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無聲勝有聲」該談談口語表達教學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從事口語表達教學這麼多年以來,常常成為身邊朋友、家長們對於「說話」大小事的諮詢對象。我不敢說我專精於表達,但這十幾年來從教學體會、人生體悟、生命淬煉中,對於「說話、表達」這件事,我點點滴滴領悟、學習著某些道理,以至於希望透過這些文章,與剛好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分享。


你們知道嗎?我遇過當媽媽的朋友們或家長最常問我兩件事:

「我家孩子都快兩歲了,只會回答簡單的字,怎麼辦?」

「我家孩子個性很害羞,不太愛說話,害怕說話…怎麼辦?」

「我家孩子一天到晚講不停,吵死了,怎麼辦?」

「我家孩子很愛講話,但講話都沒重點…怎麼辦?」

這些在天秤兩端的著急,形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似乎,現在的孩子不是「一直說」,就是「不太說」。但我要說的是,或許身為大人的我們要思考的,不只是學說話的孩子們,而是每一個我們。

首先,我先說說我對於說話表達的看法。自遠古時代以來,「表達」是一種人與世界、自然互動最基本的本能。我們可以透過任何一種身體表現,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情緒,傳遞許多訊息並交流。於是乎,我們會發聲、會唱歌、會跳舞、會進行各種藝術活動,這些都是人與生俱來的生活能力。(所以對我來說,人類沒有不會唱歌、不會畫畫、不會跳舞的,而是我們把它想得太狹隘了。沒錯,人人都是畢卡索!動物也可以,不是嗎?)

直到人類發展出語言規則開始,「說話」變成了「表達」的其中一種方式,成為世界上最直接的訊息傳遞媒介。透過他人說,我們可以理解別人的想法,進而達到一個雙向的互動與交流。但,當我們開始以大量說話成為生活主要的溝通方式開始,我們似乎往往忘記了說話的過程,有一個關鍵要素不可或缺。

回想起自己初當老師的日子,滿腔熱血、滿腦子都是想與孩子們分享的材料。大家應該很難想像,教兒童口語表達的老師,上課得用盡多少的腦力與體力。每堂課總是得做好萬全準備、全力以赴。一堂課下來,說、學、逗、唱樣樣搬,你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孩子學習的興趣與閃閃發亮的眼神。但,老師每次我下課後總是有一種「小丑」般的惆悵,說不上來。直到某天上課,我再度發光發熱、燃燒自己時,一個二年級的小女孩,用一種極其冷靜的口吻對我說:「老師,啊你每堂課都這樣,不累喔!」我頓時停止了動作、攤坐下來說:「是啊!好累!我休息一下!」接著全班笑成一團。哈哈哈,這一幕還真是讓我深刻,想起來還是會莞爾一笑。

我當下沒有多想孩子們的反應,只覺心裡一陣安心與踏實。回到家,這個感受猶存,讓我開始思考這整件事的奇妙。我們一向對於「勇敢表達想法」的孩子給予極高的讚美與鼓勵,希望孩子多說、說得好、說得豐富; 在社會上對於敢說、敢言的能力往往也抱持一個正面的支持。於是乎,擅長說話,好像變成了一個在工作、人際關係上不可或缺的表現能力,以至於口語表達課開始琳瑯滿目,處處舌燦蓮花。

但,這孩子,課堂參與度不錯,只是,她不是大家眼中一個會積極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甚至不大愛說話。可是,在這個特別的時間,她卻只用了一句話「舒服」了我!我開始思考,這孩子究竟有什麼神奇的魔力。是的,對我來說,這是魔力。我思索了她上課的態度、表現、言談舉止……,她有問必答但不求表現; 她進步穩定但不算驚豔; 她總是微笑但不常說話。原來!她是一位會觀察、聆聽、懂得感受他人的孩子。她不太說話,但她永遠聆聽。所以,她感受到老師的狀態與失衡。

對啊!我是忘記了「聆聽是一種無聲的表達」啊!在我們推崇口語表達的社會價值時,卻忘了真正的表達藝術,是建立在這些傾聽、理解、感受和相互尊重的美好本質上。當現在的社會,只強調表達得說得好聽、說得動人、說得頭頭是道時,我們會教導孩子說出來的不見得是真相,而是一種「自以為是」,或是「譁眾取寵」的表現,因為我們忘記了他人、忘記了感受,只有單向的一味的求得別人認同、取得他人掌聲。卻忘了傾聽他人、感受他人的所有表達。於是口語表達教學變成了一個充滿危險、虛假的說話陷阱。

