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2/1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讓阿婆來教教你什麼是人權鬥士《RBG不恐龍大法官》

「我不要求任何基於我性別的特權,我只要求兄弟們將他們的腳從我們的頸移開。」
《RBG不恐龍大法官》描述了一個美國傳奇大法官的生涯,她很早就有了孩子,很早就有了家庭,很早就有了丈夫,但她不顧家人訕笑,從哈佛到哥倫比亞法學院,從哥倫比亞法學院到一流律師事務所,再到大學進行與社運同步的性別與法律研究,她一次次的戰勝男人的不平等規則,最終,她站上最高法院,她只要求法律對所有人的公正。
本片是由兩種相悖的風格拍成的,一方面是張揚與誇張,一方面是內斂與沉靜,開場我們看到的是象徵美國與男人權力的白宮與紀念碑,然後我們聽到的是男人們的聲音,他們此起彼落的咒罵著一個女人,然後聽到法搥與粗糙的廣播聲,我們知道這來自法院裡,不久,一個沉穩的聲音說出了她的訴求,原來她所要控訴的對象不是特定某人,而是美國的法律本身。
她認為現行的法條違背了憲法旨意,換句話說:美國精神。
她出現在畫面上,做著不間斷的運動,同時背景音樂搭配著女聲為基底的女權音樂,而她在黑人教練的輔助下,從啞鈴到伏地挺身到投籃等等運動流暢的進行著,令人難以相信她已熬過兩次癌症治療,至今仍在工作崗位上,且年有八十餘歲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之一,她是露絲·拜德·金斯伯格,即便年邁,她是許多網路時代年輕人的偶像,更是脫口秀節目會模仿調侃的對象,但比起模仿者與崇拜者誇張而張揚,她含蓄而少話,接過麥克風時,吞了口幾口口水,在近乎會被誤解口吃的沉默之後,她說出令人為之振奮且實在的話語。
「她看起來沈默寡言,但卻是聰明過人。」這是與她同樣身為女性的朋友給她的評語。
就如本片的敘事一樣,大多時候本片幾乎是平鋪直敘的順序描寫金斯伯格的生平,從她的家庭,到母親給她的教育,再到求學過程,一路從康乃爾到哈佛,哈佛再到哥倫比亞,切換著過去的照片以及相關場所的照片,並述及幾個對金斯伯格影響重大的事件,比如母親的早逝以及她與丈夫的相遇與相識,這些並非流水帳,也並不讓人無聊,因為這些事情本來就令人嘖嘖稱奇,無論是對於年輕力壯卻不幸得病的丈夫馬丁無所不至的照護(她同時還得育兒及讀書,並幫老公溫習功課,因為他重病在床且並未休學)或者是在對女性極度不友善的學習環境下爭取生存,比如院長直接在與女學生的餐會上指責女學生們憑什麼佔據了男學生就學的空缺,而這些只是冰山一角的歧視,更別提她比需花比別的男性更多倍的努力才能擠入校刊小組,還有畢業後在事務所求職時因性別處處碰壁,就因為男人們聽到女人要在法律產業工作而且不是做秘書不是嘲笑就是憤怒。
但她熬過來了,而且因為過去走的荊棘路,她更切身體會在這個自詡自由的國家,女人根本是尚未被解放的奴隸,於是立志用自己的專業,替與自己同樣處境的人解決問題。當然這一切絕不可能容易,因為當這些不平等現象並沒有被當權者當一回事時,更不可能被作為問題解決,而一旦你嘗試把問題抓出來放在當權者面前,他們會抓狂,他們會惱怒,因為他們覺得你無理取鬧。
而這些反對的力道比起她求學時加倍嚴峻。
她每天工作到凌晨四點,到了假日就睡上兩天,然而這些並不足以讓她熬過這一切反對聲浪,她的丈夫,那個被她從鬼門關救回的男孩馬丁,後來成為她最堅定的支持者,一個堅定支持她的「男人」於是電影又再度聚焦在「家庭」上,而這是如今部分女權主義者或許無法接受的,特別是當在他們眼裡「家庭」理應是剝削女人,壓榨女人的基本單位時,金斯伯格的丈夫卻甘願為自己的妻子付出一切,不論是動用在政商學界的人脈替老婆宣傳(因為金斯伯格是沈默寡言,甚至被孩子認為鮮少微笑的人。)或者是固定去老婆工作的地方喊她吃飯或把她抬回家,而不顧這樣可能損及在其他男人眼中的形象,他並不害怕自己老婆的成就掩蓋自己的光芒,相反地他是個幽默且有自信的人,他尊敬自己的老婆,同時愛自己的老婆,願意如老婆當初為自己一樣犧牲,他知道自己的老婆不愛笑,但他總有辦法逗笑自己的老婆,電影給我們演示了從年輕到老,這對佳偶如何一路走來,始終同心,在不放棄任何一方發展的情況下仍然能帶好小孩,並不疏遠小孩的小孩。一片又一片的生活細節被呈現出來,穿插著對子女以及對子女的子女的訪談,我們可以看到金斯伯格最真實的形象,因為這是隱藏不了的,在她被談及時,家人是帶著自然的熱情與微笑的,在那裡,她不是鐵面無情的法官,而是母親與奶奶。
