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東羅馬被十字軍一度滅亡後,君士坦丁堡成為各路人馬搶奪的對象。而在眾多的陰謀算計、武力征伐之中,曾經有那麼機會,君士坦丁堡的大門,竟可能向「保加利亞第二帝國」敞開。
故事的導火線,是1228年,盤據君士坦丁堡的十字軍「拉丁帝國」皇帝羅伯特忽地過世。繼承人是他的弟弟鮑德溫二世尚未成年,需要選舉攝政皇帝協助。此時的拉丁帝國,還頗受風頭正建的希臘勢力,伊比魯斯的狄奧多羅威脅。後者已經於1225年稱帝,自然劍指君士坦丁堡。而拉丁帝國實力不足,無法單獨迎敵。
於是,城內就有一派忽地腦筋一轉,動到北邊的保加利亞第二帝國頭上:何不與沙皇結成秦晉之好,並邀請沙皇來君士坦丁堡擔任攝政皇帝呢?
保國與狄奧多羅本為友邦,一旦拉丁帝國成功迎接沙皇入主君士坦丁堡,則他們既得強援,又讓強敵去了個盟友。
拉丁帝國的政要們有多看重這項外交提議,不得而知。但沙皇伊凡.亞森二世非常積極。畢竟這可是千載難逢、可以兵不血刃奪下新羅馬的機會。
雙方正互相外交拔河之際,在1230年,則又發生了一樁新的劇變:迪奧多羅皇帝(暫)終於帶著傾國之力的大軍,出征君士坦丁堡,要重建東羅馬的威光。
這一次對希臘人來說前景滿滿的遠征,不知為何竟以狄奧多羅背棄與保加利亞的盟約,突然改向北攻,最後慘敗給保加利亞作結。
而這個「歷史之謎」,最有力的解釋之一,正來自於前面的「保加利亞攝政之謀」:狄奧多羅可能接獲消息,知道保加利亞正在與拉丁帝國安通款曲。
他大概既憤怒有人想途中截胡,又害怕在攻城期間,忽地被保加利亞抄掠後方,因而打算先下手為強,沒料到霸業竟終結於此,也是遺憾。
至於「保加利亞攝政之謀」,則在隔年的1231年徹底觸礁。原來拉丁帝國的政要竟然秘密已經選舉了另外一位十字軍「布列訥的約翰(John of Brienne)」當攝政。後者在1231年加冕。
沙皇大怒,認為拉丁帝國耍弄自己當抵抗伊比魯斯的盾牌。決定與尼西亞聯手,一起修理十字軍。
後面的情節,就是昨天付費文章「尼西亞+保加利亞:1235年君士坦丁堡攻勢」的主內容,這裡就不贅述了。
&
圖片:沙皇伊凡.亞森二世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 Ivan-asen-II-zograf-portrait.jpg"
資料來源:
A. Gardner, "The Lascarids of Nicaea", Adolf M. Hakkert, 1964.
Michael Angold, "The Fourth Crusade: Events and Contex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John V. A. Fine, "The Late Medieval Balkans: A Critical Survey from the Late Twelfth Century to the Ottoman Conques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