聆聽,表達出許多珍貴的價值。它使人感受並同理、使人學會寬容、使人能夠尊重、使人能夠學習。使人能夠靜下來思考與他人互動的目的與初衷,是為了溝通與共創和諧。所以,在這麼多年的表達教學中,在鼓勵孩子真誠表達前,我往往鼓勵孩子們聽,聽出主要訊息、聽出感受、聽出他人的創意、聽出他人的觀點。

你知道嗎,聽與說一樣重要。

我甚至想說,

一個學會聆聽的孩子,他絕對能有更棒的表達力。

一個能聆聽孩子說話的父母或老師,孩子們更能學習如何適當表達而不是只想「引起注意」。

所以,孩子不說,別急著讓他說,他正在聽。

孩子說太多,別急著不讓他說,我們要學習好好聽。

當聽的人與說的人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氣氛時,

我會說,那是一種藝術。

當聽與說的平衡產生漣漪時,

我會說,世界和平就不遠了。

最後,謝謝你們好好的聽我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ngelaliu的沙龍
48會員
55內容數
我們是一, 我們都是獨特且美麗的一, 我們也集合成為一。 分享我的教育想法,一起感受世界的美好。
Angelali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06
2025 的回歸,來自於辯論課、競賽與生命的思索。 幾個學期下來的辯論課,孩子們總是認真以對,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他們的確在這樣的激盪與思辯下,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明顯可見,但老師我憂的確也是每場辯論賽的勝敗,似乎成為孩子們的一個「執念」,輸或贏成為每個人與團隊間一個隱形的障礙,突然某天孩子
Thumbnail
2025/03/06
2025 的回歸,來自於辯論課、競賽與生命的思索。 幾個學期下來的辯論課,孩子們總是認真以對,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他們的確在這樣的激盪與思辯下,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明顯可見,但老師我憂的確也是每場辯論賽的勝敗,似乎成為孩子們的一個「執念」,輸或贏成為每個人與團隊間一個隱形的障礙,突然某天孩子
Thumbnail
2023/12/11
有點想談談最近的「古文之辯」下自己的經驗。 七年級生的我,在高中時,除了課本中原訂的古文,我想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學校一定再有一本厚厚的《古文觀止》讓我們「自學、自讀」,陪伴著整個高中國文生涯。
Thumbnail
2023/12/11
有點想談談最近的「古文之辯」下自己的經驗。 七年級生的我,在高中時,除了課本中原訂的古文,我想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學校一定再有一本厚厚的《古文觀止》讓我們「自學、自讀」,陪伴著整個高中國文生涯。
Thumbnail
2022/11/14
對我來說,所有的學習轉換成一種生活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這學期的專題,在眼睛看到的真實與虛幻中不斷地來回感受、認知與思辨,我的初衷其實只有一個:我們所存在的世界,正是一個分不清真實與虛幻的時代,那什麼才是真實?如何才能看到真實? 從眼睛走進腦袋,是一個探索思考的歷程;從眼睛再走進內心,就是一種魔
Thumbnail
2022/11/14
對我來說,所有的學習轉換成一種生活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這學期的專題,在眼睛看到的真實與虛幻中不斷地來回感受、認知與思辨,我的初衷其實只有一個:我們所存在的世界,正是一個分不清真實與虛幻的時代,那什麼才是真實?如何才能看到真實? 從眼睛走進腦袋,是一個探索思考的歷程;從眼睛再走進內心,就是一種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最近看到一本討論關於說話的書(書名:關於說話的一切),從哲學、語言學、符號學和認知心理學等方面去幫助你點亮一些關於說話的整體架構來促使你對說話有一些樣貌,減少你對於架構模糊而帶來的焦慮感,進而更快讓你鼓起勇面對表達(無論是口頭或是書面)。由於篇幅有限,目前會先介紹雙方溝通大致會需要的元素並繪製成一張
Thumbnail
最近看到一本討論關於說話的書(書名:關於說話的一切),從哲學、語言學、符號學和認知心理學等方面去幫助你點亮一些關於說話的整體架構來促使你對說話有一些樣貌,減少你對於架構模糊而帶來的焦慮感,進而更快讓你鼓起勇面對表達(無論是口頭或是書面)。由於篇幅有限,目前會先介紹雙方溝通大致會需要的元素並繪製成一張
