真的那麼糟,而是因為我們腦中劇本太多。
當你把想像的恐懼攤在紙上,你會發現,多數焦慮根本不會發生。
三、想多做一點前,先想該少做什麼
一位產品副總告訴我:「我想提升部門績效,同時帶新人、再寫一份個人成長企劃。」
我問他:「你打算用什麼時間做?」
他苦笑:「可能晚上?」
於是我讓他畫出「要增加的項目」和「可以刪掉的項目」。
結果發現,他每天花三小時在無效會議和回覆瑣事上。
他開始授權、縮短會議、拒絕不必要的請託,節省下來的時間讓他終於能專心在重要項目上。
👉 減法不是懶惰,而是智慧。
職場高手從不靠「多做」取勝,而是靠「只做對的事」脫穎而出。
四、分清楚「該我管的」與「不該我煩的」
有位高階主管升遷後,被同事冷嘲熱諷:「她靠關係上位。」
她氣得幾天睡不好,做決策也綁手綁腳。
我對她說:「別人的嘴,你管不了。他們怎麼看你,是他們的事;你要不要被影響,是你的選擇。」
從那天起,她不再花力氣揣測誰在說她壞話,而是專注做好成果。
幾個月後,她帶領團隊拿下年度獎金,全員都替她開心。
👉分清界線,不是冷漠,而是成熟。
放過別人對你的看法,也是在放過自己。
情緒穩定,是領導力最稀缺的競爭力
維持低內耗,不是要變成「不動情」的人,而是讓情緒有出口、思緒有秩序、行動有方向。
當你學會把問題拆小、別往最壞的方向想、該放就放,你會發現——穩定,不是天生的,是練出來的。
💬 你最近最常被哪一種內耗困住?
A. 想太多、睡不著
B. 在意別人眼光
C. 什麼都想抓住
D. 放不下不重要的事
👇留言告訴我,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也請分享給需要的朋友。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