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二戰戰俘營記憶・Remembrance Day 評論▪︎ 圖 1|金瓜石戰俘紀念公園主碑

圖1|金瓜石戰俘紀念公園主碑(1997 落成)。 象徵台灣開始面對二戰期間盟軍戰俘所遭受的苦難。每年十一月,多國代表與戰俘後裔在此追思,使歷史得以走出沉默。 來源: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4.0)
本週日(2025年11 月 9 日),金瓜石山谷再次迎來一年一度的盟軍戰俘紀念儀式。山間薄霧氤氳,風聲仿佛挾著歲月的回音。由 Taiwan POW Camps Memorial Society 主辦,美、英、澳、紐、加與荷蘭等國代表、戰俘後裔與台灣民眾齊聚於此,獻花、默哀。儀式雖然簡樸,卻厚重如石碑。因為在此山谷深處,仍埋藏著 1,133 名戰俘尚未歇息的嗚咽。 1942 年冬季,他們自新加坡樟宜營地被押運來台,立即投入金瓜石銅金礦坑強迫勞動。深達三百公尺的坑道,潮濕、粉塵、毒氣與飢餓日夜相伴。三年間共有 424 人死於此地,使金瓜石成為當時最殘酷的戰俘營之一。 圖 2|1944 年戰俘營中的祈禱場景

圖2|此為日軍於金瓜石戰俘營安排的公開祈禱儀式。倖存者指出,這類照片多為宣傳用途,無法呈現真實的飢餓、疾病與強迫勞動。 來源:BBC News/Getty Archive(新聞引用)

圖3|這張戰後初期影像呈現金瓜石礦區的地景結構。戰時戰俘每日進入類似坑道,深入地底三百公尺進行採礦。潮濕、塵霧與塌方,是奪命的日常。 來源: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
戰俘營的意義:看見戰爭的另一面 金瓜石戰俘營之所以不能忽略,在於它揭露了戰爭另一側的真相:其一,戰爭的暴力不限於前線。礦坑裡的飢餓、疾病與勞役,實與槍火無異,甚至更為漫長、隱晦。其二,殖民地人民與土地並非置身局外。台灣在二戰時期作為日本殖民地,土地與人民皆被迫承受帝國體制的罪惡。其三,人道價值需透過歷史加以守護。戰俘證詞讓我們理解和平的代價:它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經由血肉換來。 在國際記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金瓜石戰俘營的追思儀式,對於台灣至少具有三項意義: 第一,跨國記憶的交會。多國代表每年親至金瓜石,肯認台灣作為戰爭記憶承載者的角色。 第二,理解自身歷史的一環。金瓜石戰俘營使我們得以看見台灣如何在二十世紀被捲入大國角力之中。 第三,在當下更具現實政治啟示。面對今日的地緣政治壓力,金瓜石戰俘營提醒我們:戰爭的代價萬分沉重,和平需警醒與守護。 圖 4|追思儀式中的國際參與

圖4|美國、英國、加拿大、紐西蘭等國代表參與追思儀式,象徵台灣在跨國記憶中的位置。 來源:退輔會 VAC 官方照片
讓記憶成為力量,而不僅僅是追思 金瓜石戰俘營的故事不應止於悼念,它能成為:和平教育的教材,跨國對話與合作的基礎,地方文化再生的一環,反思強迫勞動與戰時暴力的鏡子。記憶若僅刻在石碑上,便會再次沉默;唯有進入公共討論,才能延續其生命。 圖 5|13 號坑道入口

圖5|戰時,戰俘每天被迫進入此類坑口,赤腳或穿破草鞋進入深坑長時間勞動。今日的坑道入口,仍是理解苦難深度的重要現場。 來源: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Open Data)
讓靜默成為提醒,讓記憶化為守護 每年十一月的山谷風聲,彷彿仍帶著當年礦坑裡的呼吸與呻吟。金瓜石的靜默不是遺忘,而是召喚——召喚我們永遠記得自由的珍貴、尊嚴的脆弱以反戰爭的殘酷代價。 唯有誠實面對過去,方能守住人性;唯有正視戰爭陰影,方能珍惜和平之光;唯有從歷史學習,方能在未來站立得更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