Thumbnail
「無法說也無法聽」來自我們社會一個不良的文化環境。 我們從很小在家庭中,就傾向接受「權威型」管制,聽父母的話,做個聽話乖順的小孩。 到了學校,為要融入班級和學校,要試著一切跟上環境的步驟和動作,落後了肯定沒好事,顯得自己差勁或怪異,於是我們成為一個個很重視和諧和同化的人,環境怎樣要求,我們也立刻順從
Thumbnail
「無法說也無法聽」來自我們社會一個不良的文化環境。 我們從很小在家庭中,就傾向接受「權威型」管制,聽父母的話,做個聽話乖順的小孩。 到了學校,為要融入班級和學校,要試著一切跟上環境的步驟和動作,落後了肯定沒好事,顯得自己差勁或怪異,於是我們成為一個個很重視和諧和同化的人,環境怎樣要求,我們也立刻順從
Thumbnail
許久沒有發文,今天的發文動機,來自這幾週,專題表達的課堂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幾句類似的話。 「老師因為你有說過……」 「不先說話」我要孩子們聆聽。 「不先說話」我要孩子們加入思考。 「不先說話」我要孩子們能有覺察。 「不先說話」我要孩子們去蕪存菁。 再來,只有孩子要學習聽嗎?
Thumbnail
許久沒有發文,今天的發文動機,來自這幾週,專題表達的課堂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幾句類似的話。 「老師因為你有說過……」 「不先說話」我要孩子們聆聽。 「不先說話」我要孩子們加入思考。 「不先說話」我要孩子們能有覺察。 「不先說話」我要孩子們去蕪存菁。 再來,只有孩子要學習聽嗎?
Thumbnail
所謂的表達感受,事實上是讓你所有的喜怒哀樂更清楚的被你表達出來你開心的時候,表達開心,感謝對方的時候,表達感謝,覺得好愛時,表達你的愛,覺得不開心時,表達你的不開心,覺得被誤會被壓抑時,表達出來,這樣你的表達不會總是不開心的,對方感受到你要開口時,也不會那麼有壓力,因為你的表達是喜怒哀樂都有的...
Thumbnail
所謂的表達感受,事實上是讓你所有的喜怒哀樂更清楚的被你表達出來你開心的時候,表達開心,感謝對方的時候,表達感謝,覺得好愛時,表達你的愛,覺得不開心時,表達你的不開心,覺得被誤會被壓抑時,表達出來,這樣你的表達不會總是不開心的,對方感受到你要開口時,也不會那麼有壓力,因為你的表達是喜怒哀樂都有的...
Thumbnail
表達與學習,到底有沒有關係? 表達力,是一個聲音、內容、思考、展演甚至是內在許多能量聚積的集合。學習力,更是在各種表達方式的作用、牽引下,逐漸誘發出的感受、理解與思考。 從事教育工作與口語表達教學十幾年來,我知道,表達力之於學習的歷程,是台灣現今體制內教育孩子們最欠缺的一環。其實,我理解家長們不
Thumbnail
表達與學習,到底有沒有關係? 表達力,是一個聲音、內容、思考、展演甚至是內在許多能量聚積的集合。學習力,更是在各種表達方式的作用、牽引下,逐漸誘發出的感受、理解與思考。 從事教育工作與口語表達教學十幾年來,我知道,表達力之於學習的歷程,是台灣現今體制內教育孩子們最欠缺的一環。其實,我理解家長們不
Thumbnail
筆記部分內容來自書籍原文 偶然間在Podcast聽到了「聲音教練」小芬老師介紹了對於不同人聲音的差異,光是自我介紹,講出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聽出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感受。這真是個好有趣的領域,透過觀察自己的聲音,更了解自己,肯定自己也找出想改善的部分,讓溝通更順暢。 我一直都還蠻喜歡自己的聲音,不過書裡提
Thumbnail
筆記部分內容來自書籍原文 偶然間在Podcast聽到了「聲音教練」小芬老師介紹了對於不同人聲音的差異,光是自我介紹,講出自己的名字,就可以聽出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感受。這真是個好有趣的領域,透過觀察自己的聲音,更了解自己,肯定自己也找出想改善的部分,讓溝通更順暢。 我一直都還蠻喜歡自己的聲音,不過書裡提
Thumbnail
生命的基礎價值:一個人能感受到「愛」,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被人「接納」,感受到有「意義」,感受到「自由」。這些價值不是被灌輸,而是透過對話的精神令自我覺察,才能有力量。
Thumbnail
生命的基礎價值:一個人能感受到「愛」,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被人「接納」,感受到有「意義」,感受到「自由」。這些價值不是被灌輸,而是透過對話的精神令自我覺察,才能有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