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東西都是這樣,過了,往往適得其反。
文青、厭世、斜槓等等,曾經那些反主流思想含義的辭彙,被推上檯面反覆炒作之後,都被冠上貶意的標籤,惹得一堆是非,文青都不文青了,厭世被當作擺爛,斜槓遭批評沒資格諸如此類。
正因小眾而展現的特別,很多時候是為了一個概念或當下社會氛圍而形成的現象所出現的解釋,卻輕而易舉地被使用進而氾濫,像是擴張快速的連鎖店,一開始總是大排長龍,無不蜂湧而至,然而多了便體現不出其價值,大眾聽聞久了覺得生膩,明明想闡述非主流,怎麼反其道而行,成了一種宣告世人自己有多與眾不同的炫耀詞,是不是就顯得刻意和造作了?
這些詞就是這樣,一開始出現受大家追捧,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因此討喜,許多人便紛紛效仿將這些聽來很潮的字句安放在自己身上,只要扯上邊的事物,身價瞬間翻倍漲,接著延燒一陣子後就背負臭名,而後就會有人來探討使用不恰當這回事,又一個惡性循環。
然而不可否認,這些關鍵字依舊很吃香,群眾還是挺吃這一套的,即便被聽煩了,卻還是能歷久不衰。
對,憑什麼不能用這些詞,如何應用是自由心證,可是偶爾我會想,原本這些字彙沒有對錯,純粹的解釋卻被複雜的濫用,竟衍伸出如此多負面的無稽之談,那些隨便說出口的人,一定沒想過要對這個詞擔責任吧?是不是真的有好好想過其本身的意義?又是為何而用?用的是否恰當?都說每個人必須為自己說的話負責,難道這種時候就不需要反省一下嗎?如果套上這些代名詞為了大賺一筆、只是強說愁就好像跟上流行、發個狀態打打卡也算得上一種沾光、說有多方能力卻都只是擦邊,說嘴而不實踐,那是不是還是不要用為好?
不過真要說,我們大多數或許都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人,誰不都是認為自己有資格用才說的?再有意義的名詞,動詞或形容詞,像便利貼一般重複使用,到最後便一文不值,輕視和扭曲了原意的美,自己也顯得盲從。
怎麼覺得,這些詞似乎都好跟得上流行,諷刺的是不用它感覺還比較潮,根本是本末倒置。
文青反而不覺得自己是文青、無病呻吟構不成厭世、半調子稱不上是斜槓,那又如何?很多時候,這些詞只不過反映了我們生活某部分的樣子,何須被放大解讀?
要是這些詞是一種動物,早就被你們這群人給虐待死。
要好好愛護動物,知道嗎?
FB專頁 短眉毛小姐:主要以語錄的形式發表,和平時累積的簡單插畫,這些文字呈現生活的脈絡,就是那種也許我們都曾有過的想法,而我想把它紀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