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叡、劉珞亦|民主國家有辦法讓宗教歸宗教、苓膏龜苓膏、傑尼龜傑尼嗎?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就我們所理解的台灣,並不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這點相信大家應該可以直觀接受,因為我們並沒有獨大的宗教,政府也不會獨厚某個宗教(至於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則是另個更大的議題,姑且假設是吧,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總之,我們的生活經驗中,不用依照某個特定宗教的教義規範來互動、參與儀式等。
在這前情提要階段,我們想說的是,在民主化後,台灣普遍被視為一個政教分離的世俗國家,台灣實施中的憲法對於宗教自由有明文保障;換句話說,國家不該賦予任何宗教特殊地位、要求公民去信仰這個宗教,同時國家也會對於所有宗教平等對待,不刻意打壓某些宗教,目的在保障所有人在信仰上自我實現的可能。
這就是世俗國家憲法保障宗教自由最一般的定義。當然,憲法中所有的權利都不是絕對的,權利之間需要互相權衡,各項權利的主張也都要受到比例原則、公益性原則等一般憲政原則的限制──宗教當然也不例外。

宗教自由的難題:到底甚麼是宗教的核心內容?

世俗國家在面對主張宗教自由權利的個人或團體時,會遭遇到一個根本的難題:「到底要怎麼判斷一個議題或一個行為,是屬於宗教信仰的範疇?」因為,唯有當那個議題或行為屬於宗教信仰的範疇時,接下來才有個人或團體主張行使宗教自由權利的機會,而國家便接著審查該宗教自由權利的行使是否符合基本憲政原則、是否須與其他權利相權衡等。
 
舉個例子。以前有大法官在釋字第573號解釋文裡面說:宗教結社有組織自主性、以傳教目的進行的財務經營需要等等,因此當時的法律《監督寺廟條例》對此管制,算是「妨礙宗教活動自由已逾越必要之程度」。
在這裡,解釋文把宗教團體的組織自主性、財務經營行為,判斷為宗教信仰的核心部分,並在審查後認為國家已過度介入(也就是不符合比例原則)。關鍵在於,大法官是怎麼做出「組織自主性、財務經營行為」屬於信仰的判斷的?
他們有一個關於信仰是什麼的清單,只要符合幾項打勾勾,就算宗教信仰嗎?如果我們把「 」裡面代換成其他事情,大法官們也能用同樣方法來判斷嗎?最近有個蠻熱門的議題可以填入「 」裡面,就是《宗教團體法》或《財團法人法》能不能要求宗教組織將「財報公開」?

財報公開算宗教信仰的一部份嗎?

直觀來想,一般人應該有點難想像說,一個宗教信仰的信仰核心部分,包括某種有關「財報公開」的信仰內涵。
假設這是對的,我們覺得應該要求教團公開財報,這表示我們並不認為「財報公開」這件事屬於宗教信仰的範疇,充其量是宗教組織為經營管理所進行的世俗行為。如此,若以法律要求宗教組織公開財報,反對公開的宗教組織就不能以宗教自由為理由來反對此法律(當然他們可以用其他非宗教理由來反對)。
 
或許有些人會跳出來反對。假設有一個宗教叫做「隱私教」好了,隱私教教眾會主張說:不對,我們的信仰核心,確實包括了「財報公開」的內涵,因為他們認為隱私之神是至高無上的,隱私之神透過天啟向他們揭示,「汝等應保守教團所有資訊,不可洩予非應選之人,才能得救」。所以,隱私教眾主張「財報公開」屬於宗教信仰範疇,他們能夠以宗教自由權利為由反對此法律。
這時,一般人和反對者就產生了對於「財報公開」是否屬於宗教信仰範疇的爭執。注意喔,我們根本還沒進展到爭執宗教自由和其他權利之間的權衡,以及應如何受到比例原則或公益性原則限制的爭執,因為一般人和反對者就連這件事屬不屬於宗教信仰都還喬不定。喬不定的時候,我們就要請出大法官了。

大法官的判斷標準:二分法?

