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札記:《雲端亡魂》死亡不再終結,記憶不再消失:數位遺產的倫理困境

其實我一開始只是好奇這本書的書名。 「雲端亡魂」聽起來既科技又詭譎,再加上「數位資產」這個詞, 我原以為內容會是關於 AI、虛擬貨幣或數據經濟。

剛開始閱讀時,也沒有太多感覺,只覺得這議題離我很遠。 直到看到作者提到一句話:

「最快四十年後,數位平台上的死者將比活人還多。」

原來,我們每天上傳的照片、留言與貼文,終有一天都會留下來, 在雲端裡繼續「活著」。

當「生命」與「數據」越綁越緊,我們其實早就在雲端留下一個會繼續存在的自己:社群帳號、照片、訊息、雲端文件,無一例外。

作者卡爾・歐曼在《雲端亡魂》中追問四個核心:什麼是「數位遺物」?我們離世後這些資料屬於誰、如何被處理、會不會被 AI 重建與商業化?當存在延伸到線上,死亡是否還是終點?而我們是否願意、也是否已經準備好規劃自己的「雲端身後事」?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痕跡,正在構成我們的「數位人格」

我們每天發文、上傳照片、留言、按讚。 多數人並不覺得這些有什麼重要, 反正只是生活瑣事、情緒、或一張自拍。

但作者提醒:「我們第一次創造了不會死亡的死者。」

原來,那些被我們視為「沒什麼」的碎片, 正拼湊出一個在數位世界裡持續存在的「我」。 當身體離開後,這個數位人格仍會被演算法分析、被平台保存,甚至被 AI 學習、模仿、再利用。

當死者比活人多:資料儲存的隱形負擔

這是我心裡的第一個疑問是:

如果平台上的死人比活人多,那是不是代表伺服器需要更多空間來存放這些資料?

答案是沒錯的。 作者指出,這正是人類即將面臨的現實困境。

當越來越多帳號的主人離世, 這些「數位遺物」仍會持續存在於雲端: 照片、訊息、貼文、對話紀錄,都需要被伺服器保存與維護。

他形容,未來的網路世界將逐漸變成一座龐大的「數位墓地」, 無數的帳號與影像靜靜地留在那裡, 既沒有被遺忘,也無人再登入。

雖然書中沒有直接提到能源或碳排問題, 但可以想像,維持這樣的龐大系統勢必需要不斷運轉的伺服器與冷卻設備。 死亡因此不再是消失,而是進入一個需要基礎設施支撐的「長期存在狀態」。

第一次發現,死亡也會造成碳排 那是一種矛盾的永恆:而那些不被清理的雲端記憶,正在成為世界上另一種「永生的垃圾」。

AI復活亡者:慰藉還是幻覺?

我第二個疑問是:

這些數位資料,會不會被有心人拿來訓練 AI,用於詐騙或其他不當用途?

在這個「深偽」技術盛行的時代,也許有人能利用死者的聲音、影像或對話紀錄,

偽造成親人、朋友的模樣與語氣,不僅可能被拿來行騙,更可能讓真正懷念他的人誤以為他仍在世,反而陷入更深的哀傷,難以真正放下。

作者確實談到這個現象。AI 確實能根據死者的聲音、照片、對話紀錄, 生成「AI 版本的親人」,他會回你訊息、叫你的名字、模仿他的語氣。

乍聽之下很溫暖,卻也極度危險。 心理學上這會造成「延遲哀悼」與「依附錯亂」, 讓人陷入無法面對失去的狀態,甚至永遠活在「假親人」的幻覺裡。

這也是一種數位創,傷這是學界近年新提出的概念。

指的是人們在數位環境中,因虛擬再現亡者所引發的心理創傷。

想像一下:某天打開社群媒體,系統自動生成「你與某位已故親人的回憶影片」

那種震撼與困惑,對哀傷中的人來說,可能是一種再度喪失的創傷。

技術讓亡者「復活」,但人心未必準備好面對。

若缺乏倫理規範與心理輔導配套,AI 模擬亡者的技術,可能會帶來新型態的心理疾病與情感依附障礙。

這也是作者最深的警告:當技術沒有邊界,哀悼就可能變成困在雲端的輪迴。

公司為什麼要保存死者的資料?

