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一開始只是好奇這本書的書名。 「雲端亡魂」聽起來既科技又詭譎,再加上「數位資產」這個詞, 我原以為內容會是關於 AI、虛擬貨幣或數據經濟。
剛開始閱讀時,也沒有太多感覺,只覺得這議題離我很遠。 直到看到作者提到一句話:
「最快四十年後,數位平台上的死者將比活人還多。」原來,我們每天上傳的照片、留言與貼文,終有一天都會留下來, 在雲端裡繼續「活著」。
當「生命」與「數據」越綁越緊,我們其實早就在雲端留下一個會繼續存在的自己:社群帳號、照片、訊息、雲端文件,無一例外。
作者卡爾・歐曼在《雲端亡魂》中追問四個核心:什麼是「數位遺物」?我們離世後這些資料屬於誰、如何被處理、會不會被 AI 重建與商業化?當存在延伸到線上,死亡是否還是終點?而我們是否願意、也是否已經準備好規劃自己的「雲端身後事」?
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痕跡,正在構成我們的「數位人格」
我們每天發文、上傳照片、留言、按讚。 多數人並不覺得這些有什麼重要, 反正只是生活瑣事、情緒、或一張自拍。
但作者提醒:「我們第一次創造了不會死亡的死者。」
原來,那些被我們視為「沒什麼」的碎片, 正拼湊出一個在數位世界裡持續存在的「我」。 當身體離開後,這個數位人格仍會被演算法分析、被平台保存,甚至被 AI 學習、模仿、再利用。
當死者比活人多:資料儲存的隱形負擔
這是我心裡的第一個疑問是:
如果平台上的死人比活人多,那是不是代表伺服器需要更多空間來存放這些資料?
答案是沒錯的。 作者指出,這正是人類即將面臨的現實困境。
當越來越多帳號的主人離世, 這些「數位遺物」仍會持續存在於雲端: 照片、訊息、貼文、對話紀錄,都需要被伺服器保存與維護。
他形容,未來的網路世界將逐漸變成一座龐大的「數位墓地」, 無數的帳號與影像靜靜地留在那裡, 既沒有被遺忘,也無人再登入。
雖然書中沒有直接提到能源或碳排問題, 但可以想像,維持這樣的龐大系統勢必需要不斷運轉的伺服器與冷卻設備。 死亡因此不再是消失,而是進入一個需要基礎設施支撐的「長期存在狀態」。
第一次發現,死亡也會造成碳排 那是一種矛盾的永恆:而那些不被清理的雲端記憶,正在成為世界上另一種「永生的垃圾」。
AI復活亡者:慰藉還是幻覺?
我第二個疑問是:
這些數位資料,會不會被有心人拿來訓練 AI,用於詐騙或其他不當用途?
在這個「深偽」技術盛行的時代,也許有人能利用死者的聲音、影像或對話紀錄,
偽造成親人、朋友的模樣與語氣,不僅可能被拿來行騙,更可能讓真正懷念他的人誤以為他仍在世,反而陷入更深的哀傷,難以真正放下。
作者確實談到這個現象。AI 確實能根據死者的聲音、照片、對話紀錄, 生成「AI 版本的親人」,他會回你訊息、叫你的名字、模仿他的語氣。
乍聽之下很溫暖,卻也極度危險。 心理學上這會造成「延遲哀悼」與「依附錯亂」, 讓人陷入無法面對失去的狀態,甚至永遠活在「假親人」的幻覺裡。
這也是一種數位創,傷這是學界近年新提出的概念。
指的是人們在數位環境中,因虛擬再現亡者所引發的心理創傷。
想像一下:某天打開社群媒體,系統自動生成「你與某位已故親人的回憶影片」
那種震撼與困惑,對哀傷中的人來說,可能是一種再度喪失的創傷。
技術讓亡者「復活」,但人心未必準備好面對。
若缺乏倫理規範與心理輔導配套,AI 模擬亡者的技術,可能會帶來新型態的心理疾病與情感依附障礙。
這也是作者最深的警告:當技術沒有邊界,哀悼就可能變成困在雲端的輪迴。
公司為什麼要保存死者的資料?