大法官要如何對這個問題進行實質審查?是拿出他們的清單來打勾勾,判斷到底「財報公開」是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嗎?那個清單上面列的判斷標準又是什麼呢?換言之,大法官憑什麼理由說,隱私教是一群來亂的普通人,因此不能要求以宗教自由為由反對;或是說隱私教是真正的宗教信仰者,因此可以用宗教自由為由,給予特別保障呢?
(Note: 特別保障不是說法律就一定不能要求隱私教公開財報,還是要通過比例原則、公益性原則,以及與其他權利的權衡;但儘管如此,比起完全不屬於宗教自由的議題,屬於宗教自由的部分,能夠獲得額外的權利主張空間。)
這便是民主憲政中,國家對於何謂宗教信仰以及宗教自由權利保障的根本難題——可能有兩種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

方法一:管制模式

一直以來我們繼受於美國憲法的概念很多,所以在管制上都會區分一種傳統的「二分法」。
也就是對於「精神性自由」的管制,多半會比較嚴格看待;反過來說,對於「經濟性自由」法律多半會比較寬鬆,因為精神性主要是保障司法的核心範圍,不允許立法者犯錯,而經濟性自由是允許政治部門去做調整,也因此較允許對於人民限制比較多的權利。
而這樣分法在大法官的解釋上就有被借用,如同釋字490號解釋曾經說過:
如果是涉及宗教信仰的「內在信仰」,法律應該絕對保障;但是如果是外在宗教行為,即相對保障。
所以從這樣的角度來切入,「公開財報」是屬於「外在行為」,似乎也比較偏向「經濟性自由」,似乎是比較可以管制的部分。

方法二:公益性判斷

既然在憲法上允許對於人民經濟性自由比較多的管制,也並不代表就可以管制,還是必須去看該行為的「公益性」——若我們從「公共性」來下手的話,可以從「反市場化、反商品化和反私有化」來理解。
但是這樣的概念多半都是應用在國家 vs 人民關係上來區別今天國家的角色,所以用這樣的概念來詮釋作為「特殊私人體系」的宗教會有點打擊錯誤。所以可能要單純的回到公共性的最原始意義,「不可排他性」。
關於這點大法官在釋字678號解釋中是這樣說:「無線電波頻率屬於全體國民之公共資源,為避免無線電波頻率之使用互相干擾、確保頻率和諧使用之效率,以維護使用電波之秩序及公共資源,增進重要之公共利益,政府自應妥慎管理。」
這邊是在說「電波有限」,所以國家可以來「許可」人民是否可以用,因為資源有限,所以國家可以多限制一點人民,也就是說藉由這種「不可排他性」的狀況來管制,以維持「公共利益」。
回到宗教討論,宗教沒有所謂不可排他的「公共性」,但因為宗教團體眾多,且影響人民的生活,甚者經常會有捐助的行為,國家有沒有必要對於宗教團體的金流去掌握,就必須去看若不管制,對於社會公益性傷害多大?反過來說若管制,會不會導致人民對於信仰的影響
但終究很難完美解釋,因為宗教太特別了,它不是「國家」,但它也不完全是「私人」,它有時像國家一樣有力量,但有時又像私人一樣被限制,所以公益在它身上不管如何運用都會很奇怪,所以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林端在《部門憲法》中會說宗教是一個系統,法律是一個系統,拿法律系統去管制宗教系統,本來就很難
 
因此,單純從「公益」來理解會比「公共性」好一點點,也就是這樣做「不僅不會影響人民宗教自由,且也可以促成社會公益」,在目前的公布財報下,並不會要求人民揭露自己捐了多少錢,而只是單純的去管制宗教團體的金錢流向,這樣似乎較不會不會影響人民宗教信仰,也可避免宗教團體的金流完全不透明,對於信眾可能也有交代的空間而避免爭端。

