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的舞台上,舉止往往比語言更能揭示一個國家的心性。近日,一張中國外交官會後以「雙手插口袋」送客的照片,在國際輿論間掀起不小波瀾。
那不是隨意的瞬間,而是中國官媒特意捕捉、再經過允許後對外公布的畫面;其背後所要傳遞的,不僅是立場,更是情緒。外界也敏銳感受到那份情緒帶著輕蔑、帶著示威,也帶著一種刻意的強硬。 事件的起點,源自日本前外相高市早苗再次公開提及「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立場,北京旋即展開全面反彈。外交部以強硬措辭回應,官媒緊接著從靖國神社、軍國主義一路延伸,意圖以密集火力壓制日本的政治言論。
隨後,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局長金井正彰前往北京溝通,原本雙方都承諾不公開談話細節,然而中方卻選擇在會後大動作公布送客片段。影片中,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勁松並未著正式西裝,而是身穿「五四青年裝」,雙手插在口袋裡微微前傾;與之對照,金井局長低頭微俯,宛如聽訓般。這組畫面的呈現方式,毫無懸念地被設計成一種「上下位階分明」的象徵。 這樣的姿態令人不免思索:一個自稱「大國自信」的國家,為何仍需依靠這類近乎羞辱式的動作來展現立場?真正的自信,不需要這樣的外顯儀式;然而真正的不安,往往會藉著姿態去補償。
這讓人聯想到榮格心理學中的一段觀點──那些曾經深受羞辱的人,往往會以傲慢來掩護脆弱;同樣地,一個曾在歷史上感受過集體羞辱的國家,也可能以近乎舞台化的強硬行為來修補那尚未痊癒的內在裂縫。 「百年恥辱」正是這種心理的源頭(詳見:2025/11/21李仲濠專欄連結)。對於今日中國而言,這段時間不只是歷史,而是一種政治敘事、一種被反覆強化的集體情感框架。中國的崛起固然迅速,但它的國族敘事仍緊緊抓住那段被割地、被干預、被凌辱的記憶。
這段記憶如影隨形地塑造了中國的外交性格,使其在面對外部世界時,總帶著一種「不容再受挑釁」的敏感心理。於是,不論議題是台灣、日本還是南海,只要不符北京的期待,便容易被視為歷史創傷的再度重演,仿佛世界仍在惡意觸碰那尚未結痂的傷口。 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外交不再單純是利益與規則的交鋒,也不再完全由制度與專業主導,而是混雜了強烈的民族情緒與歷史記憶。
於是,人們看到的不是沉穩而節制的大國風範,而是一種敏感、急躁、甚至帶有攻擊性的姿態。這種情緒化的外交方式,最終讓中國與鄰國之間的互動變得充滿不確定性,也讓區域局勢更加脆弱。 對台灣而言,中國這種風格的變化不是遠方的風暴,而是近在眼前的現實。情緒主導的外交意味著局勢更加難以預測,而不穩定的鄰國也意味著更大的風險。
另一方面,日本在此事件中的被羞辱姿態,反而成為其走向美國、強化與台灣安全合作的理由。在這個逐漸分裂的地緣環境中,每一次中國對日本的情緒性施壓,都在無形中牽動台灣的戰略位置,使美日台的關係更趨緊密。 就國際層面而言,中國如果持續以羞辱他者的方式表達自信,不僅難以贏得尊重,反而可能加劇各國的不信任感。外交本是審慎而講究的藝術,真正的大國不會以激烈姿態來證明自身;力量固然能讓他國屈服,但唯有節制才能令他國信服。
中國當前的這種外交姿態使周邊國家更加警惕,也讓更多國家意識到合作中國必須付出的風險。結果是,與其說中國正在「展現力量」,倒不如說中國正在無意間削弱自身的國際立場。 最終,這起「手插口袋送客」的事件或許只是一個短短的片段,但它折射出的卻是國族心理的深層結構──一個仍未與自己歷史和解的國家,往往更難與世界和平相處。
倘若中國不能從「百年恥辱」的情緒框架中走出,它的外交就會持續呈現出這種扭曲而激烈的形貌;而國際社會也將逐漸形成共識:一個被過去囚禁的國家,很難在未來扮演真正穩定的大國角色。 在這個動盪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觀察他國的姿態,更需要理解姿態背後的心理與歷史。正因如此,這張照片才具有如此深遠的象徵意義──它提醒我們,在權力與姿態之外,一個國家的靈魂與記憶,才是決定其外交風格的關鍵。願我們在看見他國的心理投射時,也更能清醒地理解自身的處境。
□參考資料□
https://www.upmedia.mg/tw/commentary/columnists/245320

中國央視媒體《玉淵譚天》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