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和 AI 對話,其實是在重新認識自己——
一、老師最熟悉的角色,是「回答者」
在課堂上,我們總是被期待給答案。
學生問:「老師,這樣寫對嗎?」
老師答:「錯,要這樣。」
長年下來,我們習慣了扮演「知道的人」。
但在 AI 時代,你不再是唯一知道的人。
因為學生也能問AI:「這樣寫對嗎?」
而AI會回答得快、答得全、甚至比你更有條理。
這時候,許多老師的第一反應是——焦慮。
但其實,AI 並不是在挑戰老師的權威,
而是讓老師有機會回到「學習者」的位置。
二、AI不是助教,而是鏡子
我們很容易把AI想成「教學助理」——幫你改作業、出題、產生教案。
但如果你只把AI當成工具,你會錯過它最強的價值:反思回饋。
AI 會模仿你,因為它學你的語氣、你的問法、你的思考方式。
而這正是它能成為「鏡子」的原因。
試著和它對話——
不問「怎麼教」,而是問「我在教的時候,自己是怎樣的人?」
例如,你可以這樣開始:
請幫我模擬我是一個國小老師,
上課時我講得太快、學生常跟不上,
請你模仿我平常上課的語氣,
然後幫我指出這樣的語氣會讓學生有什麼感覺。
AI 可能會回答:
你的語氣熱情但節奏快,學生可能會感覺緊張、來不及反應。
有時他們不是聽不懂,而是沒有被你「等」到。
這段回饋,不是AI教你怎麼教,
而是幫你「看到你沒看見的自己」。
三、對話是一種覺察練習
很多老師其實不缺技巧,而是缺「看自己」的時間。
AI 對話的真正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安全的自我對話空間。
在那裡,你可以誠實、不被打分、不被學生看見。
你可以問它:
- 「為什麼我總是會講太久?」
- 「為什麼我會對某些學生特別有耐心?」
- 「如果我是一個學生,會喜歡我這樣的老師嗎?」
這些問題以前沒地方問,現在有AI可以陪你問。
它不會笑你,也不會批評你,只會幫你繼續往下挖。
AI 對話最像的,不是查資料,而是寫日記——
一種語言化的自我整理。
四、AI 幫你整理的,不只是文字,而是情緒節奏
有老師試著把自己的課堂逐字稿丟進AI,
請它幫忙摘要重點。
結果AI說:「老師在講重點時語氣上揚,學生插話次數變多,這代表他們其實在回應。」
這讓老師驚訝:原來我最有效的教學時刻,不是我以為的那段講解,而是學生插嘴的那一刻。
AI能捕捉這些語言節奏與互動變化,
但更重要的是——它幫你重新定義什麼是「有效教學」。
有時候「安靜」不等於「專心」,
「混亂」反而代表學生正在活學。
AI讓你能從更高的角度看自己的課堂:
不是對錯,而是節奏與能量。
五、具體練習:用AI進行「教學人格照鏡練習」
這是一個任何老師都能試的簡單方法。
🪞 步驟如下:
1️⃣ 開啟AI對話框(任何LLM都可),輸入:
請你幫我模擬我是國小老師,
我的特徵是:講話快、情緒多、喜歡舉例。
請你幫我分析這樣的教學風格,
對學生來說會有哪些優點與缺點?
2️⃣ 閱讀AI的回答後,再問:
請幫我想三種改善方法,但不要改掉我的特色。3️⃣ 最後,請AI幫你生成一段「模擬課堂對話」:
學生提問 → 老師回答 → 學生回應。
觀察語氣、速度、轉折。
這樣做,你會開始看到:
AI不是教你改變,而是幫你「理解自己怎麼教」。
六、覺察比完美更重要
很多老師聽到「用AI反思」會怕。
怕它太冰冷、太理性、沒人味。
但其實,AI能幫你回到「人味」的核心——
因為它幫你看見那些你習慣忽略的人性細節。
覺察不是要變成完美的老師,
而是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老師。
AI只是讓這件事變得更容易、也更誠實。
七、當老師重新學會問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發現:
AI真正強大的地方,不是回答問題,而是反問你。
有時它會問:
「為什麼你覺得學生沒專心?」
「如果學生其實在用不同方式學習呢?」
這些反問,讓你重新思考「教」這件事。
你開始不再害怕學生會查答案,
因為你也正在重新學會問問題。
當老師願意再次當一個學習者,
那堂課就會變得真實又有生命力。
🌿 小練習:三句AI對話日記
請你試試看,今天和AI對話三句:
1️⃣ 「請幫我回想我最近一堂課最有能量的時刻。」
2️⃣ 「你覺得那代表了我哪種教學特質?」
3️⃣ 「如果我想更穩定地做到這樣,我可以怎麼練習?」
把AI的回答留下來。
那不是建議,而是一面鏡子。
等到一週後再看,你會看到自己正在改變。
💭 本週共學提問
你上課時最像什麼樣的人?
嚴謹的導演、溫柔的講故事者,還是節奏飛快的指揮?
AI 會怎麼形容你?
而你,又希望它怎麼形容你?
AI 不是你的替代品,也不是你的學生。
它是你的鏡子。
當你願意對它誠實時,
你也正在對自己誠實。
這,正是覺察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