宗教很大,但應該大不過「憲法」

宗教還是有界限的,至少不能破壞現今社會中的「自由民主憲政秩序」。
例如至少該宗教不可以主張生命權不存在,所以就可以有殺人的「行為」;也當然不能主張要把國家民主制度廢除等,因為若我們把宗教理解為一個「權利」,必須要受到國家的「比例原則」的限制,那該宗教很明顯會跟國家憲法有所衝突,畢竟憲法保障宗教自由,因此在價值位階上,憲法應該更高。
原因在於「憲法」就是保障「宗教自由」的關鍵,如果宗教自由可以衝破「憲法」,那反而會造成憲法無法保護宗教自由,所以終究要在這樣的過程中找到一個平衡的線。我們知道宗教特別,所以可以有特別架構來保護,但不代表可以無限上綱。
若從另外一個層面理解,政教分離的目的就是希望國家不要宗教化,因為從歷史經驗來看,非世俗國家更具有危險,當國家和宗教牽扯在一起就會容易造成戰爭的可能性,所以國家的和宗教確實應該要保持距離,對於宗教領域管控原則上要寬鬆。但是如果國家和宗教重疊,這時法律應該要發動去做處理,來避免危險發生。
同樣地,若宗教的核心和憲法價值核心相衝突,這時憲法應該如何扮演? 若按照我們大法官的見解,在內心的信仰上,因為只存於內在的思考,憲法便不過問。
但若這樣的思索已經轉換到外在宗教行為上(例如信仰殺人可以救贖,所以開始殺人),那麼憲法這時應該也要發揮功能來應對,否則宗教自由無限上綱,一方面會架空憲法的共和國與民主國原則,另外一方面也會成為憲法的「化外之地」,容易成為基本權相違背的地方。
但這樣對嗎?大法官說了,「內在信仰」是絕對保護,所以到底憲法優不優先?我想這就是難處,再次證明,兩個不同的規範系統,就是會有這樣的衝突。
宗教,具有令人安定的力量,但同時卻是法律規範中不安定的系統。
封面故事:美國印第安那州議會2015年通過《宗教自由恢復法案》(Religious Freedom Restoration Act)時,許多反對人士上街抗議/圖片來源: ABC News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從議題關心法律,用法律反思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11年11月社維法修正後,訂定「娼嫖皆罰,但專區例外」的基調,但迄今六年半,仍沒有地方政府設立專區。事實上,性專區制上路後,有太多評論都將重點放在「誰敢設置專區」。但當討論到「性交易為何需要管制」,就會聽見許多直男癌的言論。本文試著從《違警罰法》時期的規定開始,檢,檢視近75年來的規範變化。
2017年,齊柏林導演在花蓮山區拍攝《看見台灣2》時不幸罹難,身前「亞泥比五年前挖得更深了」的感慨引起全國對亞泥在太魯閣開採問題的關注。本文想探討的是:為何遠東集團的亞泥可在原住民保留地上開採礦業長達四十多年,未來還可再開採至少二十年?
逮捕毒販是警察的工作,查扣毒品走私是海關的工作,將毒販關進大牢加以處罰則是司法、矯正機關的工作。所以只要「我不碰毒品,毒品就跟我無關」。但真是如此嗎?直觀而言或許沒錯,但毒品對社會影響甚大,而現行政府遏止毒品的手段似乎存有許多缺陷而無效,也未認清「使用毒品是個過程,而非一個結果」的事實。
「律師」在當代社會中已是常態性的存在,但我們似乎從來都沒有好好研究過「律師」這個職業到底從何而來,所以我們只能從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威龍闖天關」、「算死草」中的方唐鏡、宋世杰及陳夢吉等角色,
<p>原本,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4條立意相當良善,因為法案推動者知道要好好整頓所得稅法第17條非常不容易。只是,施行細則第3條卻把「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放進去,嚴重破壞母法的美意。</p>
