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日本文學]壺井榮《二十四隻瞳》與小豆島片場之旅

會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楊双子寫的《以婦/幼的視線做為一種反戰方法──讀壺井榮《二十四隻瞳》》,知道日本這一部家喻戶曉的戰前女性作家所寫的小說,有中文翻譯本問世了。壺井榮描述戰前1928年,有一位年輕女老師大石久子老師,被派任到小豆島邊岬角的田之端半島分校場,相當於現在的小學的分校,一個非常偏遠的地區。而大石老師出場的一幕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身穿洋服套裝,騎著腳踏車。每天往返8公里的上下學路。
在當時,尤其又在偏遠地區,洋服腳踏車非常稀有,不僅孩童惡作劇,甚至村民議論紛紛,認為大石老師太過於時髦而不檢點。而這一切,都在大石老師熱心的努力教導下,開始與孩子產生革命情感........卻因為時局進入戰爭,而越來越悲慘......
《二十四隻瞳》的改編漫畫,原著小說暫時找不到
《二十四隻瞳》的改編漫畫,原著小說暫時找不到
我自己也站在講台上執教鞭,所以很能體會《二十四隻瞳》的意境。站在講堂上,老師的眼睛對著學生的幾雙眼睛。每一雙眼睛是一對閃亮的星星,在教學的現場上,如何讓星星閃耀,便是老師的功力。所以《二十四隻瞳》其實代表的是台下的12對眼睛,也就是班上12名學生。在這裡,中日文是很難翻的。因為日文的「瞳(ひとみ)」本身就有「瞳孔」的意思,而比起「目(め:眼睛)」,這個字本來就帶著一點閃閃的意思(自己覺得跟發音也有一點關係),再加上中文的「瞳」,並非為一個單字,所以原文的《二十四の瞳》怎麼翻,那個朦朧美都會消失。
筆者2016年適逢小豆島藝術季,與爸媽同遊小豆島。由於我們家全家以前在日本居住過,1980年改編卡通漫畫,幾乎是同年代日本小朋友的同年回憶,所以我對大石老師穿洋裝騎腳踏車的樣子印象很深。查了一下wiki的資料,電視劇改編次數也不少,其中2005年版大石老師是由黑木瞳演出,小栗旬也有演一個角色。
在小豆島的岬角邊,有設置一個電影映畫村,也就是電影片場供人進去拍照。我這個看慣古蹟現場的人,本來有點幸幸缺缺,爸媽卻在片場拍照玩得很開心。這裡重製了整個電影的舞台,從小豆島的渡船口坐環島巴士的話,要坐到末站,再玩出來會比較順。要注意的是門票部分,有分為映畫村本身岬分校場、以及兩票合一的價格
映畫村本身 750yen(中學生以上) 350yen(小學生) 團體另計
岬分校場 220yen(中學生以上) 110yen(小學生) 團體另計
兩票合一 830yen(中學生以上) 390yen(小學生) 團體另計
重點的裡面的景是如何?果真,我那時沒在追景,所以都有爸媽合照,只好放上一張岬分校場的照片。裡面有一棟壺井榮文學館,對於她的文學人生可以理解。有一座老電影院,播放以前的片段。
無論是如何,這一部文學作品對於日本人的影響很大,也是教科書選列的部分。如果是以大東亞史的觀點來看,本作品時間在二戰時期前後,描述的是庶民對於戰爭的恐懼,從這一點來看,是比較能夠引起共鳴的。如果私心從教育立場來看,對於班級經營,學生相對,大石老師放膽心與學生相對,是可以跟當代教育者一起共進的。

關於作者
吳昱瑩,斜槓的雪球越滾越大,直往夢想方向推進。一邊教日語,一邊編織著台灣建築史的大夢。喜歡在移動的空間思考,捕捉瞬間的光影及靈感。寫了一本《圖解台灣日式住宅建築》,最近在想空間書寫與異文化書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