接著我又想:思考數位遺產的用意是?因為我在閱讀此書之前真的感受不到他的重要性。

一個人死後,雲端帳號與數據究竟屬於誰?家人?公司?國家? 而這些資料,對公司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作者指出,現今多數國家都還沒有完善的「數位遺產法」。 社群平台雖然提供所謂的「紀念帳號」制度, 但實際上仍是由企業決定。

死者的數位存在,已成為一種企業資產。

從企業角度看,死者的資料仍然是「有價資產」:

  • 廣告與行銷分析:用死者的數據預測同族群使用者的行為。
  • AI 訓練資料:讓演算法學習語言、情緒與對話模式。
  • 品牌活躍度維持:帳號數越多,平台看起來越「繁榮」。

「死者的數據被私有化,成為企業資本的一部分。 我們的死亡,正在被商業化。」

換句話說, 死後的我們仍在替平台創造價值, 只是再也沒有人能替我們說「不同意」。

作者因此呼籲: 數位遺產應該被視為個人的延伸人格資產,而非企業財產。 這樣的覺醒,才是數位時代的倫理底線。

若數位遺產成立,是否代表家人能繼承全部,那我的隱私呢?

這又帶出另一個矛盾的問題。 若數位遺產可以由家人繼承,那我們的隱私又該如何被保護?

假設有一天我離開了, 家人能打開我所有的訊息、照片、信件嗎? 那些也許是我不想被看見、只屬於自己的思緒。

作者主張:「繼承權,不等於閱讀權。」

家人可以管理帳號、保留回憶, 但不應被授權自由閱讀所有內容。 真正的尊重,是讓死者被記得, 同時保留沈默的權利。

他稱這為「數位遺產的兩難」,死亡帶走了身體,卻留下了沒有邊界的資訊。

那我們該怎麼辦?

其實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多點人了解自己的數位資訊都有可能造成後續的延伸。 所以才需要立法看數位遺產該怎麼去留。

作者在書末強烈呼籲:不要把選擇權交給平台,也不要假設系統會自動替你處理。

他認為,數位死亡需要法律、平台與個人三方共同建立規範:

  1. 立法層面:各國應制定明確的數位遺產法,保障死者資料主權。
  2. 技術層面:平台應讓使用者生前能設定帳號的身後處理方式。
  3. 個人層面:我們應提早規劃「數位遺囑」,決定哪些資料該保留、刪除或封存。

這些決定,就像「數位版的遺囑與保險」, 是幫助家人減少糾結與痛苦的方式。

數位遺產不是讓家人接收一切, 而是讓我們在死後仍保有對邊界的主導權。

最大的問題:我們不覺得這些東西重要

我後來發現,作者其實最想提醒的, 並不是技術或法律,而是,人們的無感。

很多人會說:「平台愛用就用吧,反正我的貼文也沒什麼重點。」 (不要說大多數人了,其實我掀開書籍之前都還沒意識到我的數位資訊有那麼重要!)

但正是這種「沒什麼」的態度, 讓平台能名正言順地把我們的生命資料化、商業化。

我們以為那只是生活碎片, 但對 AI 來說,那是最真實的行為樣本。 我們以為不重要的東西,其實就是我們的全部。

思考數位遺產的用意:不是為了死者,而是為了生者

讀完《雲端亡魂》後我終於明白, 思考數位遺產的意義,並不是為了死後的世界, 而是為了讓「活著的人」重新擁有選擇權。

這些問題表面上談的是死亡, 其實是在提醒我們:要如何定義自己的存在與邊界。

數位遺產並不是讓家人「接收一切」, 而是讓我們在死後仍保有對「邊界」的主導權。 死亡不該讓隱私被攤開, 而應讓「記得」與「尊重」能同時存在。

真正的「數位善終」, 是讓愛你的人能懷念你, 但也能保留那些只屬於你自己的片段

它讓我們重新問自己:

  • 我希望自己的帳號怎麼被留下?
  • 我想讓誰擁有我的資料?
  • 哪些記憶該被刪除?哪些應該被傳承?