<p>在2016年引起輿論風波,最後廢除紅十字專法的處斷,不應該是最終處理方案。讓紅十字會取得官方承認雖無關台灣的國家地位,但能與中國區隔,更可以彰顯台灣在人道工作上的努力,並且實質作為國際紅十字運動的一部分。</p>
2011年11月社維法修正後,訂定「娼嫖皆罰,但專區例外」的基調,但迄今六年半,仍沒有地方政府設立專區。事實上,性專區制上路後,有太多評論都將重點放在「誰敢設置專區」。但當討論到「性交易為何需要管制」,就會聽見許多直男癌的言論。本文試著從《違警罰法》時期的規定開始,檢,檢視近75年來的規範變化。
2017年,齊柏林導演在花蓮山區拍攝《看見台灣2》時不幸罹難,身前「亞泥比五年前挖得更深了」的感慨引起全國對亞泥在太魯閣開採問題的關注。本文想探討的是:為何遠東集團的亞泥可在原住民保留地上開採礦業長達四十多年,未來還可再開採至少二十年?
逮捕毒販是警察的工作,查扣毒品走私是海關的工作,將毒販關進大牢加以處罰則是司法、矯正機關的工作。所以只要「我不碰毒品,毒品就跟我無關」。但真是如此嗎?直觀而言或許沒錯,但毒品對社會影響甚大,而現行政府遏止毒品的手段似乎存有許多缺陷而無效,也未認清「使用毒品是個過程,而非一個結果」的事實。
「律師」在當代社會中已是常態性的存在,但我們似乎從來都沒有好好研究過「律師」這個職業到底從何而來,所以我們只能從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威龍闖天關」、「算死草」中的方唐鏡、宋世杰及陳夢吉等角色,
<p>原本,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4條立意相當良善,因為法案推動者知道要好好整頓所得稅法第17條非常不容易。只是,施行細則第3條卻把「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放進去,嚴重破壞母法的美意。</p>
<p>在2016年引起輿論風波,最後廢除紅十字專法的處斷,不應該是最終處理方案。讓紅十字會取得官方承認雖無關台灣的國家地位,但能與中國區隔,更可以彰顯台灣在人道工作上的努力,並且實質作為國際紅十字運動的一部分。</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信仰和依循的系統 宗教,一個全球各地無數人信仰和依循的系統,無論你身處何方,它幾乎都會在你的生活中有所體現。對我來說,台灣的廟會是我接觸宗教文化的一個起點,這不僅是民間信仰的活動,也是台灣多元宗教文化的縮影。當然,對於宗教的認識,並不僅限於台灣的廟會或是我們所熟知的道教、佛教,也不僅是基督教、天主
Thumbnail
課程簡介:「分別為聖」是基督宗教中相當重要的概念之一,用以區別神聖與世俗之間的差別,也是人們用以檢驗自身靈魂是否得救的重要方法論。在當代的政治哲學中,一種接近於俗、聖之別的思考邏輯也總是支配著政治行動的一切政治事務上的趨向或價值。
Thumbnail
臺灣的宗教密度高,宗教自由受憲法保障,信仰自由因受外部勢力影響而受限;香港在國安法實施後,宗教自由逐漸消失;淪陷區強拆十字架,宗教自由受到嚴重限制。
  在各種領域內,台灣都有非常多制度與規範是從威權時代遺留下來,或繼承了威權時代的思維所訂定。它們往往會以「預防不好的事」為由,只要曾經出過什麼事,或者負責制定規則的人想像中可能會出什麼事,總之就是先禁止。以至於熱愛諧音梗的台灣人,會笑稱台灣不是「先進國家」,而是「先禁國家」。
Thumbnail
我在基督教中看到的是:有些教會謹慎地避開敏感議題,有些則公開支持特定政黨,有明確的政治立場...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Thumbnail
