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翻譯與設計的交錯地帶

    聽完兩次翻譯演講,有一種深切的感覺。不管是設計或是翻譯,在台灣都很難純粹化:我指的是,單純做一種精神專業。
    例如,在國外,排版是一種專業,圖片編輯是一種專業,標題文案是一種專業,但在市場小且思想尚不成熟的台灣,做視覺設計糊口,即使你海報、動畫、影片都做,也不一定能賺到什麼錢。翻譯也是類似的道理,只靠筆譯是很累的,靠口譯過活比較好。
    其實,以這種角度看來,台灣是不適合專業的,有特殊才能的自閉鬼才,也無法一展長才:內向的人在這是異常辛苦的。因此,我開始思考,什麼是各個專業「共通的方法」?這樣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在這裡當八爪章魚的同時,維持實力及自由的生活與精神世界。中國道家有「萬法歸宗」的概念,古希臘有亞里斯多德的「詩學」。我自己的經驗是,誤打誤撞學了哲學之後,發現中文的邏輯說服力都進步了,還感染到英文能力去。這萬學之祖賜給了我巨大的啓蒙時刻,讓我敏捷聰慧,學會快速瀏覽、抓住重點。在這個資訊不再值錢的時代,重要的是觀點而不是知識。語文能力是基本,表達能力更進階,但最重要是中間的「分析與整理」的工作。這種本質形而上的功夫可能瞬間完成,但就如同「見識」「眼界」一般,需要長期的接觸,懷抱熱愛去接觸,方可內化成自身的養分。
    (國際廢話線初衷) 例如「國際觀」,我認為國際觀在本質上不是報章雜誌新聞而已,不是知道哪個國家發生戰爭、哪國大選誰勝利然後背起來。那些只是終端的表象。其實,國際觀是一種「離鄉情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造橋人以跨文化溝通悠遊在不同領域。不同於刻板印象的雜而不精,造橋人是盜火者,如:將翻譯的對等理論轉用到設計、將設計的創意思考應用到程式。本計劃將分享自己在設計、創業與接案的路上,揉合不同典範跟思維,探索可能性的隻字片語,以對話與圖像等生動展現所思所想;以及些許以設計思維反思人生的生涯體悟。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