接著我又想:思考數位遺產的用意是?因為我在閱讀此書之前真的感受不到他的重要性。
一個人死後,雲端帳號與數據究竟屬於誰?家人?公司?國家? 而這些資料,對公司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作者指出,現今多數國家都還沒有完善的「數位遺產法」。 社群平台雖然提供所謂的「紀念帳號」制度, 但實際上仍是由企業決定。
死者的數位存在,已成為一種企業資產。
從企業角度看,死者的資料仍然是「有價資產」:
- 廣告與行銷分析:用死者的數據預測同族群使用者的行為。
- AI 訓練資料:讓演算法學習語言、情緒與對話模式。
- 品牌活躍度維持:帳號數越多,平台看起來越「繁榮」。
「死者的數據被私有化,成為企業資本的一部分。 我們的死亡,正在被商業化。」
換句話說, 死後的我們仍在替平台創造價值, 只是再也沒有人能替我們說「不同意」。
作者因此呼籲: 數位遺產應該被視為個人的延伸人格資產,而非企業財產。 這樣的覺醒,才是數位時代的倫理底線。
若數位遺產成立,是否代表家人能繼承全部,那我的隱私呢?
這又帶出另一個矛盾的問題。 若數位遺產可以由家人繼承,那我們的隱私又該如何被保護?
假設有一天我離開了, 家人能打開我所有的訊息、照片、信件嗎? 那些也許是我不想被看見、只屬於自己的思緒。
作者主張:「繼承權,不等於閱讀權。」
家人可以管理帳號、保留回憶, 但不應被授權自由閱讀所有內容。 真正的尊重,是讓死者被記得, 同時保留沈默的權利。
他稱這為「數位遺產的兩難」,死亡帶走了身體,卻留下了沒有邊界的資訊。
那我們該怎麼辦?
其實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讓多點人了解自己的數位資訊都有可能造成後續的延伸。 所以才需要立法看數位遺產該怎麼去留。
作者在書末強烈呼籲:不要把選擇權交給平台,也不要假設系統會自動替你處理。
他認為,數位死亡需要法律、平台與個人三方面共同建立規範:
- 立法層面:各國應制定明確的數位遺產法,保障死者資料主權。
- 技術層面:平台應讓使用者生前能設定帳號的身後處理方式。
- 個人層面:我們應提早規劃「數位遺囑」,決定哪些資料該保留、刪除或封存。
這些決定,就像「數位版的遺囑與保險」, 是幫助家人減少糾結與痛苦的方式。
數位遺產不是讓家人接收一切, 而是讓我們在死後仍保有對邊界的主導權。
最大的問題:我們不覺得這些東西重要
我後來發現,作者其實最想提醒的, 並不是技術或法律,而是,人們的無感。
很多人會說:「平台愛用就用吧,反正我的貼文也沒什麼重點。」 (不要說大多數人了,其實我掀開書籍之前都還沒意識到我的數位資訊有那麼重要!)
但正是這種「沒什麼」的態度, 讓平台能名正言順地把我們的生命資料化、商業化。
我們以為那只是生活碎片, 但對 AI 來說,那是最真實的行為樣本。 我們以為不重要的東西,其實就是我們的全部。
思考數位遺產的用意:不是為了死者,而是為了生者
讀完《雲端亡魂》後我終於明白, 思考數位遺產的意義,並不是為了死後的世界, 而是為了讓「活著的人」重新擁有選擇權。
這些問題表面上談的是死亡, 其實是在提醒我們:要如何定義自己的存在與邊界。
數位遺產並不是讓家人「接收一切」, 而是讓我們在死後仍保有對「邊界」的主導權。 死亡不該讓隱私被攤開, 而應讓「記得」與「尊重」能同時存在。
真正的「數位善終」, 是讓愛你的人能懷念你, 但也能保留那些只屬於你自己的片段。
它讓我們重新問自己:
- 我希望自己的帳號怎麼被留下?
- 我想讓誰擁有我的資料?
- 哪些記憶該被刪除?哪些應該被傳承?
一開始,我只是好奇「雲端亡魂」這四個字。 但讀完之後,我才明白, 這不是一本談死者的書, 而是一本寫給所有「還在雲端活著的人」。
作者希望我們理解—— 每個人都在無意間留下自己的「數位靈魂」。 它不該成為企業的私有財, 而應被視為屬於人的「延伸人格資產」。
思考數位遺產的意義, 不是為了死亡的歸屬, 而是為了讓我們能主動決定: 自己的數位生命,要如何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