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佛與牛糞的故事│談歧視

最近韓國瑜的瑪莉亞一說,引起廣泛討論,被討論的原因是這段話有歧視的意味。 你知道嗎?歧視的來源都是來自刻板印象,說的人他是真心誠意那麼認為的,他只是遇到一個機會可以講出來,他不認為他有要修正的地方。 關於這個主題我有一個深刻的體驗。 大概去年有個商業組織承租一個區域要做公益市集,找了很多非營利組織參加。我們小小服務單位也是被邀請的一員。場地在淡水,是有名的觀光區,便與主辦單位商量說是否可以行動餐車服務。餐車贊助商與身障夥伴在討論,說那裡喝生啤酒看海景很不錯。 主辦單位一口回絕說那裡不能賣酒,可是同一場地的左側就有原住民小米啤酒的販售。 於是我就去跟對方溝通說:希望給身障者一個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試看看賣生啤。讓市場機制決定是否能夠進行下去。對方回答說:「原住民可以賣酒,身障人士不能賣酒,因為形象不好。」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議:這是一句話歧視兩個不同族群嗎?是說原住民的特色就是喝酒所以可以賣酒嗎?還是說身障人士去賣生啤酒不夠高大上呢? 窗口後來被我問到生氣,她說要找這個場地的最高主管社會局來評理,說身障者賣啤酒形象不好。所以我們也就去電請教社會局副局長,社會局說只要能夠為身障者找一份收入,一切合法的情況下身障者可以賣啤酒。而隔壁的原住民小米啤酒根本不在乎身障者賣生啤酒,因為他們賣的是得世界冠軍的小米啤酒,一個杯裝一個瓶裝,顧客需求完全不一樣。 後來呢?似乎是長官來關切主辦單位並指導了一下有關身障者形象的議題,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試賣生啤了。 經過這件事我深刻的理解:
1.歧視是一個根本的概念,平常不會特別拿出來講,但是刻在內心深處,要撼動改變非常困難。 2.被歧視的對象其實無力反擊那個在內心深處的歧視,他們大都選擇默默承受並閃躲。 3.會產生歧視並表現出來的人,他依附的往往是某個有力的人士或組織,他誤以為這種表現是沒有關係的。
歧視無所不在。
歧視有兩個來源:偏見和訊息成本過高。上述的例子並非訊息成本過高,而是窗口自己本身的想法導致。當歧視不需付出什麼代價,就會被縱容。影響人們歧視的不是公平的要求,而是他要付出多大代價。 人時常有偏見,為了降低溝通成本,講話圖方便,誤用會使人感到不舒服的標籤,這種情況並不少見。 我認為,在溝通裡要減少訊息成本過高,與自我提醒避免歧視用語,我的經驗是用中性的字詞來說明比較適合,不易引起誤會。
人類是無法完全消除歧視,除非人心再沒有偏見。只要人們發現歧見的後果非常嚴重,人們就會自然減少歧視。
而歧視的產生是無形的,也許是口耳相傳,也許是某人給你錯誤的刻板印象,只要我們放棄自己的固執偏見,多了解不同族群的特殊,也可以有效的減少歧視的發生。 就像佛印與蘇東坡的故事: 源起於蘇東坡虧佛印禪師是牛糞,回家興高采烈的跟蘇小妹說,蘇小妹聽後卻冷冷對哥哥蘇軾說,「禪師心中是佛,他看你(蘇)就是佛,你(蘇)的心中是牛糞,所以你看到禪師就是牛糞。」 從偏見到歧視,是內心的聲音,從歧視到霸凌,就是行動的展現。 放下偏見,遠離歧視,拒絕霸凌,接納不同的聲音,會讓你的世界更開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個從小就喜歡搞叛逆的數位創作者。近幾年迷上蘇格拉底對話,在法國「Institulte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s」(哲學踐行學院)學習哲學諮商,目標是讓自己獲得思考的自由。 榮格愛好者。熱愛研究寓言、神話與童話。擔任思維訓練教練,擅長以哲學與心理學的角度協助來訪探索人生。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