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些原因需要關掉通知和刪除應用程式,然後又把部分重裝回來。與此同時重讀〈
從回應自己內心需要,逐步戒除手機成癮〉,我發現我提過「我曾經試過關掉某些手機功能和刪除某些apps來讓自己不方便,戒掉的成效不是很大」,看起來好像否定了更改設定來戒手機這個方法,但其實不是。
我傾向把「手機設定」和「找出自己想要什麼」一併來討論。我之前提過
讓手機配合自己生活,所以要思考自己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人生對我的意義又是什麼。
很多人都用「生活艱難」作為理由,認為讀好書、聽老闆的話比較實際,等生活好了再說。
找自己看似很理想,但其實最實際。這個世界東西太多,我沒法得到全世界,所以人生短暫,更要找出自己真正需要是什麼。當你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就愈能減低外界對你造成的干擾甚至傷害,愈能夠拒絕不是你真正想要的。因此了解自己、做自己,是保障、保護自己的方法,也是自我管理的一種方式。
最簡單的例子是限時促銷、折扣優惠,如果那些貨品根本不是自己想要和嘗試的,就不會把不搶購看成損失。
但有人說:「知道自己需要很難。」(所以就總結:這沒可能,所以不做。我聽得太多!)了解自己需要,甚至思考人生意義,既不可能一時半刻有答案,也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人能幫自己找答案。這是一個練習,就需要時間和耐性去尋找,且可能是終身的。也許沒有人完全清楚,但肯去追尋,隨時間總會有想法吧!
而手機設定為我來說有更個層面:一是可以借助它來幫我了解自己,我嘗試改變一個設定,並觀察對我的影響,方法奏效的話就可能在了解自己方面帶來更多「線索」。另一方面,根據自己已知需要來改變手機設定,其實是決心做自己的表現,不只是空想、空談,而是付諸行動。更改設定就是調整以下三個方向:
訂立界線:有什麼需要暫停甚至拒絕?
一個人不可能沒界線,也不可能無條件應付別人所需。即使是聖人、神父、和尙都需要有遠離塵囂靜修、靜坐,以鞏固和進一步堅定他們的個人修養和信德,更何況一般人。
休息、睡眠是訂立界線其中的行為。因為知道人不可以連續工作不停下來,不要說會有過勞死,工作效率、成品質素會下降,也害了客戶,情緒也變差;這個限制讓我需要停下來休息、睡眠,把體力恢復好來提供最好且有效率的服務。
個人空間的清晰邊界如何劃分?平時應該把力量集中在哪裡?因為你需要有一個獨處/私人空間回復體力和心力,人的能量、時間、資源有限,不是指不能做什麼,而是指選擇你認為最重要的就能取得更大成效。
設定建議
- 更改通知方式:改為指定時間才處理(如一天兩次,12:00和18:00),其餘大部分時間專注其他事情,也不會突出彈出通知而受到干擾。可以乾脆關掉推播通知改為手動打開app,Android機則可建立接收通知的規則。
- 設立勿擾模式的時間:在指定時間不接收訊息。
- 設立downtime:指定時間不用某些應用程式。
優先次序:為你來說什麼是重要?
有什麼為你來說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做決定,別人會為你代勞。(詳細可看Essentialism,中譯本為《少,但是更好》)。
同樣,我們沒法什麼都做,一天只有24小時,且精力有限,如果同時間做多件事,成效也有限。每個人可能有些事情特別是他想做的、適合他擔當和處理的、他認為特別重要的,就是優先度最高的事情。
設定建議
- 在手機最需要使用的apps放在首頁,其他如聯絡、密碼管理的都放在第二頁並用資料夾收藏。我在首頁拉下搜尋要用的即可。
能量管理:不是沒有能力,而是只有有限能量集中做重要事
不是能力有限,而是能量有限。不是不能做什麼,而是沒有留力努力做什麼。
外界有很多東西吸引你看,你覺得免費、好便宜,這個試試看那個又看,好像沒損失,但是時間、精力卻被偷了一大截,餘下時間和能量我又怎足夠做更重要的事?聽說五官中視覺最吸引人注意的,我們不是完全不能看外界的資訊,但可不是我們需要做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時,而是之後。
設定建議
- 改變使用方式:Facebook、Instagram時刻都有新的資訊,但我未必需要時刻收看,我可以把它們放在第二頁資料夾,只在分享時才用這些apps(所以在網頁、照片瀏覽的分享選項中,我把它們設定為開)。分享時並不會看到其他資訊更新,避免被資訊干擾。
- 登出:看上述apps內資訊時,我可以選擇登出,作為一個儀式,告訴自己是時候結束收看,做其他事情或休息。
- 改變apps的入口:部分apps的3D Touch捷徑功能、Android的app捷徑icon可能讓自己決定先進入app的哪個部分,而非應用程式預設的首頁。
- 刪除apps:電郵、WhatsApp未必需要即時覆,但只要不超過一天即可,所以每天只安排一個時間集中處理反而更有效率,因此安裝這類apps的必要性大減(可以電腦處理)。
一個人很難不受環境影響,但他可以選擇處於一個怎樣的環境,營造出讓他自己能進步、舒適等空間。更改手機設定就是這樣選擇的舉動,就像以下的一間京都咖啡店
Weekenders Coffee,附近樓宇眾多、前方是停車場,但咖啡店仍可以改變裝潢,讓細小狹窄的空間仍有品啡的氛圍。
看到這裡,你應該明白我為何在此文用上咖啡店的照片吧!順帶介紹這咖啡店資料:
Weekenders Coffee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