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精選

蒲燒鰻身世之謎:你吃的鰻魚飯,可能正游向滅絕?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圖片作者:Gemini

圖片作者:Gemini

最近的新聞提到:掌管瀕危物種貿易的 CITES(華盛頓公約)正考慮將更多種類的鰻魚列入保護名單,但身為消費大國的日本表示強烈反對。為什麼吃個鰻魚會演變成國際角力?


這背後隱藏著一個殘酷的真相:我們餐桌上的鰻魚,身世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複雜太多,甚至還涉及跨國走私。


全世界的鰻魚,都在喊救命


首先,我們要接受一個事實:地球上不管是哪一種鰻魚,日子都不好過。


由於鰻魚無法在商業規模下完全人工繁殖,養殖場必須依賴從野外捕撈鰻苗來繁殖。過度捕撈加上環境破壞,導致全球鰻魚數量雪崩式下跌:


歐洲鰻(European eel)早已是「極度瀕危(Critically Endangered)」,歐盟早在 2010 年就禁止出口。


日本鰻(Japanese eel)與美洲鰻(American eel)也都已被列為「瀕危(Endangered)」了。


你口中的鰻魚飯,有三分之一不是在地貨


2023年發表在《Food Control》的研究揭露了全球鰻魚令人驚心的現狀。研究團隊在東亞(包含台灣、香港、日本)、歐洲和北美蒐集了數百份鰻魚料理(主要是日式蒲燒鰻 Unagi),結果發現全世界的鰻魚供應鏈已經徹底「大洗牌」。


研究團隊是怎麼測出來的?


鰻魚烤熟淋上醬汁後,誰還分得清是哪一種?為了查明正身,他們使用了「DNA 條碼技術(DNA Barcoding)」。


他們檢測鰻魚粒線體中的COI 基因,這就像是物種的身分證。COI 是「細胞色素氧化酶第一次單元」基因(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這是目前動物界「DNA 條碼」的全球標準 。這個基因片段在不同物種之間差異很大,但在同一物種內部差異很小,非常適合用來分辨煮熟後長得都一樣的鰻魚肉 。


因為烤鰻魚經過高溫烹調,DNA 容易斷裂,研究團隊還特別使用了一種「迷你條碼(Mini-barcodes)」技術,只需要擷取一小段基因片段(約 139 個鹼基對,相對於原來需要655個),就能精準判讀。


檢測結果令人咋舌:誰知盤中鰻,隻隻皆「辛苦」?


在我們所在的東亞市場,高達 41.5% 的鰻魚產品竟然是「歐洲鰻」。別忘了,歐盟早就禁止出口了!這意味著大量的歐洲鰻苗可能透過非法走私管道流入亞洲養殖,最後上了我們的餐桌。


