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9|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釀專題|給生者的安魂曲——是枝裕和的電影

《橫山家之味》劇照/ifilm 傳影互動
其實,我一開始不喜歡是枝裕和。很長一段時間,在他的電影當中我一直找不到一個明確的主題。盛名之下的《橫山家之味》,一開始幾次觀看,總覺得良多好像從兩天一夜的返鄉之旅當中領悟了什麼、改變了什麼,但其實與父母的關係、對原生家庭的種種缺憾和矛盾,實際上沒有真正化解,讓我初次看完,其實感受到不小的失望。
何止是《橫山家之味》?《奇蹟》的航一,最終依然沒有離開鹿兒島,和家人分居兩地;《比海還深》的良多,最後依然是個失敗的父親、沒用的男人;《花之武者》的左衛門從頭到尾都是那個鱉腳的三流武士。《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這些孩子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似乎,顯而易見的衝突、強烈而明確的主題,在他的故事中總是缺席。所以《幻之光》當中,我們找不到那束能夠解答死亡的奇異之光,可能也不用驚訝了。
但等到自己真的面臨到無法理解的課題時,才會猛然領悟,是枝裕和電影當中真實的力量。我總會想起史蒂芬.褚威格談論蒙田的動人句子:「為了能真正讀懂蒙田,人們不可以太年輕,不可以沒有閱歷,不可以沒有種種失望。」;總會想起大學課堂上讀契軻夫時,老師說的:「真實的人不會衝突,他們會逃避。真實生活中沒有和解,而是不斷遮掩。」
《比海還深》劇照/ifilm 傳影互動
在父親過世之後,或許某種理解世界的鑰匙被放置到我的手中。於是,我開始看懂是枝裕和了。很多年之後我重看《橫山家之味》,我終於知道結尾回程的公車上,良多淡漠的意義了。那個總是慢半拍、總是來不及的良多,在返鄉的兩天,似乎感受到了父母的老去、似乎感受到了與過去創傷和解的契機,也終於想起,那個相撲力士的名字。然後,他還是決定,下次不要過夜了。所以,這兩天間的種種,最後還是讓他錯過了和解的機會,為什麼呢?
在我與父親疏離的漫長時間裡,我一直以為,會有一個和解的儀式、會有一個最終的坦誠、會有一個彼此的道歉與傾訴,但其實沒有,離別的時刻不是任何人所能決定的,而「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也是一句空話。實際上,人之將死,會被種種超越一切理性、記憶所能承載的,純粹的肉體痛苦所折磨,在病榻前我才理解,病痛的苦難巨大到,親情、記憶、語言相較之下都微不足道。我為此,曾經心懷怨懟。
但隨著時間過去,才慢慢理解,其實離別的時刻,一直都是我與父親決定的。我們在漫長的時間裡,決定背對彼此,任何時刻我們都可以去談那些藏在內心的話語,但我們決定沉默、決定疏遠、決定逃避,因為我們沒有勇氣。所以,這才是真正的真相。人生中沒有真正的錯過,從來沒有缺少和解與包容的時刻,少的,一直是勇氣。
因為沒有勇氣,我們一直選擇逃避。這樣的真相,我在是枝裕和的電影當中看到。那些藏在日常生活底下的不願去面對,逃避與質疑,錯愕與痛楚,那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戲劇。是枝裕和的故事之所以乍看平淡,是因為比起戲劇衝突,他選擇的是衝突之後的生活、生命狀態。傷害造成的那一瞬間,總是張力最強的時刻,但是生命真正難以承受的是創傷之後。留下來的人,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與遺憾朝夕相處,要抱持著傷口活著。所以我們看是枝裕和的電影,看到的是傷害早已在時光當中結痂,但內裡還藏著瘀血汙濁的不清爽的尷尬狀況——那才是他關注的人性之常,而非人性之變。
《幻之光》劇照/ifilm 傳影互動
這樣的敏銳視角,早在他第一部電影《幻之光》當中,就已經展露無遺了。《幻之光》主角由美抱持著對奶奶失蹤、丈夫自殺的不解,改嫁到了北邊的貧困漁村奧能登。雖然改嫁後的生活相當幸福,但自殺之謎像詛咒一樣讓她無法平靜,最後,卻在海濱找到了答案。丈夫說:「爸爸過去常常出海。他說當他出海感到孤單的時候,常常會看到一束美麗的光在遠處閃呀閃,召喚著他。我想這也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於是,由美接受了前夫的死,開始了她的生活。
其實,故事一直到最後,我們還是沒有看見那束魅惑的幻之光,同時,由美還是不知道為什麼丈夫會自殺。她前往海濱時,跟著一隊毫無關聯的送葬隊伍走了一路,這些疑問,沒有一個獲得解答。
是枝裕和的故事,像是一個個巨大的問號,《幻之光》問的是:為什麼丈夫自殺?《橫山家之味》問的是:為什麼離開的,是不該離開的那個?《奇蹟》問的是:為什麼有人願意世代生活在火山下,而航一夢想的團圓不可能實現?《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問的是:怎麼會有母親殘忍至此,社會冷漠至此,讓四個孩子面對死亡?《這麼…遠,那麼近》問的是:為什麼會有人加入奧姆真理教這麼可怕的邪教?《我的意外爸爸》問的是:為什麼父親不愛我?《比海還深》問的是:我的生命到底在哪裡出了錯?
《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劇照/ifilm 傳影互動
但隨著是枝裕和抽絲剝繭,我們才會漸漸理解,問著「為什麼」的人們,實際上真正想說的並不是為什麼,而是「我不接受」。質疑的本身不是為了追求原因,而是抗拒接受答案。人會死,人會因為寂寞做出殘忍的事情,這是極其簡單又巨大的答案,因為它太過簡單,所以那麼難以接受。
所以,是枝裕和著迷於死亡,但是他故事中描寫的,永遠是生者。因為,逝者逝矣,靈魂躁動不安,無法平靜的是被拋擲下來無處尋索答案的生者。於是,隨著是枝裕和,我們走上了一段段旅程,參與了祭奠死者,撫慰生者的盛大弔唁。在他的溫柔與痛楚當中,我們學會停止問為什麼,學會接受,學會就這樣子活下去。是枝裕和奏響的,是一首首給生者的安魂曲。


【釀電影】2018年 6月號(訂閱方案請看這裡
高雄市電影館【電影歌舞伎:鈴木清順の鏡像迷宮】影展專題 〈《肉體之門》:愛情與戰爭〉by 香功堂主 〈【大正浪漫三部曲】:鈴木清順的劇場幻象〉by 牛頭犬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