一開始,我只是好奇「雲端亡魂」這四個字。 但讀完之後,我才明白, 這不是一本談死者的書, 而是一本寫給所有「還在雲端活著的人」。

作者希望我們理解—— 每個人都在無意間留下自己的「數位靈魂」。 它不該成為企業的私有財, 而應被視為屬於人的「延伸人格資產」。

思考數位遺產的意義, 不是為了死亡的歸屬, 而是為了讓我們能主動決定: 自己的數位生命,要如何結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生活中的文化線索|富貴觀人記事 Fukuei’s Notes
12會員
56內容數
這裡是一個寫字的人,安放觀察與情感的角落。 有些生活寫得太慢,才有餘味;有些文化不夠近,才值得靠近。 如果你喜歡安靜讀字,也許可以在這裡停留一下。
2025/09/11
《工作、消費主義與新窮人》這本書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現代社會中的焦慮與脆弱。書中提醒我們,現代社會已從以前的工作倫理轉向消費倫理。 在工業時代,勤奮與努力工作代表一個人的價值;但如今,能否參與消費才成了身分與地位的象徵。這個轉變,悄悄改寫了我們對「價值」的理解。 書本核心觀點:從「工作倫理」
2025/09/11
《工作、消費主義與新窮人》這本書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在現代社會中的焦慮與脆弱。書中提醒我們,現代社會已從以前的工作倫理轉向消費倫理。 在工業時代,勤奮與努力工作代表一個人的價值;但如今,能否參與消費才成了身分與地位的象徵。這個轉變,悄悄改寫了我們對「價值」的理解。 書本核心觀點:從「工作倫理」
2025/05/20
我們習慣壓抑、習慣體諒、習慣沈默。 但《囍宴》這齣電影讓我發現,愛若不能被好好說出口,終將變成彼此的距離。 這是一篇寫給自己,也寫給所有曾經在情緒裡卡住的你我的文章,我們能不能慢慢練習,不再只是懂事,而是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情緒。
2025/05/20
我們習慣壓抑、習慣體諒、習慣沈默。 但《囍宴》這齣電影讓我發現,愛若不能被好好說出口,終將變成彼此的距離。 這是一篇寫給自己,也寫給所有曾經在情緒裡卡住的你我的文章,我們能不能慢慢練習,不再只是懂事,而是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情緒。
2025/05/12
氣死人啦!差一點就搶到《冥婚鬧泰大》的影人場門票,結果還是眼睜睜看它秒殺。 雖然沒搶到影人場,內心小小扼腕,但我還是毫不猶豫衝首映支持,而且現在在計畫二刷。 這部電影,根本是泰式喜劇的極致展現,一開場就笑聲不斷,整場觀影體驗超棒! 真的是從頭笑到尾,笑到肚子痛、眼淚都流出來。泰國電影再次證明了
2025/05/12
氣死人啦!差一點就搶到《冥婚鬧泰大》的影人場門票,結果還是眼睜睜看它秒殺。 雖然沒搶到影人場,內心小小扼腕,但我還是毫不猶豫衝首映支持,而且現在在計畫二刷。 這部電影,根本是泰式喜劇的極致展現,一開場就笑聲不斷,整場觀影體驗超棒! 真的是從頭笑到尾,笑到肚子痛、眼淚都流出來。泰國電影再次證明了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想開始學塔羅卻不知道要準備哪些工具?這篇整理塔羅新手必備好物清單,從塔羅牌、塔羅布到收納袋與香氛噴霧一次入手。趁蝦皮雙11優惠打造專屬占卜空間,還能加入蝦皮分潤計畫,用分享創造收入。
Thumbnail
想開始學塔羅卻不知道要準備哪些工具?這篇整理塔羅新手必備好物清單,從塔羅牌、塔羅布到收納袋與香氛噴霧一次入手。趁蝦皮雙11優惠打造專屬占卜空間,還能加入蝦皮分潤計畫,用分享創造收入。
Thumbnail