研究數據顯示,台灣市面上的鰻魚產品同樣檢測出了早就被禁運的歐洲鰻,以及原本就在地的日本鰻(大約是1:2)。也就是說,你嘴裡的蒲燒鰻,有三分之一的來路是有問題的。


在北美和歐洲的日式餐廳,吃到的往往也不是當地的鰻魚,而是被運來運去的美洲鰻或日本鰻。


簡單來說,雖然標籤上都寫著「Unagi」,但你根本不知道吃進嘴裡的是哪一國的瀕危物種。


諷刺的是,當日本鰻變少、歐洲鰻被禁後,原本比較沒人抓的美洲鰻(American eel) 和來自澳洲的短鰭鰻(Shortfin eel) 瞬間倒大楣。  

論文指出,在 2010 年歐洲鰻禁令發佈之後,加勒比海國家(如海地、多明尼加)的美洲鰻苗出口量突然「爆炸性成長」。 


論文中提到,全球鰻魚養殖有 86.7% 集中在中國。  

這意味著,不管是歐洲鰻還是美洲鰻、短鰭鰻,鰻苗被抓到後都先運往亞洲的養殖場。在那裡,非法的歐洲鰻可能被混進合法的日本鰻或美洲鰻池子裡養大。

一旦做成蒲燒鰻成品出口或批發給餐廳,就通通都成了「Unagi」,再也沒人分得出來了。


研究中有個有趣的對比。當英國的壽司店都在賣進口鰻魚時,倫敦傳統的「凍鰻魚(Jellied eel)」小店卻呈現截然不同的景象。

研究團隊發現,這些代代相傳的老店,絕大多數賣的仍是當地的歐洲鰻。雖然這代表他們使用了「在地食材」,沒有長途運輸的碳足跡,但尷尬的是,他們賣的正是那款極度瀕危、需要被嚴格保護的物種。


不過,當地超市裡的「凍鰻魚」就不是在地物種了,而是美洲鰻、日本鰻,甚至短鰭鰻都有。


其實,用科學抓走私也可以便宜快速


既然知道有這麼多走私鰻魚混在市場裡,為什麼海關攔不住?

傳統的實驗室 DNA 檢測(像這篇研究用的方法)確實比較慢且昂貴。但論文最後指出,技術已經不再是門檻了。


現在已經有「即時 PCR(Real-time PCR)」或是攜帶式的現場檢測技術。這些技術速度快、成本低。


也就是說,只要各國政府願意在邊境部署這些設備,就能像做快篩一樣,迅速揪出那些偽裝成合法養殖、實則跨海走私的瀕危鰻魚。所以,這場餐桌上的保育戰,需要的或許不是更多新科技,而是執法的決心。


參考文獻:

Amy Goymer et. al. For R-eel?! Investigating international sales of 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 in freshwater eel products with DNA barcoding.2023. Food Control. https://doi.org/10.1016/j.foodcont.2023.10975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老葉報報
311會員
1.1K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11/25
在美國加州的死亡谷,夏季氣溫動輒超過攝氏 45 度,地表甚至能把蛋烤熟。這裡被稱為「地球上最接近地獄的地方」。然而,就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中,有一種植物不但活著,還能在酷熱的七月快速生長、開花、結果——那就是潮籠草。 到底它是怎麼在死亡谷活下來的?來看看!
Thumbnail
2025/11/25
在美國加州的死亡谷,夏季氣溫動輒超過攝氏 45 度,地表甚至能把蛋烤熟。這裡被稱為「地球上最接近地獄的地方」。然而,就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中,有一種植物不但活著,還能在酷熱的七月快速生長、開花、結果——那就是潮籠草。 到底它是怎麼在死亡谷活下來的?來看看!
Thumbnail
2025/11/23
大學裡有「隱藏課程」?研究顯示,懂得找老師、用資源的學生,GPA與職涯都更好 。這聽起來像個祕技,但在臺灣的教育現場卻常常窒礙難行。為什麼?因為當過半數的老師是「流浪講師」,當學生連生存都在透支,這套規則就成了另一道階級高牆。讓我們聊聊那些被體制與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師生,以及他們真實的困境。
Thumbnail
2025/11/23
大學裡有「隱藏課程」?研究顯示,懂得找老師、用資源的學生,GPA與職涯都更好 。這聽起來像個祕技,但在臺灣的教育現場卻常常窒礙難行。為什麼?因為當過半數的老師是「流浪講師」,當學生連生存都在透支,這套規則就成了另一道階級高牆。讓我們聊聊那些被體制與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師生,以及他們真實的困境。
Thumbnail
2025/11/22
過去就知道,在植物細胞中,當核苷酸分解後產生的核糖,會被回收再利用。不過,這個過程有個關鍵步驟長久以來是個謎: 核苷酸分解產生的核糖要先進入葉綠體裡「換衣服」——被磷酸化成核糖-5-磷酸,才能重新參與代謝。 那麼,是誰負責幫核糖開門、讓它進去換衣服的? 透過巧思,終於找到了!
Thumbnail
2025/11/22
過去就知道,在植物細胞中,當核苷酸分解後產生的核糖,會被回收再利用。不過,這個過程有個關鍵步驟長久以來是個謎: 核苷酸分解產生的核糖要先進入葉綠體裡「換衣服」——被磷酸化成核糖-5-磷酸,才能重新參與代謝。 那麼,是誰負責幫核糖開門、讓它進去換衣服的? 透過巧思,終於找到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嶄新的台灣獨立調香師品牌Sunkronizo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同步」的意思。讓香氛不單純只是氣味調製,更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與靈魂意志延伸的一種溝通語言。 很適合接下來年底聖誕佳節送禮的試香組,以一星期中的日子來為全系列香氛產品命名, 是品牌創立後首個推出全系列概念作品...
Thumbnail
嶄新的台灣獨立調香師品牌Sunkronizo ,這個名稱源自希臘語「同步」的意思。讓香氛不單純只是氣味調製,更是個人風格的展現與靈魂意志延伸的一種溝通語言。 很適合接下來年底聖誕佳節送禮的試香組,以一星期中的日子來為全系列香氛產品命名, 是品牌創立後首個推出全系列概念作品...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根據美國電影協會(MPA)主辦的「串流服務如何推動臺灣創意經濟」論壇內容,深入探討串流平臺對臺灣影視產業的影響、數據分析、政府政策建議、內容國際化策略,以及臺灣與「韓流」的差距。文章提出 awwrated 在串流生態系中的潛在角色,強調數據、策略與自信是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本文探討串流平臺(VOD)如何徹底改變好萊塢和臺灣影視產業的生態。從美國電影協會(MPA)的數據報告,揭示串流服務在臺灣的驚人普及率與在地內容的消費趨勢。文章分析國際作品如何透過在地化元素開拓新市場。同時,作者也擔憂政府過度監管可能扼殺臺灣影視創新自由,以越南為鑑,呼籲以開放態度擁抱串流時代的新機遇
