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寫是模仿+累積≠會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印象中小時候的國語課,除了念課文、查生字、造句、背課文、還有一堂說話課。不確定課程名稱是不是就叫說話課,也不太記得那堂課到底上了甚麼。只記得幾個畫面是:某個同學在那堂課上,說了一個成語故事---臥冰求鯉。初初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覺得可怕,覺得親生媽媽死掉的孩子真可憐,會被後母欺負,完全把它當成鬼故事來聽。這可怕的故事,得了班上最高分。
那個時候不是個很會在許多人面前說話(現在好像也不行),輪到上場的時候,記得說了一個臨時抱佛腳背下來的故事,說不到幾分鐘背不出接下來的劇情發展,也不知道怎麼收尾下台,也不敢晾在台上,就一直像唱片跳針般地重複著說同樣的句子,像鬼打牆那樣恐怖。幾個重複的橋段後,老師大概察覺了,又給了幾分鐘,就直接說:「好了,下台吧!」。得甚麼分數根本不記得了,但是更記不得的是老師也沒說上台的時候,發生這類窘境,可以怎麼辦,可以說甚麼後下來...。人生要面對的事情實在太多了,練習上台說話不過是個機會,讓人知道自己的準備不夠、讓人知道自己遇上難題的時候怎麼化解、讓人學會面對困難的時候怎麼突破...。
如果在學校不是要教導這些,那麼安排這些課程是做甚麼呢? 還是說其實只是教那些學得會的人?
要小孩在別人面前說話,這要算是甚麼訓練? 
為什麼要訓練這種"能力"?  以前不懂,其實現在也還是不懂。 小孩究竟需要培養這樣的能力做甚麼?
直到成年後工作了幾年發現,能在別人面前說話,是因為想說、想了解、想傳達,那比較像是""說話""是被腦海裏面的思緒帶著,向著別人走去的路,藉著這樣的機會,去讓腦海裡的東西流動。好像不是被訓練來的,而是腦袋裡面有了甚麼才有的行為。
有人說,比較愛現的人就會比較有這樣的能力,所以要鼓勵小孩表現,但,這算是愛現嗎? 好像也不完全是(吧)!
曾經在一個親子團的畢業營活動裡,每家的小孩都被期待拿著麥克風說說話,但他說:「我沒有想要說甚麼,所以不想上台,為什麼一定要說?!不然我拿麥克風說"沒話說"這樣不是更奇怪。」
聽起來還真合理,即便後來因為其他大人說了「那你喜歡來這裡嗎?」、「那你覺得親子團好玩嗎?」、「你覺得這一年去哪裡最有印象」...。孩子用回答的方式說了,但這樣就達到了原本期待讓孩子在別人面前說話的目標了嗎?
一個人會說話、能不能說話、要不要在別人面前說話、敢不敢在大講台上說話,都可能不只是"愛現"、"勇敢"、"準備充分"這些簡單的原因,更多的會不會來自他想不想?! 以及他需不需要?!
如果這樣是比較符合學習的樣貌,那麼,重新回頭看看寫字這一件事情,是不是也該用這樣的思考方式想一下!?
中學的時候,有一個老師經常在課堂中,往黑板上抄寫幾句她自己覺得很好的句子讓學生們抄寫下來,有的時候是一些古詩古詞,有的時候是一些新詩,有的時候是一些療癒系的語句。印象中她沒有特別硬性規定一定要寫,但同學大多也都會抄,有些人還特別用一個本子抄,有的人還會自己配上插圖,那時候覺得同學都好有才華,抄抄寫寫畫畫的有好多人。倒是自己沒抄過幾次,有過幾次是看著老師書寫在黑板的文字,想到某個朋友當時遇上的心境或者覺得可以安慰朋友的句子,才抄寫下來轉寫在卡片上送給朋友。送給朋友過的字句也記不得任何一次,而那些沒有想起朋友留在黑板上的字,如果抄寫下來了,現在會是在哪?!
抄寫經典詞句這件事情,在即使過了二十多年的現在,很多學校的課堂裡都還會有,有時候抄寫課文,有時候抄寫經典名句,但這些究竟對於寫作(文)有多少幫助? 多少訓練? 抄寫這件事情,能夠對孩子的幫助真正有多少?  
家裡的自學生說:「我抄一抄就會變得很會寫了嗎?怎麼可能...抄完我也不知道那是甚麼意思啊。」 大概就已經能回答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人心裡很知道自學計畫裡面很多內容其實都不可能達成,包括計畫的完整性和沒有彈性(像是課表部分),但是不要照著計劃走,然後呢? 要怎麼走?
如果自主學習是一個目標,那麼要怎樣才算是符合這個目標? 完全自主並且自由地主動執行某一項看起來像學習的事情,才能算嗎?如果給了一個不是自主而來的目標,但不介入走向目標的方向與過程歷時,這樣還能算是嗎?
就像成人對所有疾病的診斷都有的害怕一樣,一個專業名詞出現在生活中的時候,我們歷經的所有擔憂與恐懼,在人開始發問的時刻,就是學習的當下......
學習是甚麼? 這陣子一直在想這些事情。 學習某一件事情,絕對源自於好奇,這是動物的天性。
學習最大的價值與意義,在於看見自己與不懂之間的關係,這種連結大致上可以放大到知識、常識、課業、各領域的專業、做人處事的態度,更可以放大到對世界、社會的認識...等等。對人生抱有希望與活力下,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學習力。在某些教育方式下,孩子學了好多好多大人也說不出來的知識,可卻一點一點地消逝對生命的熱情
大人心裡很知道自學計畫裡面很多內容其實都不可能達成,包括計畫的完整性和沒有彈性(像是課表部分),但是不要照著計劃走,然後呢? 要怎麼走?
