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作者:Gemini
最近的新聞提到:掌管瀕危物種貿易的 CITES(華盛頓公約)正考慮將更多種類的鰻魚列入保護名單,但身為消費大國的日本表示強烈反對。為什麼吃個鰻魚會演變成國際角力?
全世界的鰻魚,都在喊救命
首先,我們要接受一個事實:地球上不管是哪一種鰻魚,日子都不好過。
由於鰻魚無法在商業規模下完全人工繁殖,養殖場必須依賴從野外捕撈鰻苗來繁殖。過度捕撈加上環境破壞,導致全球鰻魚數量雪崩式下跌:
歐洲鰻(European eel)早已是「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歐盟早在 2010 年就禁止出口。
日本鰻(Japanese eel)與美洲鰻(American eel)也都已被列為「瀕危(Endangered)」了。
你口中的鰻魚飯,有三分之一不是在地貨
2023年發表在《Food Control》的研究揭露了全球鰻魚令人驚心的現狀。研究團隊在東亞(包含台灣、香港、日本)、歐洲和北美蒐集了數百份鰻魚料理(主要是日式蒲燒鰻 Unagi),結果發現全世界的鰻魚供應鏈已經徹底「大洗牌」。
研究團隊是怎麼測出來的?
鰻魚烤熟淋上醬汁後,誰還分得清是哪一種?為了查明正身,他們使用了「DNA 條碼技術(DNA Barcoding)」。
他們檢測鰻魚粒線體中的COI 基因,這就像是物種的身分證。COI 是「細胞色素氧化酶第一次單元」基因(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這是目前動物界「DNA 條碼」的全球標準 。這個基因片段在不同物種之間差異很大,但在同一物種內部差異很小,非常適合用來分辨煮熟後長得都一樣的鰻魚肉 。
因為烤鰻魚經過高溫烹調,DNA 容易斷裂,研究團隊還特別使用了一種「迷你條碼(Mini-barcodes)」技術,只需要擷取一小段基因片段(約 139 個鹼基對,相對於原來需要655個),就能精準判讀。
檢測結果令人咋舌:誰知盤中鰻,隻隻皆「辛苦」?
在我們所在的東亞市場,高達 41.5% 的鰻魚產品竟然是「歐洲鰻」。別忘了,歐盟早就禁止出口了!這意味著大量的歐洲鰻苗可能透過非法走私管道流入亞洲養殖,最後上了我們的餐桌。
研究數據顯示,台灣市面上的鰻魚產品同樣檢測出了早就被禁運的歐洲鰻,以及原本就在地的日本鰻(大約是1:2)。也就是說,你嘴裡的蒲燒鰻,有三分之一的來路是有問題的。
在北美和歐洲的日式餐廳,吃到的往往也不是當地的鰻魚,而是被運來運去的美洲鰻或日本鰻。
簡單來說,雖然標籤上都寫著「Unagi」,但你根本不知道吃進嘴裡的是哪一國的瀕危物種。
諷刺的是,當日本鰻變少、歐洲鰻被禁後,原本比較沒人抓的美洲鰻(American eel) 和來自澳洲的短鰭鰻(Shortfin eel) 瞬間倒大楣。
論文指出,在 2010 年歐洲鰻禁令發佈之後,加勒比海國家(如海地、多明尼加)的美洲鰻苗出口量突然「爆炸性成長」。
論文中提到,全球鰻魚養殖有 86.7% 集中在中國。
這意味著,不管是歐洲鰻還是美洲鰻、短鰭鰻,鰻苗被抓到後都先運往亞洲的養殖場。在那裡,非法的歐洲鰻可能被混進合法的日本鰻或美洲鰻池子裡養大。
一旦做成蒲燒鰻成品出口或批發給餐廳,就通通都成了「Unagi」,再也沒人分得出來了。
研究中有個有趣的對比。當英國的壽司店都在賣進口鰻魚時,倫敦傳統的「凍鰻魚(Jellied eel)」小店卻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象。
研究團隊發現,這些代代相傳的老店,絕大多數賣的仍是當地的歐洲鰻。雖然這代表他們使用了「在地食材」,沒有長途運輸的碳足跡,但尷尬的是,他們賣的正是那款極度瀕危、需要被嚴格保護的物種。
不過,當地超市裡的「凍鰻魚」就不是在地物種了,而是美洲鰻、日本鰻,甚至短鰭鰻都有。
其實,用科學抓走私也可以便宜快速
既然知道有這麼多走私鰻魚混在市場裡,為什麼海關攔不住?
傳統的實驗室 DNA 檢測(像這篇研究用的方法)確實比較慢且昂貴。但論文最後指出,技術已經不再是門檻了。
現在已經有「即時 PCR(Real-time PCR)」或是攜帶式的現場檢測技術。這些技術速度快、成本低。
也就是說,只要各國政府願意在邊境部署這些設備,就能像做快篩一樣,迅速揪出那些偽裝成合法養殖、實則跨海走私的瀕危鰻魚。所以,這場餐桌上的保育戰,需要的或許不是更多新科技,而是執法的決心。
參考文獻:
Amy Goymer et. al. For R-eel?! Investigating international sales of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 in freshwater eel products with DNA barcoding.2023. Food Control. https://doi.org/10.1016/j.foodcont.2023.109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