Thumbnail
網誌作者第四次造訪鮨岡心,終於品嚐到傳說中的鰻魚飯!文中詳述雙拼鰻魚飯(白燒+蒲燒)的口感、酥脆外皮、彈牙魚肉,以及搭配荷包蛋的完美滋味。更分享了升級版的鰤魚生魚片,大讚美味超滿足。最後以五星評價總結用餐體驗,並表達對九月全割烹晚餐的期待。
Thumbnail
網誌作者第四次造訪鮨岡心,終於品嚐到傳說中的鰻魚飯!文中詳述雙拼鰻魚飯(白燒+蒲燒)的口感、酥脆外皮、彈牙魚肉,以及搭配荷包蛋的完美滋味。更分享了升級版的鰤魚生魚片,大讚美味超滿足。最後以五星評價總結用餐體驗,並表達對九月全割烹晚餐的期待。
Thumbnail
你可能知道日本人愛吃鰻魚,也聽過「鰻丼」「蒲燒鰻」這些料理,但你知道嗎?其實日本各地都有鰻魚產地,而且每個地區的風味和做法還不太一樣!今天就帶你走訪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鰻魚產地,看看哪裡的鰻魚最有名、最好吃、最值得一試!
Thumbnail
你可能知道日本人愛吃鰻魚,也聽過「鰻丼」「蒲燒鰻」這些料理,但你知道嗎?其實日本各地都有鰻魚產地,而且每個地區的風味和做法還不太一樣!今天就帶你走訪日本最具代表性的鰻魚產地,看看哪裡的鰻魚最有名、最好吃、最值得一試!
Thumbnail
走進日本料理店,總能看到「鰻丼」、「蒲燒鰻」、「鰻魚飯」等招牌料理,尤其在夏天,吃鰻魚幾乎成了全民運動!但你知道嗎?鰻魚在日本可不只是好吃這麼簡單,它背後其實蘊含著傳統、季節感,甚至是對健康的關注。今天就帶大家一起探索日本人對鰻魚的熱愛,以及他們常見的三大料理方式!
Thumbnail
走進日本料理店,總能看到「鰻丼」、「蒲燒鰻」、「鰻魚飯」等招牌料理,尤其在夏天,吃鰻魚幾乎成了全民運動!但你知道嗎?鰻魚在日本可不只是好吃這麼簡單,它背後其實蘊含著傳統、季節感,甚至是對健康的關注。今天就帶大家一起探索日本人對鰻魚的熱愛,以及他們常見的三大料理方式!
Thumbnail
這是一篇2021年的食記。花2000元出頭,可以吃到 星鰻壽司捲、安格斯牛、海鮮甕、鴨肝、波士頓龍蝦、蒲燒鰻魚飯的套餐。樣式豪華、配色鮮豔、味道厚實,一定程度上每道菜都可以是主菜,視覺跟心靈有充分的滿足效果,吃起來十分Rich。也因為餐點的厚實感頗重,所以吃起來頗油膩,拖累最後的鰻魚飯。
Thumbnail
這是一篇2021年的食記。花2000元出頭,可以吃到 星鰻壽司捲、安格斯牛、海鮮甕、鴨肝、波士頓龍蝦、蒲燒鰻魚飯的套餐。樣式豪華、配色鮮豔、味道厚實,一定程度上每道菜都可以是主菜,視覺跟心靈有充分的滿足效果,吃起來十分Rich。也因為餐點的厚實感頗重,所以吃起來頗油膩,拖累最後的鰻魚飯。
Thumbnail
這個月月初去知名梅子餐廳吃蒲燒鰻魚飯,吃完後無法忘懷蒲燒醬汁留在口中的好味道,即使那天被鰻魚刺卡在喉嚨裡一個晚上,還是一直念念不忘蒲燒醬甜鹹的好滋味,只好自己上網爬食譜找自己喜歡的蒲燒醬汁,決定自己動手做。每道菜要找到自己的黃金比例,少說也要做過10遍以上。
Thumbnail
這個月月初去知名梅子餐廳吃蒲燒鰻魚飯,吃完後無法忘懷蒲燒醬汁留在口中的好味道,即使那天被鰻魚刺卡在喉嚨裡一個晚上,還是一直念念不忘蒲燒醬甜鹹的好滋味,只好自己上網爬食譜找自己喜歡的蒲燒醬汁,決定自己動手做。每道菜要找到自己的黃金比例,少說也要做過10遍以上。
Thumbnail
來到台中市政店的"一膳",一上桌的鰻魚飯就讓人垂涎欲滴。眼前的白鰻,質地晶瑩剔透,彷彿能看見每一根肉質細膩的鰻魚片。炭烤過後的鰻魚,深深地吸住了炭火的香氣,讓人忍不住咽下一口口水。
Thumbnail
來到台中市政店的"一膳",一上桌的鰻魚飯就讓人垂涎欲滴。眼前的白鰻,質地晶瑩剔透,彷彿能看見每一根肉質細膩的鰻魚片。炭烤過後的鰻魚,深深地吸住了炭火的香氣,讓人忍不住咽下一口口水。
Thumbnail
炎炎夏日不時會想起日本夏天的商店街,那飄出的炭火燒烤鰻魚的香氣,好想吃上一碗!年初換上新月曆時我總是會先標註出「土用の丑の日」,因為這是個吃高級鰻魚飯的好日子,怎麼能錯過! 「土用の丑の日」吃鰻魚飯 蒲燒(かばやき)鰻魚 都是鰻魚飯,關東、關西不一樣         蒲燒鰻魚店裡的下酒菜
Thumbnail
炎炎夏日不時會想起日本夏天的商店街,那飄出的炭火燒烤鰻魚的香氣,好想吃上一碗!年初換上新月曆時我總是會先標註出「土用の丑の日」,因為這是個吃高級鰻魚飯的好日子,怎麼能錯過! 「土用の丑の日」吃鰻魚飯 蒲燒(かばやき)鰻魚 都是鰻魚飯,關東、關西不一樣         蒲燒鰻魚店裡的下酒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