今天不只要分享蝦皮分潤計畫,也想分享最近到貨的魔法少年賈修扭蛋開箱,還有我的雙11購物清單,漫畫、文具、Switch2、後背包......雙11優惠真的超多,如果有什麼一直想買卻遲遲還沒下手的東西,最適合趁這個購物季趕緊下單!
Thumbnail
今天不只要分享蝦皮分潤計畫,也想分享最近到貨的魔法少年賈修扭蛋開箱,還有我的雙11購物清單,漫畫、文具、Switch2、後背包......雙11優惠真的超多,如果有什麼一直想買卻遲遲還沒下手的東西,最適合趁這個購物季趕緊下單!
Thumbnail
四十歲開始重視健康並不晚,透過遵循七項長壽習慣,您可以顯著提高生活質量與壽命。這些習慣包括不抽煙、適度飲酒、良好的睡眠、定期運動,以及健康的飲食。文章還強調了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則和如何辨識需要求診的心理情況,並建議如何透過飲食與生活方式來增強生活質量,特別是女性在三十歲後的挑戰。
Thumbnail
四十歲開始重視健康並不晚,透過遵循七項長壽習慣,您可以顯著提高生活質量與壽命。這些習慣包括不抽煙、適度飲酒、良好的睡眠、定期運動,以及健康的飲食。文章還強調了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則和如何辨識需要求診的心理情況,並建議如何透過飲食與生活方式來增強生活質量,特別是女性在三十歲後的挑戰。
Thumbnail
生命就是一段旅程,所以我們需要知道以下三件事: 1. 我現在在哪裡? 2. 要往哪個方向走? 3. 下一個目的地在哪裡? 本書就是以設計思考的角度,學著替自己計劃未來生命的藍圖
Thumbnail
生命就是一段旅程,所以我們需要知道以下三件事: 1. 我現在在哪裡? 2. 要往哪個方向走? 3. 下一個目的地在哪裡? 本書就是以設計思考的角度,學著替自己計劃未來生命的藍圖
Thumbnail
讀完《好事吸引力結界》後我才知道 原來我們不是不會使用吸引力法則 而是吸引力法則實現了潛意識的「負面想法」 那麼該如何讓自己不要吸引負面的東西呢? 答案就在於「設定好事吸引力結界」以及「改變自己的潛意識」 這樣就能幫助我們只吸引到好事,不吸引到不符合期望的事了! 那麼要如何「設定好事吸引力結界」以及
Thumbnail
讀完《好事吸引力結界》後我才知道 原來我們不是不會使用吸引力法則 而是吸引力法則實現了潛意識的「負面想法」 那麼該如何讓自己不要吸引負面的東西呢? 答案就在於「設定好事吸引力結界」以及「改變自己的潛意識」 這樣就能幫助我們只吸引到好事,不吸引到不符合期望的事了! 那麼要如何「設定好事吸引力結界」以及
Thumbnail
讀於初出社會迷惘時,再讀於休息期間自我療癒時。到底童年會怎樣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這本書都有說。父母一書可以學懂教小朋友,青少年人一書可以重新認識自己,成年人一書可以改善自觀和看社會的觀點。
Thumbnail
讀於初出社會迷惘時,再讀於休息期間自我療癒時。到底童年會怎樣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這本書都有說。父母一書可以學懂教小朋友,青少年人一書可以重新認識自己,成年人一書可以改善自觀和看社會的觀點。
Thumbnail
「老實說吧,這宇宙根本不在乎你的慾望,對你也沒什麼興趣。」 真是一針見血的一句話,閱讀到感覺自己被嗆得不要不要的,使得看這本書的過程變得很有趣,覺得作者Ellis嘮叨又跳針,但耐著性子看到後面,反倒感受到了Ellis的苦口婆心還有難以捉模的幽默感。
Thumbnail
「老實說吧,這宇宙根本不在乎你的慾望,對你也沒什麼興趣。」 真是一針見血的一句話,閱讀到感覺自己被嗆得不要不要的,使得看這本書的過程變得很有趣,覺得作者Ellis嘮叨又跳針,但耐著性子看到後面,反倒感受到了Ellis的苦口婆心還有難以捉模的幽默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