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滿招」成為奇蹟,學校的價值主張,還能只剩「升學率」嗎?
「2028 年,大一新生數將跌破 16 萬。」
這個數字,不是危言聳聽,是教育部公開的預測。這場被稱為「117 大限」(虎年新生大減)的海嘯,正從國小、國中,一路往高中和大學席捲而來。
少子化,早已不是偏鄉學校的「生存問題」,而是所有教育機構,包含頂尖私校與國立大學在內的「轉型問題」。
當「供給」(學額)遠大於「需求」(學生),過去那套依賴「升學率」、「校地大小」、「博士師資」的「傳統軍備競賽」已然失靈。家長與學生的焦慮,早已轉向:「這張文憑,在 AI 時代還值錢嗎?」、「我的孩子,具備全球移動的能力嗎?」
過去十多年,我在輔導企業轉型時,看到的是「市場」如何淘汰掉「沒有核心價值」的產品。而現在,這場淘汰賽,正血淋淋地在「教育界」上演。
學校,就是「產品」。校長與董事會,就是「產品經理」。
讀者關心的是:當浪潮來襲,台灣的教育現場,有哪些「新典範」正在浮現?我彙整了國內外數個成功轉型的案例,歸納出三條清晰的「突圍之路」。
突圍之路一:從「大而全」到「精而深」—— 利基定位與品牌再造
海嘯來襲時,最先沉沒的,往往是那些「沒有特色」、試圖討好「所有人」的船。
過去,台灣的學校(尤其是私校)普遍患有「同質化焦慮」。你有雙語班,我也要有;你蓋了體育館,我就要蓋游泳池。結果,每間學校都長得一樣,最後只能淪為「學費」和「升學率」的價格戰。
但在我觀察的成功案例中,「滿招」的學校,第一步都是「勇敢地捨棄」。
【典範:芬蘭的「主題式高中」】 芬蘭在面對教育轉型時,早已放棄「標準化」的升學工廠。他們出現了大量「主題式」學校。例如,專注於「媒體與藝術」的高中、專注於「永續與環境科學」的高中。
勳觀點: 在「少子化」的市場區隔 (Segmentation) 裡,你的目標不該是「搶下 50% 的市場」,而是「成為那 5% 利基市場的『唯一首選』」。你必須回答一個殘酷的問題:「如果我的學校明天消失了,誰會感到可惜?」
突圍之路二:從「在地升學」到「全球佈局」—— 國際連結與雙軌並行
第二個現實是:台灣的「人才」,正在被「全世界」挖角。
當新加坡、香港,甚至日本的頂尖大學,都用高額獎學金來「挖走」台灣的頂尖高中生時,你的「競爭對手」,早已不是「隔壁學校」,而是「跨國」的教育集團。
但這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典範:日本立命館 APU(亞洲太平洋大學)】 APU 是一所刻意蓋在「偏鄉」(九州別府)的大學。但在 2000 年創校時,它就立下一個極為清晰的「國際化」定位。它的學生來自 100 多個國家,教師一半以上是外籍,全英語授課。它成功地把自己打造成「亞洲的樞紐」,吸引了大量不想去歐美,但又想擁有國際視野的亞洲學生。
【台灣的實踐:不只「雙語」,更是「雙軌」】 我看到台灣幾所具備遠見的私校,已經在做「雙軌並行」。
- 教學雙軌: 他們不只提供「學測」的升學輔導,更全面導入 IB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AP (Advanced Placement) 等國際課程。他們讓學生「自主選擇」,畢業時,你可以拿「台灣學歷」去申請台大,也可以拿「文憑」去申請國外名校。
- 師資雙軌: 他們意識到「本地師資」的局限性,開始系統性地與「海外大學」建立「師資交換」與「線上共學」。讓學生在台灣的教室裡,就能與美國、澳洲的教授進行「遠端協作專案」。
勳觀點: 你的學校,是「出口」還是「進口」?
在少子化下,你不能再只滿足於「把學生送進台大」。你必須具備「國際視野」:一方面,你要能「出口」—— 幫台灣的學生「對接全球」;另一方面,你更要能「進口」—— 打造一個連「外國學生」都願意飛來台灣就讀的「獨特環境」。
當你的生源來自「全世界」,「少子化」對你的衝擊,自然降到最低。
突圍之路三:從「封閉校園」到「產業生態」—— 價值共創與終身學習
我在輔導轉型時,最常問校長一個問題:「你的學校,跟『在地』有什麼關係?」
過去的學校,是一座「象牙塔」。它與社區、與產業是「脫節」的。
但在「終身學習」和「地方創生」成為顯學的今天,學校最有價值的資產,不再是「大樓」,而是「知識」與「場域」。
【典範:美國 Olin College(歐林工學院)】 Olin 是一所「沒有科系」的頂尖工學院。它從創校開始,就堅持「專案導向」。它的「畢業專題」,全部來自「真實企業的需求」。學生在畢業前,就已經擁有「為波音公司解決問題」的經驗。這種「即戰力」,讓它的畢業生起薪,遠高於傳統名校。
【台灣的實踐:技職的「再升級」】 台灣的「技職體系」,其實是這波浪潮中,最有機會「彎道超車」的。
我看到南部一所科大,他們做的不只是「產學合作」(那是 1.0 版本)。他們做的是「產業共生」(2.0 版本):
- 「引廠入校」: 他們把「AI 數據中心」、「無人機研發部」直接「內嵌」到系館裡。學生不用「去工廠實習」,學生「就在工廠裡上課」。
- 「企業認養課程」: 課程大綱不再是「教授」說了算,而是由「企業人資」與「技術主管」共同制定。企業甚至「出資」認養這門課,確保「教的」就是「要用的」。
- 「回流教育」: 他們的「教室」在晚上和週末,是「產業的內訓中心」。他們為合作企業的「在職員工」提供「數位轉型」的學分班。
勳觀點: 這所科大,徹底打破了「校園」的圍牆。
它不再只是一個「頒發文憑」的機構,它讓自己成為了「區域產業」的「人才庫」與「研發中心」。當它與「產業」的命運綁在一起時,它就創造了「學生、學校、企業」三贏的「生態系」。
給教育決策者的最終建言:從「管理者」變為「企業家」
我相信我的讀者關心的是「未來」。而少子化浪 undisguisedly 揭示了台灣教育的「未來」:
「標準化」的時代已經結束,「價值化」的時代正在來臨。
身為一個校長、一個董事會成員,你不能再用「管理者」的思維,去「維持」一個日漸衰敗的舊系統。你必須具備「企業家」的精神,去「開創」一個新的價值模型。
我給你的建議很清晰:
- 「重新定位」: 找到你的「唯一性」。
- 「連結國際」: 打開你的「天花板」。
- 「融入產業」: 拆掉你的「圍牆」。
這場「滿招」之戰,打的不是「行銷」,不是「招生技巧」,而是你(你)是否真正理解了「這個時代的焦慮」,並為你的「客戶」(家長與學生),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價值」。
你的學校,準備好「再造」了嗎?
李建勳 | 您的策略陪跑者 |企業數位轉型教練 · 實戰策略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