如果自主學習是一個目標,那麼要怎樣才算是符合這個目標? 完全自主並且自由地主動執行某一項看起來像學習的事情,才能算嗎?如果給了一個不是自主而來的目標,但不介入走向目標的方向與過程歷時,這樣還能算是嗎?
就像成人對所有疾病的診斷都有的害怕一樣,一個專業名詞出現在生活中的時候,我們歷經的所有擔憂與恐懼,在人開始發問的時刻,就是學習的當下......
學習是甚麼? 這陣子一直在想這些事情。 學習某一件事情,絕對源自於好奇,這是動物的天性。
學習最大的價值與意義,在於看見自己與不懂之間的關係,這種連結大致上可以放大到知識、常識、課業、各領域的專業、做人處事的態度,更可以放大到對世界、社會的認識...等等。對人生抱有希望與活力下,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學習力。在某些教育方式下,孩子學了好多好多大人也說不出來的知識,可卻一點一點地消逝對生命的熱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當老師自己也不熟悉所教授的內容時,學生可能因為認為老師知識有限而對他失去信心。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前幾天出了一個給學生的聯絡簿札記題目,叫做「家裡大人最常說的話」。先說結論,大人講了什麼話,其實小孩都有在聽。
Thumbnail
今天做了同理心的練習、體驗了不被同理的感覺,某些內容讓大家發笑,笑得心酸。最後想要藉寶寶老師在閱讀課後播的那首歌,在孩子們去日本前給他們一個祝福。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在晨光時間中與學生互動的經驗。作者嘗試用台語和華語講故事,並舉辦小活動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特別之處。課後發生了一起學生搶筆事件,作者及時介入並用冷靜的語氣與搶筆的學生對話,成功緩和他的情緒。晨光時間讓作者更了解學生的表現和需求,希望孩子能在這段時間減輕壓力,開心地玩耍。
Thumbnail
當孩子們在作文班看到代課老師,他們心中不禁升起不安與疑惑。透過與孩子們的對話,讓他們更能理解老師的難處,並學會同理。下次面對類似情況,他們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重新對人、事、物的好奇心,除了時時提醒自己,也需要在日常對話中刻意練習。我給刻意練習的功課是: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你覺得呢?)、不輕易以(嗯嗯)回應對方。 假設一個孩子遭遇困難,大人沒有任何好奇,只想給予解決方法,就沒有機會傾聽,孩子卡在哪裡?孩子未被同理
我喜歡和娃們說故事,天南地北無所不說,說的內容有我看過的神話、見過的網路消息,更多的是我自己當小娃時的調皮故事。 這有教學上的好處,因為娃的天性就是愛聽故事,所以我總能引起他們的注意,甚至有一屆小娃還說我是「故事老師」,更說我「不務正業」只說故事,這話語傳到當年某校長耳畔,巡堂還特地在門外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當老師自己也不熟悉所教授的內容時,學生可能因為認為老師知識有限而對他失去信心。
Thumbnail
一到空間,看到別班的孩子早已站在一樓門口等我,社工說:「他今天很想上妳的課,讓他一起上課好嗎?」他是機構頭痛的孩子,時常不在自己的班級到處遊蕩,因此和孩子約法三章必須參與完整的課程才能加入。 與孩子腦與心的對話 這次是情緒相關的創作課, 孩子們討論顏色與情緒, 這位孩子過程中分享到:「我很常
前幾天出了一個給學生的聯絡簿札記題目,叫做「家裡大人最常說的話」。先說結論,大人講了什麼話,其實小孩都有在聽。
Thumbnail
今天做了同理心的練習、體驗了不被同理的感覺,某些內容讓大家發笑,笑得心酸。最後想要藉寶寶老師在閱讀課後播的那首歌,在孩子們去日本前給他們一個祝福。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在晨光時間中與學生互動的經驗。作者嘗試用台語和華語講故事,並舉辦小活動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特別之處。課後發生了一起學生搶筆事件,作者及時介入並用冷靜的語氣與搶筆的學生對話,成功緩和他的情緒。晨光時間讓作者更了解學生的表現和需求,希望孩子能在這段時間減輕壓力,開心地玩耍。
Thumbnail
當孩子們在作文班看到代課老師,他們心中不禁升起不安與疑惑。透過與孩子們的對話,讓他們更能理解老師的難處,並學會同理。下次面對類似情況,他們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
Thumbnail
我一直覺得親師溝通很重要,也對老師很尊重,但昨天跟孩子班導的溝通卻讓我懷疑是不是代溝的問題。 我讓孩子參加課後班的動機很簡單,就是適應他所要待的求學生涯最長的環境。班上留課後班的同學只有個位數,但從這學期開始問題不斷。之前同學抱他、為他打架我想老師都處理好了我也就沒再詢問後續。
Thumbnail
重新對人、事、物的好奇心,除了時時提醒自己,也需要在日常對話中刻意練習。我給刻意練習的功課是: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你覺得呢?)、不輕易以(嗯嗯)回應對方。 假設一個孩子遭遇困難,大人沒有任何好奇,只想給予解決方法,就沒有機會傾聽,孩子卡在哪裡?孩子未被同理
我喜歡和娃們說故事,天南地北無所不說,說的內容有我看過的神話、見過的網路消息,更多的是我自己當小娃時的調皮故事。 這有教學上的好處,因為娃的天性就是愛聽故事,所以我總能引起他們的注意,甚至有一屆小娃還說我是「故事老師」,更說我「不務正業」只說故事,這話語傳到當年某校長耳畔,巡堂還特地在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