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實驗教育一景~寫作課程紀錄

為了開啟孩子們對寫作的不同認知,今天嘗試由說故事與聽故事來切入。我跟大家說了一個求學時候的故事,先鋪陳升學壓力下的背景,慢慢的把細節放入。孩子們在聆聽時,不自覺的加入敘事,講述許多他們從親友處聽來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求學經驗。故事在大家的補充下,背景變得更為立體。
H補充了前些日子熱門的遊戲「返校」,並且仔細地描述了劇情發展。L、C與G也對當時有許多的描繪。S、Z有所疑問,似乎對當年升學壓力下的環境,感到不可思議。大夥不斷的分享、插入敘事,Z則心繫故事的接續,問了幾次「然後呢?」
天橋底下說書中
當我往下推進故事,說到當時害怕老師責罵與體罰的焦急、緊張,「不知道該把言情小說藏在哪裡時?」讓故事再次停頓,並且邀請大家思考,「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孩子們熱烈提供了多樣化的答案,再次參與敘事。L問了書的尺寸,說了把小說藏在衣服裡,並且實地示範。C細心地問了季節、方位,說了借著蹲下的動作,把書藏在裙子裡,或者藏在門後面等等方法。G、H、S也都表示著意見。Z再次詢問我的作法,期待故事的結局。
我讓故事嘎然終止在一個有點爭議的作法,並且點出本次的主題是「後悔」。
後悔是這樣嗎?(不是這樣嗎?那是怎麼樣?)
也引導孩子想想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呢?大家各自猜了,有的說真,有的說是假的,也有人說有的真有的假。我跟大家說明寫作是創作的形式之一,也許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看孩子的表情,似乎以自己的速度在理解這件事情。說這個故事的用意,是希望發揮孩子大量閱讀與編故事的能力,解放過去因為經驗不足或者沒有特別深刻印象,寫不出作文的緊張。
接著邀請大家寫一篇以後悔為主題的「爛文章」,希望讓不曾動筆的人能跳出對寫作的框架與情緒。在引導中,我跟Z、S與L討論「後悔」的情緒,點到了「選擇」,也說了 2005年美軍在阿富汗的故事。孩子們感覺著主人翁的兩難,也同樣猜測他的做法。
C下筆寫了一行,又用橡皮擦擦去,留下淡淡的痕跡,勉強可以辨識,是很大的突破與勇氣。有些孩子無從下筆,說了自己沒有後悔過。我針對孩子們對爛文章的困惑與評價,反問他們,好文章是什麼意思?孩子各自表達好文章的元素有:好題目(G)、有標點符號(最好是分號)、有感受(S)、摹寫、修辭(誇飾)、不要有錯字(Z)。
寫作的姿態?哦,不,他們那天在教室的各個角落
我們最後以 2012 年莫言一段演講裡的故事,結束了課程。故事很短,結局有點兒突兀。我問孩子「這是什麼意思呢?」G、S與H清楚說明了其中的邏輯。而Z與G拋出兩種可能發展的情節,我肯定他們的回答,也說明每一種寫法,會開出不同的結局。「如果是你們,會怎麼寫呢?」
作業是共讀、摘要一篇〈青春第二課〉的文章,或完成之前的報告,C另有〈The Road Not Taken〉的講義可以參考。
課堂反思:
孩子在參與敘事的過程中,可以視為兩股力量,一個是支線,代表無數種創意寫法,與作者不同;一個是我講述的主線,推動著文本前進。孩子們不自覺的成為敘事者,能更細緻的理解故事,顯然也都有豐富的故事可以分享。這堂課要告訴孩子的是,每個思考都可以開出一種敘事的可能,這既能突破經驗,又能連結閱讀。
透過孩子們對「好文章」的印象與標準,可以看出他們對自我的期許很高。但從這裡反思沒有寫作的原因,會不會因為懸置的高標準而不敢下筆呢?不管如何,孩子對自己的高要求,會是很好的進步動力。
----------------------------------------------------以上為20171128 寫作課程紀錄
今日備註:
這是去年帶自學團體寫作課的教學紀錄之一,教學點子出自李崇建的「爛文章」與「說故事」、張輝誠「學思達」的推薦書目,但用了很多我習慣的對話、討論模式與我的日常閱讀。此外,在作業上,主要是差異化教學,既針對外文流利的學生,給予不同文本,也希望孩子們針對自己的興趣,保有選擇的可能。
我喜歡在寫作與教學裡,丟出不同的哲學與人生課題,永遠反思當代議題與文本的關聯性。也讓語文課,有機會進入各個領域,真實的使用與互動。在此刻見到去年的紀錄,又覺得有許多細節可以微調,整體方向應該更明確。也許,這就是菜鳥的唯一好處~(笑)
學生為五、六年級混齡團體自學生,共九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