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想著說話,你才能真的學會表達。

2022/04/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許久沒有發文,今天的發文動機,來自這幾週,專題表達的課堂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幾句類似的話。
「老師因為你有說過……」
一般,在口語表達的教學中,常常強調鼓勵孩子自信發言、勇敢表達。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許還不夠,我們還要從聲音、語調著墨,練習如何用好聽、吸引人的方式來表達。我不否認這樣教學的目標,畢竟這也是自己十幾年來在表達教學上的小小專業,尤其在現在自媒體行銷的主流時代,說話好聽肯定是個實用的工具,表達的自信更是一個人展現自己最快的方式。
不過,以表達為基礎結合學習力,才是我的教學初衷。於是乎七八年前,我開始進行專題表達的教學。專題表達的核心概念,是以一個專題式的探究、思辨來教學。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表達是想法、思考、討論、溝通的具體呈現,是個人想法的梳理,討論互動的激盪與平衡,是統整、組織訊息的能力方法之一。不過當表達教學進入到學習範疇,說話便不是主要的教學目標了。套一句我最常跟孩子們說的:「在這間教室裡,誰不會說話;甚至都上過聲音課的你們,誰不會用好聽的聲音說話。所以,這堂課我們先不說話。
這句話已經成為每個專題表達班與孩子們初次見面時,我的開場白之一。幾個有口語表達基礎、愛講話、善於用說話在班上「搶鏡頭」的孩子一聽到這句話,通常都會有這樣激動:「蛤!老師,我們是來學表達的耶,不說話怎麼學表達!」我一律回應:「沒錯,就是來學表達的,所以我們先不說話。」然後,埋個伏筆,以專題帶著孩子們進入一場真正的「表達」VS「學習」。
於是,這學期新開啟的四年級專題課程,帶著孩子們一路探索與思辨進入到第七週,在班上有顆種子逐漸發芽。一開始覺察孩子們的改變只是讓我深刻了課堂,直到上週,同樣的話又再度彈跳出在課間活動,讓我不禁覺得,這真的是個魔法。
四年級的男孩,用著亮晶晶的眼睛,在解開了一個老師丟下的龐大思考問題後,興奮的說:「老師,你知道我為什麼這麼確定嗎?因為你有一次在課堂中說過馬格利特…..因為你真的有說過!」男孩在說完自己的推論與思考後,刻意再補上這句。
老實說,對我來說,這是意料之外。專題教學的探索與引導並不是只有架構式的學習,更多時候發散與聚斂會同時出現在課堂,形成一個小宇宙。通常自己在備課一個專題時,不敢說成為專家,但我必須做足功課、蒐集好完整的資料與引導想法,蒸煮炒炸都來一遍,我才會端進教室與孩子們品嘗,然後才能有足夠自信、腦袋清楚的帶著孩子一同學習與探索。於是乎,專題中的許多訊息與概念會因為課堂的學習變化與好奇如同繁星般點點亮出,而如何確保孩子們能有收穫與學習,當然就是每個活動中要檢視的思考延伸、訊息運用、推論與歸納能力了。
「不先說話」我要孩子們聆聽。
「不先說話」我要孩子們加入思考。
「不先說話」我要孩子們能有覺察。
「不先說話」我要孩子們去蕪存菁。
男孩的興奮,來自於課堂中他用自己對已知訊息的思考、分析,形成了一個完整、有自信的推論,於是興奮,但老師我看到的卻是他「不先說話」的能力。因為他說出的一個關鍵論點,真的是我幾週前在課堂中一語帶過的重要,我甚至都不太記得了。不過更開心的是,當他一說出口,全班孩子都露出一副扼腕:「對耶!老師有說過!怎沒想到!」。
「能聽、懂聽,你能比他人獲得更多。」這是我在表達課堂中不斷洗腦孩子的概念。
表達教學,我們似乎永遠在談如何說、怎麼說。但從來沒有人告訴孩子,怎麼聽,如何聽,但請記得,聽與說永遠是手心手背。一個善於表達的孩子不見的能聽,很多時候他只享受自己的頭頭是道、滔滔不絕,而忽略覺察、少了思考。於是,很多時候說話內容空洞、毫無組織、為說而說;但一個善於聆聽的孩子也不見得能說,因為沒有透過說話(或寫作)的輸出,腦袋的訊息永遠未經整理,所以他們不愛說,因為說了你總是以皺著眉頭的聽不懂回應,那他們就更不敢說、也學不會說了。
再來,只有孩子要學習聽嗎?
很多時候,家長會問我:「我們不專業,那平常要怎麼幫孩子練習表達?」我很常給的建議就是:「大人要先學會聆聽、老師要先學會聆聽。」因為只有孩子真的感受到我們「想聽」,他才能放心地把腦袋的訊息重整然後說出,這就是一種練習。如果我們「亂聽」,又怎麼能覺察真正的表達問題?孩子們又怎麼能有說的自信呢?
課堂實驗至今,我想,表達課是時候該翻轉了,從現在開始我們「不先說話」,然後你才會「好好說話」。
    Angelaliu
    Angelaliu
    我是一個熱愛教育的專題X表達教師,享受著和孩子們互動的一點一滴。 我也喜歡旅行,感受著和世界對話的字字句句。我們是一,我們都是獨特且美麗的一,我們也集合成為一,於是有了【一兼教室】。分享我的教育想法,一起感受世界的美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