除軍事、外交等全國性重要事項,由中央政府統一掌管外,凡地方可以處理的事項,如工農業、商業等,均由地方政府負責。有的如交通、財政等項,則由中央與地方分管。在該制度下,中央和地方之權力均由憲法規定,各有其範圍。 自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最高形態。
再強調一次重點,政治跟宗教基本上是綁在一起的玩意,正因為本質上就是如此,所以才會強調政教分離,這一點大家千萬不要搞錯,也因為東方文化自古裡來大多就是政教合一(遠多多數人機觸到的錯誤資訊相反,西方基督教文明才真的是政教分離)所以在這件事情上面常會搞混。 我要談的是責任政治的問題,而且是針對公民責任。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臺灣一貫道信徒赴陸被關押案例,以及兩岸宗教自由的法律問題,簡述各大宗教在中國的發展,闡述一貫道的信仰內涵、被查禁的歷史,討論兩岸的發展趨勢,以及臺灣在宗教自由議題上應如何努力。
Thumbnail
信仰和依循的系統 宗教,一個全球各地無數人信仰和依循的系統,無論你身處何方,它幾乎都會在你的生活中有所體現。對我來說,台灣的廟會是我接觸宗教文化的一個起點,這不僅是民間信仰的活動,也是台灣多元宗教文化的縮影。當然,對於宗教的認識,並不僅限於台灣的廟會或是我們所熟知的道教、佛教,也不僅是基督教、天主
Thumbnail
課程簡介:「分別為聖」是基督宗教中相當重要的概念之一,用以區別神聖與世俗之間的差別,也是人們用以檢驗自身靈魂是否得救的重要方法論。在當代的政治哲學中,一種接近於俗、聖之別的思考邏輯也總是支配著政治行動的一切政治事務上的趨向或價值。
Thumbnail
臺灣的宗教密度高,宗教自由受憲法保障,信仰自由因受外部勢力影響而受限;香港在國安法實施後,宗教自由逐漸消失;淪陷區強拆十字架,宗教自由受到嚴重限制。
  在各種領域內,台灣都有非常多制度與規範是從威權時代遺留下來,或繼承了威權時代的思維所訂定。它們往往會以「預防不好的事」為由,只要曾經出過什麼事,或者負責制定規則的人想像中可能會出什麼事,總之就是先禁止。以至於熱愛諧音梗的台灣人,會笑稱台灣不是「先進國家」,而是「先禁國家」。
Thumbnail
我在基督教中看到的是:有些教會謹慎地避開敏感議題,有些則公開支持特定政黨,有明確的政治立場...
Thumbnail
在過去的民俗學或社會學研究中都將宗教當作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精神層次的表現,進而歸納出屬於那個民族的基本特質。台灣社會也如同世界上其他多數社會一樣,是一個宗教信仰豐盛的社會,同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常為這些宗教信仰所影響。
Thumbnail
除軍事、外交等全國性重要事項,由中央政府統一掌管外,凡地方可以處理的事項,如工農業、商業等,均由地方政府負責。有的如交通、財政等項,則由中央與地方分管。在該制度下,中央和地方之權力均由憲法規定,各有其範圍。 自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最高形態。
再強調一次重點,政治跟宗教基本上是綁在一起的玩意,正因為本質上就是如此,所以才會強調政教分離,這一點大家千萬不要搞錯,也因為東方文化自古裡來大多就是政教合一(遠多多數人機觸到的錯誤資訊相反,西方基督教文明才真的是政教分離)所以在這件事情上面常會搞混。 我要談的是責任政治的問題,而且是針對公民責任。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臺灣一貫道信徒赴陸被關押案例,以及兩岸宗教自由的法律問題,簡述各大宗教在中國的發展,闡述一貫道的信仰內涵、被查禁的歷史,討論兩岸的發展趨勢,以及臺灣在宗教自由議題上應如何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