一個在戰場上面對眾人斥責而毫無懼色的女人,是如何在多年之後被數個世代的青年男女給崇拜?她仰賴的不只是一時的豪勇,而是持續的戰鬥,從一個又一個案子做起,她所要做的是慢慢改變整個國家的文化,因為她相信的是美國是自由女神所守護之國,一個這樣的國家,法律怎麼可能會剝奪人的自由呢?那必然是詮釋上的錯誤,她要做的是,比任何她的對手(大多數是男性)更了解這個被男人掌握的國家的歷史,並且重申女性對這國家的重要性。於是一件又一件的案子被帶了出來,同樣穿插著數個當事人,以及空蕩的法院及當時的錄音,這些聲音不同,甚至有的是男性而非女性的聲音,比如妻子過世,獨立扶養子女,卻因法律基於一夫一妻,一外一內的刻板印象,無法領取扶養津貼的男人(只有單親母親能領取,因為法律潛在預設男人是家庭經濟動力,而女性則該相夫教子),這彰顯了基於刻板印象與性別偏見下,法律無意間所造成的龐大傷害,法律在該給公平處斬斷了部分人的手腳,使得他們就算想要自救,也被放逐法律的盲點之外,而金斯伯格要做的,就是重新檢視這張網,這不是要為女人製作的網,同樣也不該為男人製作的網,而是該為所有人製作的網。
女人該是什麼樣子?男人該是什麼樣子?弱勢者該是什麼樣子?強勢者該是什麼樣子?有色人種該是什麼樣子?無色人種該是什麼樣子?……或許這些問題都該回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是什麼樣子?而為了進行這些討論,我們必須達到一個基本共識,我們要有一個維持溝通平台的韌性,而非處處斷裂的對立,為了使我們對立的意見實現,我們需要共同的平台,多元必須要有一個一作為基礎,這個一對金斯伯格來說,就是法律,藉由重新詮釋憲法,並進行相關研究,她一步步的向上邁進,終於在克林頓的提拔之下,成為最高法院的一員,美國有史以來第二位女性大法官。最難能可貴的是,即便與意見最相左的保守派同僚(金斯伯格偏向自由派)他們都能相處融洽,交換彼此的觀點與意見,甚至成為一同出遊、欣賞歌劇的友人(而這位法官在金斯伯格的支持者中是令人厭惡甚至嘔吐的沙豬)於是我們可以在這裡又一次看到,金斯伯格對於共同體的信心以及對與規則的尊重,對於她的自由派同僚,她是保守派,對於她的手派同僚,她是自由派,但或許對她自己而言,她只是個維護美國精神的法官而已,為了維護美國精神,協商、交流都是必要的,即便最後結果不如人意,該做的是趕緊埋首進入下一次戰鬥的準備,而非對於對手的詆毀與毀謗,她理解真正的敵人是誰,正如她與年輕世代提及麥卡錫主義對美國精神的傷害(在一昧反共的結果下,原本是為保護自己國民的行為,變成政客用來爭權奪利的工具,各種抹黑與奧步,各種污賴與傷害層出不窮,意識型態超越了法律的程序與真相的辯論,作為台灣人,我們在這個時代,或許也得為之警惕。)所以她總是能盡可能的理性,即便她時常得承受屈辱與攻擊。
「我的母親教導我成為淑女,而作為淑女,第一點是不能輕易生氣,第二點是要有規矩。」
我並不認為金斯伯格大法官是超級英雄,她的確夠超級,也的確是英雄,但她從不正著與體制對幹,不將正義放在法律之前,與其他從事社會運動者相比,使她偉大的一點是,她願意如一棵樹,慢慢將樹根插入堅硬而冰冷的土壤,在多年的沉默與生長之下,最終達到一個國家最黑暗的深處,把力量帶給那些仍在黑暗中的人。
自由的根基是共和,而共和的根基,是法律。
「你只能用事實來說服他人,而不是用聲量。」
她語速緩慢,卻堅定無疑,這就是她的織毛線哲學,在精巧而有所節制的力量之中,她的聲音如歌劇的女聲一樣,動人,強力。或許這是值得年輕世代借鏡的典範,尤其金斯伯格的沉穩對上她崇拜者的躁進與激動時更是如此,對於一個國家的敵人,即便其挑釁與輕佻,我們不能鬆懈,但也不能躁進,我們得充滿耐心,同時進行手邊的工作,即便那意味著得忍受長期的痛苦,尤其當我們纖細的能看到問題,卻不能馬上解決,如同一個堅忍的母親卻是必須的,流行文化瞬息而逝,但國家文化則得且戰且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